【帝师私教】树读札记 | 不懂阅读,何以为师?(1)读家:曾昭抡
♥ 二万五千本“终身阅读长征” | 第 5,588 本书 〖树读札记〗 读家○|●曾昭抡 ○ 读家 Ⅰ.道 Ⅱ.术 Ⅲ.器 Ⅳ.用 × ①守 ②破 ③离 ↕ ● 曾昭抡 Ⅰ. 道 · 曾国藩 ①守 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讲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不精耳。 ②破 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③离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Ⅱ.术 · 家塾 ①守 曾氏家中设家塾,请一饱学的老师专授读书。 曾家藏书巨富,在曾国藩旧居富厚堂专门修建了一座藏书楼,珍藏30余万册书籍,号称与中国近代四大藏书楼齐名,甚至更为出类拔萃的藏书楼之一。 富厚堂藏书楼厅堂侧门上的一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成为激励曾昭抡和曾氏家族子弟读书的源泉和动力。 曾氏家族人才辈出,连续五代都有杰出人物出现,属于历史上少有的五世不斩的官宦之家,其长盛不衰的奥秘,或许就暗伏在这座藏书楼里。 ②破 受先祖“勤奋好学,知书识礼”的故事和“吃千般苦,读万卷书”的家风熏染,曾昭抡从孩提时代就迷恋书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藏书楼和乡间的田埂上捧着书本度过。 家人至亲的言传身教,自有别人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 曾家后人中为官者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凭一技之长在数学、化学、教育、考古学、艺术等领域,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③离 对曾国藩提出的“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主张,曾昭抡进一步阐述说: ⑴ “‘志’是奋发的决心,读书必须有奋发的精神;‘识’是远大的眼光,一个人要读好书,必须有识;‘恒’是坚强的毅力。是否有恒,是决定能否真正获得知识的关键。” ⑵ “我常想,人生在世界上,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抱着两种愿望。一种是产生成绩,一种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两种愿望若要达到,只有从读书入手。” ⑶ “从事职业以外,假如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位别人愿意亲近的朋友,那就更非多读书不行”。 ↓ Ⅲ.器 · 日记 ①守 曾昭抡自海外留学归来,写日记习惯坚持了终生。 ②破 名震一时的理学大师、后来官至大学士的倭仁,教给曾国藩一个修身要诀:研几。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然后思索考虑,并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联系起来。 ③离 要达到“研几”的较高境界,最佳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在日记中留下瞬间抓住的念头和思想火花,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和向更高境界迈进的目的。 ↓ Ⅳ.用 · 读家 ①守 曾昭抡(字隽奇,号叔伟),1899年5月25日生于长沙城内陈宅外祖母家(陈寅恪家),后随父举家迁回湘乡荷叶镇万宜堂居住。 同曾氏家族其他子弟一样,曾昭抡6岁进入家塾馆读书,9岁读四书五经。 在父亲和塾师的严教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接受启蒙教育。 1912年,14岁的曾昭抡与胞兄曾昭承一起赴长沙进入美国圣公会创办的雅各学校就读,半年后转入美国耶鲁大学民间团体主办的长沙雅礼大学堂预科就读。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堂。在清华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只用5年的时间念完了8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结业。 同年夏,曾昭抡与其兄昭承同时考上了庚款留学生,即将赴美国读书。 曾昭抡进入著名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3年修完4年课程,后转攻化学, 1926年获该校工学院博士学位,旋归国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科学社年会。 ②破 1927年,应当年与胡适同船赴美留学、时任上海政治分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哲学博士胡明复(胡达)之荐,出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 至此,曾昭抡与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结下了终身之缘。 1931年,曾昭抡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邀请,出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兼主任。 曾昭抡到北大任职后,所放的“三把火”就是添设备、买药品、扩建实验室。 通过实际获得科学知识,他解决了这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抓住了要害。 作为国内一流化学家的曾昭抡,已进行了多年烈性炸药和利用炸药制造武器的研究,并于1943年发表了《新型炸药发明的可能性》等论文,1944年出版了《火箭炮与飞炸弹》专著。 抗战军兴,曾昭抡在从事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同时,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研究军事战略,对中日战争,盟军与德意法西斯军队的战事,从武器装备、战略战术、诸位将领的特长与弱点、各国军民士气等方面,发表了大量军事评论。到抗战结束,在各种报刊上发文达200篇以上,其中《从军事技术上推论欧洲战局》《现代战争中的武器》《欧洲第二战场》等三篇军事评论轰动一时,并给西南联大师生和重庆方面的军政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③离 曾昭抡还撰写《原子与原子能》一书,对原子核能有相当深刻的理论研究: “我们必需记得,原子弹在美国之所以能以发明,实乃半个世纪来世界上许多第一流科学家潜心研究原子构造所得到的实用结果之一。一般不懂科学的人,只知道提倡工业,强调实用,认研究纯粹科学为迂远与不切实际。哪知道划时代的新发明与新发现,向来是从高深的学理研究演化出来。纯粹科学之极端重要,在原子弹上即得到具体证明。” 〖英子其人〗 阅读是恒久忠实于你的信仰, 书是终极自由的灵魂伴侣, 跃迁,即诗意。 老师若不读书, 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 那么提高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义: 老师不仅是实践者, 更应是职业读书人。 · 英子树读/读家教练/帝师私教/亲子学习力创始人 · 重新定义速读:学习力快速迭代而不仅是读得快 · 重新定义精读:健心健脑健行而不仅是理解记忆 · 助阅读障碍者爱上纸质阅读,90天读完200本书 · 引领中国人一辈子走完25,000本书的“阅读长征” · 书香世家随喜文化:让全球华人每天多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