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为什么不好
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为什么国外剧普遍就是好,国产剧就差?
我们的市场一直处于赚热钱的状态,只要资本下海,就能赚钱。国外经济自由发展,行业透明,竞争激烈,剧作质量自然掐得紧。但我们不是,我们先有了市场规模,然后才涌入了大批从业者。钱好赚,为什么要搞复杂的,人们看不懂的呢?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剧作水平。抗日神剧那么烂,言情剧那么俗,还是有很多人看。人们要都不看,那创作者自然会动脑子提高剧情质量。除此之外,很多国产烂剧,即使没人看也有钱赚,大家都薅羊毛,谁在乎剧本质量?
快手,抖音上的神剧,就是群体的审美水平。年轻人鄙夷,但庞大的其他年龄群体会去看,而且实际上也有很多年轻人忍不住刷,只是嘴上不承认。短视频行业是当下的热门行业,不需要你费尽心力创作细节,它如消耗品,厕纸。人们不会从你几分钟的视频去体味人生,思考哲理。
各种各样的猎奇视频,在各大平台上耀武扬威。平台不需要你觉得视频有意义,他们只要吸引住你的眼球就可以了。投资者忙着构建商业生态,从业者急躁地生产,用户忙着被吸引眼球,内容早就被抛到了一边。
有本书叫《娱乐至死》,我并不认同。不是人们爱娱乐,而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产业需要浅薄的文化内容作支撑。大家都追求产业发展,经济规模,好看的GDP,为快速地实现计划,越取巧越好。纸壳子内容糊一糊扔上去,绩效达标了有钱拿,多省事。国外的烂片一看,这个钱这么好赚,也都过来捞一笔。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此地人傻钱多速来”。
创作者本身。国外编剧的创作表达,人家认可剧本的内核,价值。我们的创作者,你真认可要表达的东西吗?如果你确信它的意义和价值,你是不会退缩的。只是念了象牙塔的书(书还是人家写的),再看些人家的作品,脑袋记得几句屁话,一激动,就嚷嚷得不行了。这是学艺不精,或者说是媚雅。西方的自由平等价值,有其发展背景,根基。来到我们民族的土壤,需要改变和融合。我们有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实际上也有一些精彩的作品表达了出来。文化不同,编剧的实际工作也不同,光瞅着人家光鲜,不内化价值,立足实际去表达,这是怕吃苦。
讽刺的是,观众崇拜好莱坞的创作模式,但看到老外刻画我们的剧作,一个个又涨红了脸:“这不是真实的我们,这是西方视野的创作表达!”
甘愿努力者,不会抱怨现状困难。眼下的障碍不克服,叫嚷着幻想中的情景,这是矫情。有钱赚,理想成了精神的装饰品,不承认,装得痛心疾首,这是虚伪。
《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和海瑞。海瑞批评胡和贪官们妥协,胡说:“我要尽快平定战乱,筹措军需,你不在这个位置上,自然容易评说。”理想走万步,现实走不了一步,这就是难度。如何既让剧本协调现状,同时又加入价值引导,这是脏活累活,也非常考验编剧的能力,编剧们肯下这功夫吗?
有能力者多戴镣铐起舞。《我不是药神》《心迷宫》就是不错的例子,立于自身文化,有所表达。
视野再广一些。好莱坞产业发展了百年才有如此规模,我们的影视业实打实发展了多少年呢?电视剧是深水,个中因素太多。但网剧质量的提升足以说明我们剧作者的进步。记得最早时候都是简短的恶搞剧,到现在,题材内容形式已经丰富不少了。
我们走的慢,也是因为我们文化根基太“扎实”,好的坏的都扎入了人的根子里。“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现在能哭了,又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