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小酒馆》:酒文化与美食的情感链接,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
网上传的“郭德纲于谦车祸现场版《汾河湾》”想必喜欢看相声的朋友都听说过,于谦一个对酒谈不上痴迷,但是喝了就停不下来的人,却一直不承认自己有酒瘾,因为他喝酒是在享受惬意的人生。
记得那天晚上还有演出,但是酒劲上来了便不管不顾了,一扎接着一扎喝了起来,事后他便严格要求自己,在演出的之前绝不能喝酒。于谦的酒人生喝的不是酒,而是那一种知己对饮,美食相伴的肆意人生,爱酒也爱探究美食的人生态度。

现在我们聚会、商务活动必然少不了酒和美食的相伴,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解释你吃进嘴里的美食,它背后的故事,而我们的相声皇后于谦先生在他的《于谦小酒馆》一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类美食的故事,甚至细致到了对调料的研究,旨在让喜欢美食的人能够倾听它背后的传奇,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根源,在我看来这更是于谦先生对于生活的一种认真态度。
01中国的酒文化里下酒菜也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
从古至今,酒文化几乎一直跟随着人们,酒从中华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古代诗人借着酒劲写诗慷慨激昂,商场上的推杯换盏无一例外体现着酒文化的重要性,只要吃饭必少不了美酒相伴。
于谦先生在书的开始就介绍了中国人喝酒的讲究,中国人喝酒不是像外国人一样坐在那里干巴巴地喝酒,而是要配上下酒菜,边吃边喝边聊,而这喝酒点的菜也分“酒菜”和“饭菜”,顾名思义就是喝酒有喝酒的菜,吃饭有吃饭的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拿破仑·波拿巴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对酒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酒带来的欢乐是短暂的,如同一出芭蕾舞或音乐会一样,但酒能鼓舞人生,并给予生活莫大的欢乐。从精神层面高度赞扬了酒带给人们的乐趣。
于谦先生说:酒菜一般就是有嚼头、有味道、边吃边喝,还吃不多、吃不饱,不耽误后边吃饭的,这样的菜,下酒最好。
下面带大家一起看看于谦先生小酒馆里的美食人生,一起探究关于美食的前世今生。
1.关于孜然烤串,你不知道的小故事
炎热的夏季烤肉串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喝着啤酒吃着烤肉串别提多么惬意了,但是当你问食客,你知道烤肉串用的孜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吗?肯定99.9%的人都答不上来,如今的速食时代,人们没有心思去深究关于食物的细节。
于谦先生在他的书里提到,中国人真正开始使用孜然最早是在唐朝了,孜然还有学名叫枯茗,很多地方还管孜然叫小茴香,而“孜然”这两个字则是维吾尔族的音译。
全世界最早用孜然的人是古埃及人,他们把孜然当作防腐剂使用,做木乃伊的时候会在上面撒上一层孜然,但是烤肉的时候却是没有人用。
吃烤肉串根据个人喜好来调整作料,有的人喜好多放辣椒,被辣的眼泪直流但是却丝毫不减对烤肉串的喜爱,配上冰镇啤酒是人们的最爱。
今天的簋街是当时羊肉串刚流行的时候最有名的地界,因为那儿有个加油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时候最赚钱的行业人们称八大员:驾驶员、售货员、服务员、邮递员、炊事员、售票员、理发员,还有保育员,而这些人是最有消费能力的。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选在加油站旁边卖烤串了,80年代的时候,跑出租车的、开小车的、跑长途的司机这类人一般都能吃得起。
2.美味的小龙虾竟是由日本人带入中国
小龙虾现在在中国的餐桌上基本都能看到,成为夏季人们必点的下酒菜,边吃边剥壳边聊天,同事聚会、家庭聚餐,而现在很多家庭主妇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制作小龙虾。
上周六,我们开完会正好到了中午饭点,经理请客吃饭,我们一行16个人去了凯德茂里面的南京大牌档,我们公司在马家堡地铁站附近,而我们去的那个餐厅却比我之前去过的每一家都要大。
落座以后,大家开始点菜了,最后本想着要一份大虾,结果正好看到有小龙虾,同事便提议要一份小龙虾,服务员立马凑上来,告诉我们小龙虾可以做成蒜蓉的、麻辣的等各种口味,一份3斤但是记不清多少钱了。
小龙虾被分装成两盘送上来,一盘麻辣、一盘蒜香口味,大家都开始动筷子,没有人讨论小龙虾的来历,直接开始吃了,直到我读到于谦先生的书,才了解到原来小龙虾是由日本人带入中国的,而它的原产地其实是在美国。

书中提到小龙虾最早的产地是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生长都需要特定的气候环境,而这个地方恰好就是小龙虾最适合生长的地方。
你可能会问,那如何把小龙虾做成美味的食物,加入十三香乱炖是不是也是美国人发明的,还真不是他们发明的,因为路易斯安那州最早是法属殖民地,是法国人把这种做法带入美国的。
同样的小龙虾不同的做法,德国人只知道把小龙虾用水煮了吃,结果导致味道不好所以他们也就自然觉得小龙虾不好吃,书中提到小龙虾是在1930年的时候,被日本人带到了南京,美国小龙虾才正式进入了中国,一直到现在都出现在中国的餐桌上。
3.食不果腹的野菜在当今却是尤物
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觉得野菜是美味的食物,而经历过饥荒的人却再也不想碰野菜了。那时候大多都是吃不起饭的人挖了野菜充饥,无论多么难吃为了肚子也得咽下去。
听奶奶说过60年代闹饥荒的时候,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把一山的野菜都挖没了,有的挖了直接塞嘴怕被别人抢了去,野菜吃没了只能吃树皮果腹,放在今天我们肯定特别不能理解,树皮怎么吃得下去,但是那时候只要有树皮吃都是美味。
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肉类,蔬菜,而人们却开始寻味野菜,现在吃野菜的都是什么人呢,一般都是在大城市里的人图个新鲜,受过苦的农民觉得白米白面就是最好的,他们丝毫也不想再吃野菜。
戏曲中的人物王宝钏与野菜里面的荠菜也有不解之缘,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归来,在那个时候一个女人没有生活来源,她只能挖野菜充饥,据说方圆三十里的野菜都被她挖完了,这是中国人吃野菜比较著名的一个故事了。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概都吃过两样东西,榆钱和槐花,这是小孩子最爱的解馋零食了,记得小时候在奶奶邻居家的门口有一颗非常粗的榆钱树,那会农村空气好,尘土也少,我们把榆钱直接弄下来塞进嘴里就吃起来。
奶奶家的庭院里长着四颗笔直的洋槐树,每到季节的时候,槐花开了都能闻到丝丝的香甜,我便会拿一根小棍子把槐花敲下来直接吃,因为树实在是太高了,每当槐花盛开的时候,院子里总会传来嗡嗡的声音,我知道那是蜜蜂在采花蜜。
于谦先生在书里还提到很多的野菜,比如香椿、咸菜、苋菜等等,他对食材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刻苦钻研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尊敬。
02中国美食文化的渊源
现在我们对于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新鲜,而且味道要好,鸡鸭鱼肉在餐桌上更是常态化,人们变着花样把一个食材做出很多道菜,取不同的名字,供人们食用。
于谦先生把鸡鸭鱼肉统归到硬菜行列,详细介绍了这几种食材的来龙去脉,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美食文化的渊源。
我们说鸡鸭鱼肉这里面也是有门道的,说着说着就顺口了,其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鸡占了头一位,鸡和吉有谐音,所以表示吉利的意思,文人墨客更是把鸡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跟随于谦先生一起解读关于中国美食的文化渊源,以及一道食材所衍生出来的多种菜品。看于谦先生对于菜品、火锅、主食的另类解析与理解。
1.细品以鸡鸭鱼肉为主的硬菜
“鸡”:我们现在去餐馆吃饭点的最多的一道菜相信大家都吃过,那就是宫保鸡丁,无论哪个餐馆好像都能做出这么一道菜,于谦先生书里提到宫保鸡丁这道菜的发明者是晚清四川总督丁宝桢,口味上应该算是鲁菜、川菜、粤菜的混搭,吃起来味道是酸辣甜,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来到中国访问,都要点一份宫保鸡丁。
作为以鸡为食材的菜品,德州扒鸡也是相当出名的,肉质鲜美,我记得有一次给家里人买了以后,他们觉得好吃还要再买一只,而于谦老师也是德州扒鸡的钟爱者,他只要一进山东,就必须买上一只吃了才算。
“鸭”:北京烤鸭全国闻名,没有来过北京的人都想尝一口北京烤鸭,它的味道确实很鲜嫩,烤鸭全身是宝,现在在餐厅吃饭,如果你点了烤鸭,一般厨师都会在你面前切烤鸭,一方面让你看看他的手艺,另一方面为了展现鸭子是现烤的新鲜食材。
烤鸭的皮经火烤过以后油光发亮,厨师切成小片,烤鸭皮装一盘,烤鸭装另一盘,再用薄饼裹上甜面酱和葱丝,吃起来特别美味,剩下的鸭架自然也不能浪费,厨师会问你要做成椒盐的还是鸭汤,两种味道都不错,但是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做成椒盐的,这样方便携带。
同一种食材,做出了不同的味道,自然也就受到不同口味喜好的人喜欢,鸭子还能做成盐水鸭、樟茶鸭、南宁柠檬鸭、乐山甜皮鸭、上海八宝鸭等等,也是种类比较繁多。
“鱼”:对于鱼这个食材,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一些小手艺,做出来的味道也是特别好,我们去餐厅吃饭点的最多的估计就是酸菜鱼了,大朵的鱼肉配上酸菜的酸爽,特别带劲。
不同地方的人对鱼的做法也是不一样,书里提到北京人离海比较远,没有条件,但是创造条件也得吃上一顿清蒸黄花鱼,但是同样一条黄花鱼到了住在海边的上海人手里,最经典的吃法就是黄鱼鲞了,其实就是黄鱼晒的鱼干,咸香微甜,慢慢就变成了上海传统的家常菜了。
2.火锅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你都会想到火锅,不会因天气的变化而受影响,所以民间有句话叫作:“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
一般两个人吃饭都会点一份鸳鸯锅,因为这样也就不用特意去关照哪个人的口味,大家根据自己需要去夹菜就好了。于谦先生在书里说到北涮锅,南鸳鸯,这里还是有讲究的。
北京人讲究吃通过涮肉,里面的汤用的是清汤实际上就是白水,放上葱姜,加上枸杞越吃越讲究,主要吃羊肉的鲜味儿,讲究食材必须新鲜。
关于鸳鸯锅还有个说法,书里说到它出自重庆,因为嘉陵江和长江在重庆环城围绕,形成一个太极图的图案,就像火锅的鸳鸯锅医院,一清一红。
南北火锅不仅是地点,调料上有差别,甚至是全过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风味的火锅,吃火锅喝什么也是有讲究的,以前四川、重庆那边吃火锅喝老荫茶,清热消炎,现在则喝酸奶的比较多了,对于火锅蘸料也是有地方特色,各不相同。
3.关于主食的小故事
中国北方主要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以米饭为主,但是现在由于人口流动比较大,所以差异化也没有那么明显,在北京现在基本上是面条、米饭都吃,不再单纯的吃一样,主食也体现了多元化。
最平常的蛋炒饭却是最牵动人情绪,戳人泪点的饭,书中提到2015年关于泰国人拍摄的一个广告《一碗蛋炒饭》,该广告连着的是人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些吃食是真正有温度的。
大家都知道蛋炒饭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葱花、火腿、鸡蛋做成了蛋炒饭,但是南北方的蛋炒饭还是有差距的,扬州炒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份地道的扬州炒饭放3个鸡蛋、海参、鸡腿肉、火腿、干贝等等八种配料,这才是最正宗的扬州炒饭。
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呢?中国人过去的历法叫阴历,一直到现在我们三大节日依旧按阴历来过,加上不同朝代的更迭,从秦始皇到汉景帝,前后一百多年,我们中国人都是阴历十月就过年,大伙就管阴历十月叫小阳春,面馆最早的是清汤面卖十个铜钱一碗,十个铜钱跟阴历十月的这个“十”相对,所以就叫阳春面,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觉得食物与人的情感链接是最为明显的,从小到大,我们吃着妈妈做的饭,你长大离开了家,你会特别想念那口饭,其实你是在想念妈妈,一碗饭,一段深情。
03于谦先生对美食文化的深究反应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于谦先生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在看了这本《于谦小酒馆》之后,让我对他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会说相声,会写书,爱研究美食,做什么事情,他都讲求认真二字,既然做了就要做得好,了解深入,才能讲给别人听。

书里提到的二姨,我们能够知晓二姨这个人物对于谦的影响可谓是很大,于谦先生小的时候是由姥姥和五位姨妈照顾,后来他谈及此事,二姨是一个聪明且执着的人,曾经为了一个字的发音纠正了于谦先生很久。
成功的人在之前都经历过一段辛酸,有的人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向阳生长,于谦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真正应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好打磨了自己的实力与演技。
于谦的台风儒雅沉稳,自然从容,与郭德纲嬉闹灵动、充强扮愣的喜剧风格相得益彰;于谦又极善于即兴发挥,反应十分敏捷,这与郭德纲酷爱现场飞挂,临场发挥的特点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精彩纷呈。
于谦先生不仅对于相声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在文字方面也有极高的天赋,把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民以食为天的食物、机灵活现的动物都在他的思维下妙笔生花,诉说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他对事物的研究,反映了他积极乐观,严谨的一种人生态度,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04结束语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对于生活总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每天工作的烦心事一大堆,回到家基本上就是葛优瘫,刷剧看手机,完全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觉得这样的日子挺好,但是当有一天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又都束手无策。
《于谦小酒馆》一书虽然是对美食的深入研究,但是从于谦先生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一种对生活的追求,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努力地去拓展自己,拓宽思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虚度每一天的光阴,实现自我的价值提升,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向上走的路从来不会轻松,但是只要你敢迈开脚步跨出那一步,代表着你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如果原地踏步,几年以后你将还是原来的自己,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害怕改变,只有跳出舒适区,你才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想要奋斗的青春。从现在开始,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走好每一步,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未来一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