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之豆角
豆角已收无别事,待同野老赴襟期。辛苦一年的农人,收了豆角基本就没什么农事了,可以找找老朋友喝两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豆角的生长期是比较长的。
家乡的豆角就是常见的豇豆扁豆之类,像豌豆之类高大上的豆类,只在书上见过,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不是整天伺弄这个吗?
豇豆,家乡人称之为“菜豆角”,无法生吃、专供做菜之用的缘故?现在市面常见的豇豆绿色细长,形似蒜薹,很嫩。家乡的豆角摘的晚,比外面的要粗些,里面有鼓鼓的豆粒儿,不那么匀溜,颜色也是绿中泛白,豆和皮略分离,质感也相对松弛。
一般就是在地里面种个一行两行的,甚至在房前屋后有个小地儿就行,搭上架子或给系根绳子,它就借着须子爬得到处都是,进入夏天,几场雨后,次第挂满了形如弯月的白绿色小花儿,开放了是对称的蝴蝶形,伴随着的,是细嫩的小豆角。
时间不多久,豆角已经如同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这时就可以摘来吃了,豆粒大小堪比豌豆,不像现在市场上的豇豆几乎看不到豆粒,吃法上当然也偏重于热菜,做麻酱豆角肯定是不合适了,或炒或炖都是很好的。虽然豆粒已经很大,但外皮却保持软嫩,一样可以吃。
在那炎热的夏天,捞一碗凉面,放点蒜汁,再舀一勺炖得软烂的菜豆角浓汤,面条爽滑劲道、豆荚软嫩,豆粒面面的,豆类独特的厚重气息再加上蒜汁的扩张感,啊~那可真是夏天里的一份美好的慰藉!
豆角洗净切段,略晾加入盐和面粉拌匀,大火蒸之,出锅加入醋蒜小磨香油,开胃下饭。
另外一种豆角是紫红色的,扁一些,家乡称之为紫豆角、扁豆角,其实她还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眉豆,盖因成熟的豆子中间有条线,其形如眉。这种豆角也是爱攀援,由下而上开满了紫蝴蝶般的花朵,颤颤巍巍,仿佛随时就要振翅飞去,惹人怜爱。
豆荚也是新月形,紫得发亮,这种豆角要稍微摘早一些,晚了皮厚不好吃,如果只吃豆,那就无妨了。豆角掰为小段儿,大葱炝锅爆炒,晚放盐,出锅时加拍碎的蒜粒儿,较之豇豆,豆香更为清淡独特,口感爽脆,佐酒下饭两相宜。
《本草新编》上说,夫扁豆乃五谷中最纯之味,淡而不厌。吃起来还真是比较清淡的,后来试制,紫豆角炒肉片,荤素搭配、颜色互补、味道和口感互相衬托,别有风味。
紫豆角特别能结,雨水足的时候收不胜收,直到霜降才算拉倒。
还有一种也许不能称为豆角了,就是大豆。将要收获的季节,选那不太成熟的、绿的,连着豆棵子一起拔下,上面挂满了弯刀似的黄豆荚,豆荚上生满了细细的绒毛,拿在手里晃来晃去碰碰撞撞,感觉沉甸甸的,干嘛呢?回家燎了吃。趁着做饭的灶火灰,把豆棵子埋进去,借着剩下的余火,饭也好了,豆荚也熟了,剥开发黄有些焦黑的豆荚,露出来肥肥嫩嫩的绿色豆粒,扔一颗在嘴里,嗯~面面甜甜的带着田野的气息,贵在新鲜。这是省事儿的做法,如果摘好洗净拿大料花椒和盐一煮,那就是如今火遍全国的毛豆啦。
秋风渐起,寒霜将至,这时候开始收豆角,首先是一直留着没摘的,最大最好的,豆角皮都干巴皱了,收起来晒干剥豆,这是预留的种子,明年还要继续种呢。还有就是豆棵上还有一些,不太可能再长了,收了吧,挂在廊下的晾衣线上,风一吹晃晃悠悠,留着冬天蔬菜缺乏的时候吃,泡发之后或炒菜或作馅儿,既有夏天的回忆,又有太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