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面条——西学东渐饮食文化民考(二)
(接上页)新疆地区种植小麦大约在4000年前,据考古发现,应该是属于现在的孔雀河地区。那时候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虽然开始驯养一些原始的野麦,但是收获的麦粒,由于去麸皮技术不完善,并且不能高效的把颗粒磨成粉,所以原产地的居民通常以石臼、石擂捣碎成半颗粒状食用,或者和水在火上烤,这就是早期面包的雏形,如果直接用水煮食颗粒,味道生涩差强人意,只能果腹不能算美食。后来发现用石棒在平坦的石板上研磨,可以得到较为细的粉末,和水以后得到的面团,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这是早期面条的由来,不论味道还是口感都远胜于没有加工过的麦粒,但由于加工过程费时费力,仅仅成为特权阶级享用的美食,其模样和现在的新疆拉条子(laghman 维吾尔语)非常相似。另外一个考古依据是,在新疆4000年前小河遗址发掘出来的许多面具,面具的造型,包括后来发现的新疆的干尸,干尸的身高,骨骼与东方人不同,特别是他们高挺的鼻梁骨等面部特征,都可以证明传播小麦进入新疆,并最早制作面条食用的,应该是穿越欧亚大陆来到这里的欧洲人种。
那个时候的新疆孔雀河地区还是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同时,当地的气候也模拟了小麦原产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环境,使得麦种在这里发展壮大。
介绍过了“我是谁?”再说说“我在哪儿?”的问题。历史还在不断前进,这个时候中国已进入到了夏,商,西周的时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