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VS渣男:两性关系的未来
场域决定惯习。——布迪厄
个体在两性实践活动中的倾向,或者说较为固化的风格、对异性的态度等,和个体的自我意识密不可分,而这种自我意识又被个体外看不见的场域所影响。当下社会两性间的场域深刻变化,已悄悄改变了男女之间婚恋性的观念和行为。最易见到的,就是我们彼此之间互贴简单丑陋的标签,这种对抗变得越演越烈。
无论男女大众,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如此:盲目模仿、心理抗拒、自觉内化。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时代特征、冲突矛盾的消长,实则这也是场域所指。而场域的主线又在于:资本——权力。场域内的互动、互竞,场域的变化现象,再反噬个体,个体与场域间的交错,深刻地改变了每个人的“情爱大脑”。本文将借由这段中的相关概念,来审视一下,我们到底是如何被改变的。
(一)情感个体的变化
1.消费主义下的人为物役
苹果最近的两则广告,带有鲜明的女权文化色彩。电影《复仇者联盟》第四部中,出现了女性英雄大集合的画面。商业和文化,也已悄然被改造,或许这么说,消费主义改变了人,而消费主义不得不再去适应或者消费被改造的人。他们很清楚消费主义下的人为物所奴役,在广告里,苹果不再是物质工具,而是符号,他们这样暗示你:若女生你追求自由平等,那么你就该选择苹果。大众消费在这个趋势之上,所以餐饮可以不必追求好吃,但要追求打卡拍照的环境。网红小吃不用上法拉利给你配送,那就没有高逼格。实则,符号和身份的消费背后,也是大众的理性在转为非理性。
转为非理性的符号消费,这种时代特征,大众即使清醒也难抗拒,无形被影响。随即,情感也不能幸免,被视作一种消费,也在被消费。当我们的物欲遭到何种“发展和阻碍”,所形成的特点,一样在情感上也会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性别至上主义、虚无主义。
2.亲密关系理性化
这里有一种悖反,当我们对物欲失去理性,如何选择我们的婚恋和对象这样的问题中,个体的商榷认识中却带有经济、身份、价值,乃至政治意味。在我们的当前的文化中,无论是长短视频、文章、书籍,只要教唆人们如何以那些意味来看待两性问题,都会成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化。大众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水平,去发现这些教唆中的不足,为了亲密关系中的所谓理性收益,心甘情愿地开始模仿,最后不自觉的内化。
最后,形成个体亲密关系主观上的理性化特点,也在客观上形成了理性化的亲密关系模式。这也是韩斌哲的那句警醒“爱欲已死”。
3.明星情感被大众消费的狂欢——情感理性学习的素材
什么是我们借以学习情感理性的素材,那些教唆书本和视频,正因为它们自身带有很强的所谓实用性和功利性,其实并没有什么趣味性和娱乐性、生动性。在一个“娱乐致死”的年代,个体还要学习点理性的亲密,娱乐明星就成了人们的最佳学习窗口,当然也是消费与被消费的窗口。我们会轻而易举地看到这些明星私生活成为社会热点,会成为十万加阅读中的素材。时至今日,明星们的出轨门、嫖娼门、约炮门,即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是大众的犹新记忆,仿佛昨日之事。当周遭都在讨论,当(新)媒体和网络铺天盖地般地推送给你这类信息,你又如何能抗拒。你抗拒,也得洪流被卷入,我也不能幸免,毕竟还得恰饭。
4.互联网也改造了我们的情感理性
明星婚恋八卦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我们,改变我们的观念,同样,我们的互联网上的行为动作,也改造了我们的情感模式。我们操控我们的网络上的形象,我们用一种抽象的的方式把握自我的整体,很难逃过理想化和标签化,逐渐还形成同质化。就如大众的朋友圈分享的形式都是如此雷同,美食分享、兴趣展示等。这种理想化、标签化,不免我们在选择婚恋性时,也就是如此,然后同质化,让人们感到苦恼,喊出“哪里有有趣的灵魂”。
如果没有互联网,你喜欢上一个人,是往往因为暧昧、吸引而开始一段关系,而互联网的介入,“朋友圈阅览”这样的了解,跑到了吸引之前。那些教唆男女功利性做法的视频、书籍、所谓两性专家,他们之所以教你穿假明牌、修改朋友圈格调,也在于他们认识到大众择偶模式中的理想化、标签化。
大众的情感里,充斥着选择行为中的理想化、标签化、消费逻辑、交易逻辑,以及物欲非理性后形成的个体情感观上的多元化。
这种主观上乃至诉求上的多元化,和客观行为、模式上的同质化,实则也是一种个体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是人们各自身上的撕裂,也成为人们情感婚恋上的困惑,从而也加深了男女之间的对抗。
(二)两性间对抗的产生
即使古希腊谈论真善美,典雅爱情崇拜贵妇人,但实则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甚至是远低于。话语在男人这儿,因此,也可以大胆地说,绝大多数的爱情观念,也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也是男性话语,即使他们今日看上去仍无比正确。
但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也有关怀女性的男人,或者说他们有意无意地在思想上,解放了女性。如果没有德里达、拉康、福柯这样的男性智慧,实则今日女性主义可能还在困扰自身身份这样的问题上,也不会有后来更大的抱负,更不会有中国今日男女之“阴盛阳衰”的局面。
社会资本就是社会权力、地位、话语。女性投入社会生产,其经济资本发生变化,时至今日便有了“女强人”这样的词汇。文化上,女人既用女人的方式,也聪明地用男人的方式,对抗各个领域中无形的父权,今日中国男性,对于极端的她们,有了“田园”的称谓。符号资本,你看看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斩男色”、“小鲜肉”这样的词汇,商业和媒体取悦女性的这种倾向,也足见其地位。尤其中国女性很了不起,她们是追赶者。
过去未曾有过实质较量,因为犹如拍死苍蝇这般简单,在强大的男性话语中。然而,现在就像拳击比赛一般,铃声一响,第一回合开始,经济、文化、符号资本,就是权力,男人不会拱手想让,女性好不容易升级打怪到这里,一决高下。作为对抗的主体之一女性强了,是两性对抗的决定性的部分。
除了女性主体的力量构成了激烈互竞的外,两主体间的对抗氛围也是促成对抗的因素。很容易理解这句话,两个成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打架。男女为有限的资源,就产生了竞争和对抗,你如果没有发言权,那么意味着消失,最后也一样会反映在婚恋问题上的被剥削。
(三)两性对抗新特征和未来
1.对抗本身就会被用来商业消费。服务和产品有其目标群体,比如家庭买主力是女性,过往表现出一种温和的状况,诱导女性购买者的认同,诸如,为家庭管理、亲子健康等。而当商业普遍都在利用产品“女性化”特征作为卖点时,同质化并不会带来显然利益。届时就会有新的声音,更激进的认同,用来吸引商业所需要的目标群体。商业如此,媒体也会如此,尤其新媒体发展,去中心化后,如果没有鲜明的站队,实则意味着被淹没。而选择站队,选择激进的站队会是一种廉价,也是快速区别同类的有效方法。苹果不再告诉你它的性能,因为同类产商都一样甚至更好,而“站队”它们先行了一步。对抗被用来消费,目前只是一个开始,但趋势会从温和逐渐趋于激进。有一天,男性洗发水的广告不再和你谈论去屑不去屑的功能,而会告诉你,你只要有,就会背后被女性议论成你是个直男。汽车广告,不再和你推销“卓越”、“优雅”之类的词汇,而是你的座驾就是副驾驶座上女人的腿长和腿短。即使广告法会规定,但商业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暗示你,诱导你:拥有此产品,你就不再是两性对抗中的失败者。
2.群体内部的尖锐矛盾。如同女权内部,分成激进和温和,两性间的各阵营内部,也无法避免产生“鹰鸽”、“蓝绿”之争,最后形成彼此仇视。内部间以何种态度对待异性及对抗,如何实践自己的态度,将是分歧的焦点。你说你肯定不结婚不生子,最后却没这么干,被你消费的“战友”不骂你叛徒,这倒成了一件怪事了。当下的人看这样的事件,会觉得很荒唐,骂街的人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嘛。但若干年以后,相信人们会见怪不怪。我们在两性对抗上的意识形态,自然也把人们划分成了某些共同群体,而叛徒总是不招人待见的,尤其此群体被商业利用过以后,愤怒更甚。如果哪天苹果的广告,改变策略,像汽车一样,宣传男性值得拥有,必然也会遭到激进女性的报复。
3.网络丑化的标签不断涌现。无论是男女之间的,还是内部间的,仇视随着互联网文化,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名词。在短短的十年间,我们造出了“白莲花”、“绿茶婊”、“钢铁暖男”、“霸道总裁”等等。未来的新词汇是什么,我不得而知,毕竟没法预料到互联网会以何种方式“狂欢”,但是它们都会以鲜明化、形象化、态度化的特点显现出来。一个热搜就能造出一个标签,甚至不仅仅是对人的划分,也可以是事件的划分,等等。最近,就诸如有“钢丝球”、“时间管理”、“多人运动”这样新的“名词新解”。
4.负面刺激的强化反应,恶性循环。对抗被用以消费,群体内部的事件和新生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且这几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强化。当人们普遍地接受“男人火星、女人金星”背后的男女差异大不同的基础上,人们还继续受到这类视听冲击,在情感上就越发地难以会把异性当做一个和自己相同的,具有七情六欲的复杂个体来看待,而是标签化、物化的简单的个体,乃至是怪物。我们在惶恐和疑惑中,越发难以理解对方,然后那些又能以极其理性分析男女心理大不同的教唆,又会被推到情感文化的中心位置上来。差异促进对抗,对差异的形象和事件分析产生新的词汇,再次确认这种对抗,情感热门负面事件又火速占据头条热搜。
5.这种性别上的丑化和敌视,再结合着个体的亲密关系理性化,离婚率和不婚率是可以猜想出未来,只会更不理想。人们最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普遍共识:找到一个能促使自身幸福的亲密关系,本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那么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它不香吗?!独身主义,在当今一些国家已经有普遍的人群,但是至今他们还没有在婚恋观念上面发声,只停留在社会生活上,他们改变了社会形态,但还没有改变意识形态。但当这样的人群越来越多,自然就会有声音反过来干预婚恋观念,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甚至,在一个恶性循环的大氛围下,独身主义将会有潜在的巨大市场,当他们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力的时候,很有可能“不结婚不生子”成了普世的价值观,而“婚恋”一词可能要被抹去。当今“不结婚”还是异类,但未来总有一天“结婚”才是异类。
6.在趋势中,最后的答案是可以猜见的。可能未来人们反倒可能因此而幸运,因为他们把婚恋因素剔除在了幸福结构之外,而对于当今世人却是要面对此种“阵痛”。我们在趋势的道路上,却无从选择,这才是我们最悲剧的困境。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男女间这般如此了,没有个体,没有一个政权可以改变,即使经济文化开倒车,都无法阻止。对此的商业也会继续变迁。就像人人卖瓜,卖框的挣钱,而人人卖框,卖竹条的挣钱一样。消费对抗,最后也变成同质化,而卖“安慰剂”的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商业利益。情感安慰的服务和产品,借助科技,提供到人们的生活里,也将再次异化人类的婚恋:要什么怪物异性,情感安慰智能体感现实,它不香吗?!那么再次促进独身和个人主义。
(四)对抗下的情感个体的变化
场域和个体的变化,变化了这种对抗,这种对抗,又反过来变化了场域,最后又变化了人。久远的未来两性结局多少注定,那我们就简单猜见一下不久远的个体会是如何。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面对一种矛盾,归属感上的需要但又对此的恐惧。在我们没有清除掉“男女需要”前,这种拧巴本质上就是充满压抑的。然后为了寻找释放,我们在惴惴不安中,突然选择了冒险一段关系。可问题是,大家都拧巴,一个个体拥有一段健康质量的关系,反倒成了小概率了。一次归属感需要的迫使,促成一次关系,而多数也促成了一次创伤。最后个体安慰了自己,却仍然又回到这种情感需要和恐惧的矛盾中去。
个体处于矛盾的状态下,情感态度自然先天容易带有“享乐主义”或者极大的随性成分,忠诚和专一会将成为奢侈品。当这部分缺失,可见参与情感关系的个体的婚恋的道德观,会多么的“无所谓”、“模糊”。既然想要又恐惧,那浅尝即止,不就完了吗,人们会逐渐屈从于这样的声音,自然也就形成婚恋中的言行。当男女的婚恋态度和行为是如此普遍地无所谓时,我们何尝又不会归因到这种男女对抗上呢?最后我们用此安慰自己的创伤。
婚恋上的满足,仍然是这个时代下人们评判自身幸福的结构之一,或者说是一个普遍接受的维度,打开任何一本关于如何幸福的书籍,都会清晰可见。当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需要这种重要性,然而客观生活却要面对如此的撕裂与创伤,那么我们就容易评价我们幸福感的缺失。局部的缺失,并不会代表整体的不幸福,然而婚恋上获得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或者操纵感等,有对于人们有着特殊的权重。一个局部缺失而整体仍旧保持幸福的个体,对其生活的各方面有着强有力的管控,但当个体的压抑,需要出口,这种生活管理的意志走向消散,作为出口的婚恋反而成了生活某一时刻的高权重或主导,那么在那时刻,个体面临的将是整体幸福感的缺失。
一个情感经历充满创伤,自身感觉缺失幸福但又想要又害怕的矛盾个体,很难想见他们会有足够的爱去参与情感婚恋,相反却充满着“暴力”。确切点说,是更暴力。婚恋对于整体感幸福感的重要性,而又不得不面对普遍性的模糊婚恋道德,理性精神下,人们也势必会去加强对伴侣的控制,这其中的不安与敏感是我们控制伴侣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将会演化出各类婚恋中大大小小的暴力吗,乃至是普遍的。如果暴力更显现,男女间的对抗也就进一步被强化了。
很难相信我们会收获一段使人锐变的感情。相反,疼痛、背叛、创伤、不安、控制,人们大概率地是要面对如此的情感,这也会影响人们爱的功能,维系亲密关系的功能,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台机器的话。我们很难发现我们身上的温度,即使我们知道聆听和共情的重要性,但仍旧很难以这样的姿态来维系关系。
个体种种的变化,最后因为淹没在“对抗”的归因下,人们更难以反思,更难以察觉自己的异化,相反只会更自我认同,自我关涉。这种自我化的,或者说自恋化的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初露端倪,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当我们对于婚恋道德“无所谓”的同时,我们对于婚恋情感也上演了“想当然”。这种“想当然”,个体内在并不会察觉任何问题,个体会非常认同自身的“强盗逻辑”。所以,未来骇人听闻,又好气好笑的奇葩婚恋轶事,将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