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幸福或怎样理解自己和他人?人生哲学家阿兰·德·伯顿八条准则

阿兰·德·伯顿是一位当代英国哲学家,是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家,他出版了很多书,他的书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都曾经是最畅销书;他常常在世界各地演讲,听他演讲的人成千上万;他也做纪录片,他的纪录片有的是对古代哲学家故居、工作地的探访,同时探讨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是哲学教育的直观教材;有的是对生活的沉思——纪录片做成沉思片,真是美不胜收,比如他沉思旅行的意义,沉思建筑怎样塑造了我们的美感和灵魂以及为什么当代建筑这么难看。
我是很晚才发现阿兰·德·伯顿的,2014年我才开始读他的书。读他,真是精神和灵魂的享受,他首先是一个优美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在欧洲悠久的散文传统下,有着独特的文体魅力。他也自称“散文家。”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绍过他《哲学家阿兰·德·伯顿:人该智慧地生活》https://www.douban.com/note/697937589/。我以前曾经打算写他的书和观点介绍,后来突然发现,中国已经翻译了他的大部分的书,这让我大喜过望,因为他的书好读,我觉得读者肯定宁愿读好书,不爱读我的介绍文字,我就一直没写。
我真希望中国读者读他,因为阿兰·德·伯顿是一个特别的哲学家,他的确是从传统哲学起步的,他在剑桥大学学习历史,1991-92年间在伦敦的国王学院学传统哲学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然后到哈佛大学学法国哲学,但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他放弃了。法国哲学,特别是1990年代非常流行的法国后现代哲学——利奥塔、德里达、福柯、拉康、克里斯蒂娃等等让他放弃了学院哲学,对他来说,这些人的哲学与生活无关,虽然他也写了关于这些人的文章,制作了关于这些人的小纪录片。
阿兰·德·伯顿从此开始转向给大众写作,探讨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哲学议题:比如,爱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家的思想怎样为我们日常生活点亮意义?文学的意义是什么,美是什么?建筑的美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性,特别是性行为和性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更多爱,有更多的性生活?艺术对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焦虑是怎样产生的?等等,等等。
他写作的题目,思考的议题,他的书,我读起来如同吃犹太甜面包,又香又可口,这才是我喜欢的哲学类型:理论与人的经验有关的哲学,不是纯粹的理论思辨,让人们不知所云。这才是真正的传统的哲学:从古希腊起,从华夏时代起,哲学家关心的就是生命的意义为何。阿兰·德·伯顿是这个哲学源泉的新流水,他把希腊罗马古典哲学的传统继承、发扬、并带给当代读者。
最近几年来他开始进行一种特殊的哲学教育:情商教育。在探讨生活哲学多年之后,他总结到,一个人的情商才使一个人生活有质量,才使人幸福,才让人岁月静好。可惜,世界有智商测试,有很多考试机构提高年轻人的考试能力,训练智商,但世界上却没有情商教育,那些智商高的人,可能会在各行各业成领军人物,但他们不见得知道怎么让生活幸福,怎样让日常充满意义,情商,才是我们这个物质富裕的社会里普通人需要的教育。
他因此创办了一个完全与现代的任何学校不同的学校:“生活学校”(The School of Life)https://www.theschooloflife.com/。这个学校更像是古希腊的哲学学院,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倡简单生活,简朴生活,讨论思想,让生命获得意义。这个学校既是网络上的,也是实体的,阿兰·德·伯顿常在学校里讲课,讨论哲学和生活的关系,讨论一个人做怎样才能幸福,怎样处理各种生活中的关系,怎样生活。这个学校目前已遍布世界,不知道中国是不是有分校。
当然,阿兰·德·伯顿和他的学校也在网络上分享很多资源,在Youtube上,他们制作和发布了五百多个七八分钟的视频,讨论的题目有哲学、经济、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困顿、生命意义等等,等等。我常常一看就看抑制不住地往下看,然后再回来看。我对他们的视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傲慢?我是一个粉丝性的人,喜欢一个思想家,就必须把这个人的书都读了,我仿佛把这些书的字当米粒一样吃到肚子里,比如我对于当代哲学家瓦尔·赫拉利的思想的着迷。阿兰·德·伯顿亦是如此,不过,我坦白我还没有读完他的所有的书,虽说他的书特别容易读,值得抖抖自己的抽屉显摆一下的是我的确有他所有的书,包括他最近的新书:《生活学校:情商教育》(2019)。他是值得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阅读和能依靠的哲学家,他给孤独的人安慰,给思考的人力量,给因为疫情在家里绝望的人带来希望之光。
这就是我前几天看他视频《生活学校的八个原则》的感受。这也是一个七八分钟的视频,但总结了阿兰·德·伯顿的人生哲学思想,这八条也可以说是人生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的秘诀。我听了后备受启发。那天我正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低落,看完这个视频,我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觉得我是个傻瓜。我常常跟朋友们说要“聪明地生活”,可是自己却陷入愚蠢的泥窝,人要怎样才能把自己从自己挖掘的泥窝里跳出来呢?那就倾听阿兰·德·伯顿吧。
阿兰·德·伯顿说他写了五百万字的东西,试图教授和提高人们的情商,但是,谁能阅读这么多呢?其实智商或生活的根本原则就几条,你把这几条记在心里,并时时对照细看,你就能心平气和,理解你在世界的位置,理解他人,也理解你生命的意义。
第一、接受人生的不完美(Accept imperfection)——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们人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内心都是破碎的,尽管我们有智慧,有聪明,有科技,有思想,但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千疮百孔,恐惧、悔恨、犹疑不定、充满了渴望、错误百出。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那些我们觉得“正常”的人,是那些我们不太了解的人。
第二、友谊(Friendship)——深刻的理解每个人的内心都很软弱,都很疯狂,都常常犯错,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和他人更充满同情,更慷慨大度,更是个好朋友。真正的友谊建立在能向朋友展开心扉,暴露自己的脆弱,自己内心的千疮百孔,这才是真正友谊的河床。(拍马屁建立不了友谊——这是我加的)。我们必须接受“悲剧”这个概念,人们并不是都过着他们应该过的生活,偶然无端的悲剧或不可预期的事情能也的确降临在人们身上,我们可能失败,虽然我们是很好的人,所以我们要慢慢地评判别人,快快地理解别人。Be kind—对他人充满仁慈吧。
第三、懂得你自己的疯狂(know your insanity)——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讲道理,但讲道理是成熟的基本要求,成熟就是懂得自己有时不讲道理,懂得自己不可理喻的方式,懂得自己的蛮横无理会让我们做很多后悔的事情,会让我们尽早地意识到我们的蛮横无理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并及早改正。如果人们问你,:“你以什么方式不讲道理?”你别以为这是冒犯你,人们也应该寻问并以此理解彼此。知道自己内心的疯狂之处,知道自己的软弱无能,这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我们各自的疯狂来都源于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让我们失去平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正常的童年”,这不是说你的家庭努力爱护你毫无用处,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伤痕累累。
第四、接受你自己的愚蠢(Accept your idiocy)——“我很愚蠢”——承认自己是愚蠢的,不要以为愚蠢是罕见或可怕的,因为事实是我们的确都很愚蠢,接受自己的愚蠢,以优雅的方式,在大太阳下接受自己就是个蠢货,因为你没有办法作为一个人而不是蠢货。我们生活在一个有70亿蠢货的地球上。接受自己的愚蠢,你就能在挑战面前更有信心,因为你知道自己愚笨,会把事情做糟糕了,于是你就能在做糟糕了之后,原谅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你的朋友和邻居,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都内心挫伤累累,我们就可以克服羞愧和懊悔,因为我们内心里知道自己愚不可及,常犯错误。
第五、足够好了(Good enough)——完美的另一个选择不是失败,而是足够好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每个人也不是彻底的失败,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我们是足够好的父母,足够好的兄弟姐妹,足够好的工作人员,足够好的人就行了。“普普通通”不是失败,而就是此刻。用更宽宏的眼睛看他人,用更仔细的观察看是世界,生活不是某个完满的时候,生活就是此时此刻,就是普普通通。
第六、在浪漫之外(Beyond romanticism)——“唯一的人”这个概念是残酷的发明,因为这让世界上那些渴望浪漫的人彻底失望,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跟你全部吻合或全部错位。真正的爱不仅仅是爱慕对方的坚强,而是彼此的耐心、对彼此弱点的同情。爱是把想象力带到一个人不那么让人有任何想象力的现实时刻,而对彼此先天的脆弱充满宽宥和同情。不能要求别人爱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的爱是两个人帮助彼此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相配不是爱的前提,而是爱取得的成就。
第七、欢快的绝望(cheerful despair)——现实要求我们时时都满脸堆笑,但现实几乎没有任何事情会一帆风顺,我们会有挫折、被他人误解、不幸的事件、被别人批评。忧郁伤心不是源于愤怒或心酸,而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因为失望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在伤怀中,我们才彻底明白世界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孤独是普世性的,每个生命都有悲伤在里面。虽然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值得伤怀,我们并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人,无时不刻在抵抗无尽的黑暗,其实现实里有很多很小的甜美的事情让我们抬起头来:阳光灿烂的一天、漂流的云彩、黎明和黄昏、温柔的眼神。是的,生活的本质是绝望,但充满欢快地去绝望,相信欢欣地去绝望。
第八、超越你自己(Transcend yourself)——记住,人以及我们都不是任何事物的中心,我们是一群转瞬即逝的小生物,活在这个浩渺无边的世界和宇宙里,从大的角度看,我们什么都不算,也什么都不是。这,可以使我们彻底解放,我们真的无足轻重,无论是风,还是星星,还是岩石,还是星星之间的空间,他们对我们都毫不关心。多看看大自然,多想想我们的微不足道,学会“宇宙的谦卑”——大自然、历史和我们头上的天空让我们感觉到的渺小。我们的渺小,既是对我们的祝福,也是对我们的解放。你真的没那么了不起。
这些道理都很容易懂,却很难做到,我们都是这耳朵听了那耳朵冒的动物。这些道理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知识,最好的知识我们已经具有,最有效的方式我们也知道,但我们却很难做到。我们就是这样的动物,我们下决心,再下决心,制定目标,再指定目标,可是我们永远做不到我们该做的。这就是人类,我们生来就是这样的。阿兰·德·1伯顿说:“真正的学校教我们的不仅是我们没听说过的事情,而是让我们常常温习我们理论上完全懂得却实践上忘掉的思想。”我们并不能时时刻刻记住我们该做的,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温习常常温习一下这些原则,再努力一次,再努力一点!
昨天一个多年没联系的朋友给我写信,突然问我:“你幸福吗?”我正出门,要在我们的房子后散步,这个问题像扔过来的一颗石子,我没有预料到。我走在树林旁的小路上,太阳已近黄昏,却清丽美好,天空碧蓝,白云飘荡,金银花的芬芳弥漫在空气里,幸福?什么是幸福?我写短信过去:“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难道幸福还需要证明吗?”他说:“你要是觉得你幸福,就好。”我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我哪里让他觉得我不幸福。我突然有种要证明自己幸福的冲动:“是不是应该把每个星期做两次爱的证明发给你呢? ”我问。
“怎样幸福?”,散步回到家,我写下了这四个字,是想写这篇小文的开端,想到阿兰·德·伯顿的人生原则,我并不认为这八条是幸福的准则,而认为这八条是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的准则。一个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就等于白活的人。我们是多么渺小啊,我每当看到人们说自己的作品会万世留存就觉得要捧腹大笑,每当我听到人们自吹自擂就看到一个吓坏了的孩子躲在空洞的词语后面,我想这八条根本的是同情自己也同情他人,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的准则。
阿兰·德·伯顿就是这样的一个哲学家:他是人生哲学家。我爱的他的思想,从他的思想里我获得活下去并活得好的力量。他的网站是:https://www.alaindebotton.com/。这是他的“生活学校”的网站:https://www.theschooloflife.com/
4/1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