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第一声礼炮》

这里是在豆瓣上聊的第一本书。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可能会刷新你的历史观。

【关于作者】 巴巴拉·塔奇曼,美国著名公共史学家。
她对待普通读者像对待专业人士一样严谨,重考据、重分析,无论是法律文档、人物书信,还是地理学或者航海学知识,只要能帮助理解,她都会深入研究。
塔齐曼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代表作有《八月炮火》《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等。

【关于本书】
《第一声礼炮》是一部从北大西洋视角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作品。
作者将观察视野从北美大陆扩展至整个北大西洋,将独立战争重新定义为大航海时代下的北大西洋战争,指出荷兰与法国在美国独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核心内容】
战争的输赢取决于参战国的力量对比,但力量的形成与变化并非线性,它们受各种关键因素的影响。 就独立战争而言,两个最关键因素是荷兰和法国。
对美国人来说,他们是救星,对英国来说,他们则是搅局者。
可以说,没有荷兰人对于“贸易至上”原则的坚持,不惜得罪昔日友邦英国,大陆军就没法在战争前期获得充分的军用物资;没有法国担忧英国垄断海上霸权、向英国宣战,华盛顿恐怕也挺不到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影响独立战争的欧洲国家之一——荷兰
独立战争前半段,美国人缺乏战争物资,需要从欧洲进口。
而荷兰是17世纪海上强国,凭借贸易走遍天下,战争爆发后,虽然荷兰政府与英国交好,但荷兰是强社会弱政府、强市场弱国家的形态,商人阶层并不受中央政府压服。
荷兰人与美国人持续做着军火生意,帮助美国人获得物资,使得美国与英国可以抗衡。荷兰圣尤斯特歇斯岛的总督向前来递交《独立宣言》的美国舰船鸣放了礼炮——象征着荷兰官方承认了美国的独立,这也是这本书书名“第一声礼炮”的由来。英国看到荷兰人的背叛,向荷兰宣战。
二、影响独立战争的欧洲国家之二——法国
英法毫不夸张地说是世仇,特别是最近一次七年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为防止英国一家独大,法国有意助美国一臂之力。
在韦森海战中,英法两军打成平手,但这次海战引发了英国皇家海军内部失和,成为英国后来失败的原因。
法国贵族拉法耶特将军亲自带领一群有着自由理想信念的法国贵族士兵前往新大陆参加战斗,并且在他的帮助下,美国获得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财力、物力的援助。
这样一来,美国和英国在整体实力上就不落下风了,战争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三、北美大陆的决战
北美大陆上有两条战线,南方战线和北方战线,英美两方互相博弈,在战线选择上,投入一条战线,就不能应付另一条,双方都面临类似的选择困境。
美国大陆军统帅华盛顿本来有意进攻北方,但被法国志愿军将领罗尚博伯爵所劝阻,决定进攻南线的切萨皮克湾,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
英军高层则意见不统一,军力平均分配于两条战线,兵力分散,首先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并且误判美国的动向,南线登陆战的胜利归于美国,英国大势已去,两年后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回看这段历史,如果英国人早点向荷兰人开战,大陆军可能还没茁壮成长就已经投降;如果位于北方战线的英军大胆挺进,今天的美国可能也就不复存在。当然,历史拒绝假设。

【本书金句】
1、现实总是响应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2、可以这么说,法国人迈出的一小步,成就的是美国人的一大步,让美国人能够把《独立宣言》最终化为现实。
3、法国人之所以和美国人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正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4、敌方的内讧,就是己方的机遇。
5、康沃利斯的失败,意味着南方战线的失败,还意味着英军大势已去。虽然离战争彻底结束还有将近两年,但最后两年就像是电影结束时留给字幕的时间——结局已经提前演完。
6、战争的胜利在于物资供给、人力配置、战略布局和时机选择,不管你是独立精心策划,还是盟友共同协力,并且误打误撞,只有在以上几点获得了成功,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