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些问题,随时更新
因为总是会冒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看的又少,一时半会怕查不到就忘记了,所以还是打算记一下它们。可能很多问题提出来都是由于我自己积累不够吧,呜,但是又确实不明白,所以打算还是诚实一点好惹。
如果有路过的朋友看见了,也很欢迎在评论区交换想法!
(啊,不管怎么样,我先写着吧!)
1. 电影院(黑暗环境,固定时长,不受干扰)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此之前观看电影的经验是如何?
2. 为什么托马斯•艾尔塞瑟在《作为思想的电影:关于“电影与哲学”的争论》里会说“电影哲学取代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第392期 2020第3期)
3. “电影是艺术吗,如果是,那是哪种艺术?”
4. “影像是位于感知真实与身体感受一端,还是位于语言、符码与符号一端?我们必须选择吗?”
5. 关于爱泼斯坦“上镜头性”,维尔托夫“电影眼”,本雅明“视觉无意识”,巴赞与卡维尔“自动机制”,朗西埃“矛盾寓言”,南希“电影的明证”之间的比较。
6. “非虚构”到底是啥……啥又叫“以虚构的确曾出现的xxx事件为故事背景”……
7. 如果观众深信最终体验到了某物,而这只不过是一种再次(用一种新的方式)体验到的塑造其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模式而已,那这样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8. 如果克拉考尔是认为电影创作者的创作跟随自然本身而非强加于自然,那么他会如何看待那些完全虚构的(如科幻)或是动画电影呢?
9. 感到以前的电影人似乎更多地是对电影这种媒介提出他们的期待,或者认为它应该如何如何。然后很多他们提出的“禁忌”在现在看来完全被打破了。稍微觉得有一点点什么都无所谓,已经无什么不可的感觉。那么这种对媒介本身“应该”如何的讨论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呢?
10. 改编电影与原作的关系,与翻译文本与原作的关系。
11.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12. 移动端客户端,以及弹幕文化的流行,究竟对观看空间,观看方式和心态有着怎样的影响?影像的本质,是否会因为观看的空间,观看的方式和心态的改变而改变呢?
13. 实景拍摄,对这种想法的喜爱和坚持(如当时让•雷诺阿,巴赞),会不会在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被“削弱”呢?而演员,通过他自己的想象和行业对他的训练和要求,面对绿幕去表演,这对表演本身的流派和方法论是否会产生影响?观众对于科技所展示的逼真效果,又是否会察觉,是否会反感或喜欢?
14. 为什么要分出“冷媒介”和“热媒介”?
15. 有没有人是看电影有障碍的……就是这个电影模仿的知觉过程在他看来是断裂的……?
16. 越是严苛的语法,是否意味着……种类和变化越少的文学形式?如果承认这种语法为创造力所提供的自由相对较少……或者,是否应该这样承认?
17. 麦茨的第一结构主义和第二结构主义
18. 20201001 早期中国电影如《马路天使》,其中的人物以“喜剧式的态度对待生活”,同时大家现在还普遍认为影片是一种“现实主义”。emm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对待生活的嘛???
🫗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阿梅利卡·resetting的十二月 (3人喜欢)
- 阿梅利卡·这么看下来难道是充满恋爱的十一月? (6人喜欢)
- 阿梅利卡·七上八下的十月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