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没有什么时候会结束,它会在大脑里继续生长,你说是吧。

夏天好呀。
经历反复的冲动和放弃的念头,这个小设计的发表终于还是在五月的最后一天到来。
此篇文章是想记录19年末20年初,方方、嘉嘉、千千在疫情期间完成的小小设计。
项目在北京一块很具有典型特征的场地上,奈何设计没有机会落地了,图版中的故事又没有讲清,抱着不想就这样善罢甘休的心态,选择在这里把故事讲完。
读完本篇5127字的唠叨大约用时五分钟。希望大家喜欢。

[背景]
2019冬天,北京市举办“小空间,大生活”微空间主题竞赛,主办方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各自寻找一块被遗弃的场地,它们大多在楼宇之间的剩余地带,闲置多年终于遇到改变之机。出于对北京优质公共空间的营造向往和对废弃空间的重生期待,在几百平的场地上设计不求气大磅礴只求小巧精悍。心心念念太久,无论能被多少人看到或产生共鸣,仅仅想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也不枉两个月的坚持和努力。
[项目概况]
在六个场地的选择中,朝阳区小关公园场地因所属城市与社区双重权属而最为特殊。它是位于惠新西街北口地铁站出口以南,惠新西街社区6号楼与10号楼之间的剩余用地。用地西侧是城市主干道,东侧就是社区内部,自慧新西街地铁站修建占用,常年处于闲置状态,可以说是剩余空间中亟待改造的典型场地。场地现状邻城市一侧有北边地铁站和南北两个公交站,并包含人行道、低矮灌木和一排松树;邻社区一侧有连续的围墙沿着住宅楼的边界曲折隔挡,场内内部有几颗好树,是常年保留下来的原生自然资源。







[场地问题]
在两次调研之后,场地中一些问题在头脑中变得凸显。

Q1.高层视线。
场地南北两侧居民楼18层、东侧居民楼25层,因而从高层向下俯瞰的视角变的相当重要,居民阿姨反映:“谁也不想看到光秃秃的在旋风中还飞舞着垃圾的场地,我们要绿地。”的确,场地的第五立面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Q2.限定的边界。
用围墙限定边界的做法作为一种城市特色可以说由来已久,无论学校、小区还是单位大院,场地的边界被一圈连续的围墙锁定已然成为解决边界问题性价比超高的方式。场地东侧与社区相接面被高度2.5米的墙体划分,也让城市与社区互动式行为的发生减少了很多可能,甚至连简单的“探望”都不可以。

Q3.有限光照的失活空间。
场地被南北和东侧的高层居民楼三面夹击,再加上树木的遮挡,使一天中大部分的阳光无法照进场地,寒冷的冬季站在地面感受阴冷,抬头又被冲天的高层压的喘不过气,一天中除傍晚四五点左右暖洋洋的西晒照到场地西侧的行道树上,只有清晨八九点左右的阳光能从东楼和南楼的缝隙中穿越到达场地内部,治愈的让人无比珍惜。

[问题思考]
A1.高空愉悦感。
对于高层俯视视角,我们以绿地花园为主要底色。带着“你站在园子里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美好想象,做“园”的想法从最开始便一以贯之。

A2.包容的介质。
“界面”是思考的一大主题。批判性的看待围墙之隔将场地一分为二的习惯性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将“界墙”演变为场地中的“介质”。或许能有一种既具有边界性又具有包容性的东西能代替围墙吧?带着这个思路探索场地的可能。


A3.抓住短暂的光。
傍晚西晒和清晨的光,是场地在一天中很珍贵的东西。第一次调研是12月某号下午四点左右,来自西侧的阳光打在人行路边的树梢上,于是在想如果光穿过树叶将影子投射在矮墙上会是怎样(最后西侧真的做了一条线性的矮砖墙)。第二次调研是上午9点,来自东南方向的穿越高层楼间的阳光还剩些余晖,照在场地北侧几颗保留的小树上,几小时的光想要抓住,既不能阻挡又要有像丁达尔效应一样反应着光存在的现象,于是我们想到了带有波纹的鱼鳞金属网。(在最终作品的效果图中,有一张图中清晨东南方向的阳光穿越波纹金属网照在廊的地面上,足足让我兴奋一个晚上。怎么说呢,限制也是条件,一点点光也是希望。)


[设计开始]
D1.半城半园吧
对于具有城市与社区双重属性的场地,既要开放可达,包容城市生动,又要有深度和层次,给社区居民以归属和安全感。我们想让场地容纳园子又容纳广场,既能一个人悠然散步,也能一群人围坐闲谈,那干脆就“一半城市一半园”吧!想象“半个城市”的状态是向城市开放的人工感比较强的口袋广场,“半个园”则是充满野趣和生动的曲曲折折的自然姿态,廊子作为过渡,吸纳并包容着来自人工和自然的“碰撞”与“接壤”。

D2.锚于地的廊。 说到既具有边界性又具有包容性的介质,脑子里首先想到园林中的“廊”。北京西城桂春宅园中的廊不同于皇家园林又极具北方气质,廊顶为平台供人游走俯瞰园林,廊体上上下下在东西南北之间穿梭,不愧为北京晚清时期私家园林的最高成就之一,直至拆毁后不留痕迹,实属可惜。

但廊作为空间之“界”存在于此时此地,就不再是对园林中廊子的形式模仿,而是探讨在当代设计中廊能够以何种状态“存在”于场地。
它以灰空间的方式链接城市与社区,容纳过客与居民,并是一个具有关系于场地东西南北各向条件的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廊。
我们想既然周围的高层已经让氛围有些沉重,如果廊在场地中能有着漂浮的轻盈感便会对高层带来的阴冷压抑气氛有所和缓。于是采用较薄的钢材作为屋面以减少自重,向外悬挑以遮雪水,与墙体脱离的双柱并排形成线条感,并与屋面钢结构框架形成体系。


草图时思考廊面对东西南北的态度,并不断进化


廊西侧为笔直宽阔的城市道路,东侧为自然曲折的园子小路,作为城市与社区的过渡,廊既能通过又容纳行为。

廊北侧靠近地铁站,南侧有多数保留树木和清晨光,这两个主要的条件作为我们将廊北为城,廊南为园的考量。
边界在北侧是简单的直线条砖墙,使得城市广场能够更加集中、高效和可达;南侧则是流畅的弧线金属网,既是对小园的包裹和保护,也是对城市过路人群的一种暧昧的诱导。

面对地铁站和公交站的转角,廊顶以角部上翻的张扬势态表达迎接,似乎对来到场地的路人和居民说着“HELLO”。廊下两段L型矮墙相互错开一个坡道的宽度引导人进入,感兴趣的人们顺着矮墙走入廊,又不自觉沿着弧网向内探索,看到园子的一刻他们会惊喜的好像发现一片新的世界;没有时间进入场地中的路人,在候车时视线被廊子开场的角部所吸引,他们会看到镂空的鱼鳞网过滤出来的点点光斑和上面隐隐约约照映的人群,然后好奇的向更深处张望。

D3.光与材料
光带来了对材料的思考,既分半城半园,我们考虑城中材人工,园中材自然,廊材作为介质过渡。于是,红砖包裹在线性的矮墙两侧映上斑斑驳驳的树影、廊顶选择轻盈漂浮的钢板泛着微微的金属光,弧线形的鱼鳞网迎着晨光随着波纹泛着深深浅浅的投影,过滤后的光柔和的打在廊的混凝土地面上。

园子里充满着自然味道和气息,洋洋洒洒的石子、木碎、树桩、草坪、灌木种种自然材料将光漫射在起起伏伏的草坡上。弯曲的小路穿梭于草坡之间,尺度刚好够两个人并行,上班族路过穿梭在小园之间,累了就坐在木桩上休息,放学的小朋友在草坡上摸爬滚打,老人们周末种着喜爱的花草植物,种种美好的场景在脑海里不断想象。


[细节思考]



廊在北侧开设的洞口是城市中坐着的人群能观察到的视线高度,这一点考虑来源于斯卡帕在威尼斯斯坦帕里亚基金会中小院与咖啡座中几片墙开洞高度上的借鉴。马赛克线条遮挡在人站立时的视线高度,坐下喝咖啡的人却可以看到行人的往来。


廊子中行走的路人看不到广场条凳上人的坐靠,坐下来的人却可以观察到廊子和园子中人群的行为。视线上的联系对广场中的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失为一种诱导。

廊比园高出450的高度,在这种从人工走向自然的边界处,不想用硬性的踏步作为走到园子的唯一方式,而是想用几块摆放在一起的石头,当脚面离开混凝土地面而另一只脚踏入一块石头上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走进自然。

面对内外,廊的边界是两面性的,我们希望人既能朝向廊一角感受城市中来来往往的烟火气,又能在小园一侧坐下来感受静谧与生动的自然园。廊内座椅借高差之势获得了300mm的抬高,小园一侧则接近土地,这种座椅的下降会让人在意识上认为更加接近自然。


A 社区居民、乘坐地铁的上班族与过路的人群 被临近交通枢纽的口袋公园 不自觉的引入 他们发现洞口 进入连廊一探究竟

B 走进廊子,两次转身 场地中藏着半个园子 它安静从容 又野趣横生、包罗万象

C 洞口是场地中交汇南北的地方 是半城与半园的对望 半城生动、人工、包容 半园静谧、野趣、悠然

D 从南侧进入的廊子 作为城市与社区的过渡 是具有厚度的“界面” 西侧低矮的砖墙向城市开放 东侧隐约透明的波纹金属网 则是暧昧的吸引

E 最后在半园之中 找到一个角落 在似乎远离城市喧嚣的 自然生趣之中 忘乎所以的坐上一小时吧

当居住区为满足人口需求而越发升高,新的居住和生活模式似乎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当城市与社区空间交界总是以围墙之隔一分为二,让我们思考除了围墙界面还能怎样做?
当传统的私家园林合院离我们越发疏远,心中依然保留着对园的执念,城市中失活的公共空间,能因城市与社区的双重交汇重现我们心中的园吗? 设计起初总是会产生基于场地的问题,于是我们带着问题和期待从“界面”开始思考。
我们通常将传统的‘界’理解为单面的隔断或墙,它总是把相邻的两个空间打破。 在拥有城市与社区双重属性的过渡之地,如果‘界’能成为具有厚度的“介质”存在,或许能产生更好的交合。 链接城市与社区,既要包容生动,又需安静安全,廊该如何做?
我们将廊串联场地,以廊为界,流淌于场地的东西南北。
廊分东西,西为外城,东为内园,廊为界,同时又以弧线诱导;
廊又分南北,廊北为城,廊南为园,廊为隔,同时又开洞口为望。
廊北为城,包容城市,集中、生动、人工;
廊南为园,隐于城中,静谧、野趣、悠然。 廊就以这样时曲时直,似隔又引、似有似无的介质形态交汇其中。

[写在最后的话]

嘉:不同于概念性竞赛的是,这个小设计做的比较单纯,其实就是在讨论“界面”的事儿。能在真实的场地上通过短小精悍的操作赋予场所新的含义就是最让人兴奋的事情。距离出结果也已经一个月了,心态上起起伏伏的变化也不愿再婆婆妈妈,信息时代如此迅速的知识更替,阶段中有的节点还是值得被记录下。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能被多少人看到,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成熟的在社会上如鱼得水,但我想希望这份少年气能保留的长久一些。

方:方案推敲的大半时间都处在疫情的非常时期,久宅家中对于新鲜空气和自然是极其向往的,回头想来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的部分设计思路。除了理性的方案逻辑上的推敲,我们更想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城市花园”——动静皆宜,满目绿色,既能融入城市又能拥抱自然的花园。摒弃很多技术导向性的思考,用纯粹的空间营造去回应场地,为使用者带来更加有真实感,包裹感和永恒感的空间体验,这也表达了我们对于城市空间利用的态度和立场。凡是竞赛,总有输赢,结果虽不尽人意,但仍想记录下我们这段时间的成果和经历,为自己,也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吧。

千:这个方案还是基于对于目前北京这个城市里“人工”和“自然”二元对立的状态出发,希望能在这嘈杂的城市中有一个小的角落让人重新找寻对自然的向往。这似乎不太符合大家对公园和大城市的通常理解,所以有些冒险,我们还是想探索一下已经被定义事物的边界。因为项目性质和自己时间的问题一开始没想深度参与,全程也是两位姑娘付出了最多的心血。最后没有入围,看着有些还在讨论Form和Shape的入围作品特别为她们两个可惜。
文章写到这里算是结尾了,但其实设计没有什么时候会结束,它会在大脑里继续生长,你说是吧。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本篇文章同时发布于公众号 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