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尺度大到不敢想象
童年是零食,是漫画,是玩具,是罗大佑的歌里唱的“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每逢六一,已经长大的我们总忍不住追忆童年,回忆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追过的动画片和《大风车》《熊猫俱乐部》《小神龙俱乐部》等等电视节目,言谈中充满了甜蜜,古早模糊的画质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金光。

但当我们真的开始逐帧回看这些画面时,却发现一丝难以言说的诡异。
暴露的肉体、血腥与暴力,还有暗搓搓的细思极恐。
你的童年真的还好吗?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那些裸露的肉体。
先说著名的“蓝胖子”,现如今的小朋友管他叫哆啦A梦,上点年纪的却会叫他机器猫,或者是小叮当。

无论叫什么吧,这是一个全年龄段都认同的充满童趣且正能量的故事。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老少皆宜的动画作品,在某些隐秘的角落依然隐藏着香艳的遐想。

我想,时至今日,不少人还保有着对“大雄偷看静香洗澡”的回忆。透过朦胧的水雾你能瞥见静香已经开始发育的身体,透露着些微的性感。

同样爱洗澡的还有《圣斗士星矢》里面的春丽和撒加。


在非洗澡的情节中,古早动画也保有着相似的规格尺度,例如《美少女战士》里美奈子的变身,《葫芦兄弟》中蛇精的诞生。


事实上,说到裸露,作为亚洲动画最早的动画长片,1941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中就已经出现了掀被子、露臀部的画面。
算起来已经是79年前的事情了,但这个尺度放到今天依然令人震撼。

最离谱的当属《猫眼三姐妹》。
这部改编自同名漫画的动画片,在1983年制作完成,在当年就并不是做给小孩子看的。2001引入国内后由于没有明确的说明,不少小朋友当其为寻常的卡通片观看。动画中的人物穿着清凉,很难不激起脑中香艳的想法。


当然,只是这些,远不足以产生道德的讨论。真正会引发争议的是儿童裸露。
在宫崎骏早期作品《熊猫家族》中,小女孩米米一开心就会倒立,毫无避忌地露出底裤。

《七龙珠》和《葫芦娃》中的某些画面也很露骨,甚至被奉为经典的《哪吒闹海》也有赤裸全身的镜头。



可以说,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小孩子不穿衣服并没有什么不妥。
而在当下,网络上关于“未成年人侵害”的新闻耸人听闻,孩童暴露身体被认为尤为不妥。这些镜头放到今日,恐怕会引来此起彼伏反对的声浪。

说完了裸露的肉体,让我们再来说说暴力。
古早动画,从不吝惜鲜血。尤其是那些以格斗为主题的动漫作品,主人公经常满身是伤躺在血泊之中。骷髅、尸体,还有动不动就掉下来的脑袋和眼珠子,看得人心里发慌。




武器,例如手枪、匕首等,在动画片中也毫无回避地出现。
制作与1984年的5集动画片《黑猫警长》中出现了“吃猫鼠”这一设定。主要角色白猫警长牺牲的时候,一张纸条被匕首钉在墙上,上面赫然写着“白猫的血已被我吸干。”

如果说裸露和血腥,对于小朋友而言还是个懵懂的概念,看过就看过了,可能并不会多想,那么真正能够称之为童年阴影的就是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例如,1994年播出的《魔方大厦》出现了将父母装进罐子里的画面。画风阴暗诡异,加上时不时就有角色发出的怪笑,短短十集的篇幅,真令很多小观众体会到切身的恐惧。

《黑猫警长》还有这样一个情节:螳螂青年在婚礼后失踪,森林小动物们发现他被他的新婚妻子螳螂姑娘吃掉了。
黑猫警长接到报警,展开调查,最终通过资料查询得出结论:螳螂姑娘吃掉她的丈夫符合自然规律,应该被无罪释放。

设置这个剧情的用意在于解释一个“科学小知识”:蟋蟀、蚱蜢、蚁狮、地甲虫之类的昆虫,在交配后会吃掉自己的配偶以补充营养,囤积热量,用于繁殖后代。
小知识是学到了,但小朋友也被吓到了。提及这一剧情,至今仍有不少人惊呼这是童年阴影。
面对这样的质疑,《黑猫警长》的制片人印希庸曾表示“小朋友拿个枪,扬善惩恶,有哪里不好?哪里有这种打打杀杀的东西呢?”“而且这个故事有科学性的,讲一点科学的道理、知识给小朋友。”


嗯,听起来居然挺还合理。人类的世界与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道理,那些看起来恐怖的手枪、匕首,并非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对成人行为的模仿。
所以,我们真的有必要在儿童片创作中回避这些吗?

至此,恐怕有人会感叹:尺度大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看这些动画片长大的我们也并没有成为变态。
甚至有人会提出质疑,让孩子完全活在真空的世界里是否合理?过分的保护欲,会不会反而造成儿童的懦弱无知?

就像王菲歌里唱的“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象中懵懂”,小孩子终归要长成大人,面对充满着各种“奇怪”规则的成人世界。让他们早一点了解,接触到这些难道不好吗?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育问题,在这里,我们并不敢下结论。但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片尺度的变化,体会时代的变迁。

事实上,“动画片”虽然是拍出来给小孩子看的,但创作它们的却都是成年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并不是“小孩子要看什么”,而是成年人认为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给小孩看。
它折射出不同时代“育儿观”的差异。
例如同样是在泥坑里跳,在摄制于1987年的美术片《邋遢大王》中这是“不讲卫生”的有必要纠正的行为。甚至为了纠正这种不良行为,主人公要经历割掉老鼠尾巴,砍掉老鼠头等一系列血淋淋的过程。

但在当下小朋友最爱的《小猪佩奇》中,在坭坑里蹦蹦跳跳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可爱愉悦的表达。
由此可见,在80年代成年人的眼中,乖巧可爱的孩子跟今天的定义并不相同。

当长大以后的我们回看这些古早动漫,才发觉除了怀旧,还能收获不少有趣的启迪。
所谓“毁童年”,也是让它们不再仅仅作为一些朦胧甜蜜的回忆存在,还能给予我们另一种思考问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