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26-27卷 不小心说出的帝王之术
汉宣帝是有庙号的。庙号在唐朝以后开始泛滥,实际上在唐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有庙号,祖有功、宗有德,有庙号才能被放在太庙供奉,比如西汉汉高祖有庙号就是高祖、汉文帝有庙号太宗、汉武帝庙号高宗,而汉宣帝庙号则是中宗,其他7位皇帝汉惠、景、昭、元、成、哀、平都是没庙号,因为没什么“德”。

汉宣帝的最大的德行就是维持了西汉的强势。此时,匈奴开始分为南、北匈奴两部,南匈奴因为临近汉朝,并且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而亲汉,尤其是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对汉朝称臣,还要入朝参拜,位置与诸侯王相似。直到此时,汉武帝倾其一生要实现“匈奴臣服”的目标终于实现,只不过这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武帝所实行的打击匈奴的政策,到了此时才见效,这功劳看似是汉宣帝所作出的,只不过是汉武帝埋下的伏笔。

其次汉宣帝还善于用人,任用魏相、丙吉、萧望之等人,政治还算清明。虽然在选择继承人人不是太英明,不过这也怪不了他,汉元帝是嫡出并且年长,是与贫贱之妻许皇后所生,感情在那,所以选择汉元帝,汉元帝是个“中主”,中等的水平,好儒家。

汉宣帝估计也是没有别的选择了。面对汉元帝的好儒家,汉宣帝“恨铁不成钢”不小心地说出了帝王的心里话,那就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那和纯任德教?”所谓霸道就是法家,所谓王道就是儒家,总体意思就是要“外儒内法”,没法再说得更明白了。可惜,估计汉元帝是没有听懂要用儒家当做外壳,结果汉元帝用的就是完全的儒家,内外都是儒家,没有用法术来驾驭臣下,臣下开始篡逆,造成西汉自汉元帝开始衰落,最终被王莽篡了位。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