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孟子的“不心动”
原创:刘长志 尚谦①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②。”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①尚谦,指薛侃(?--1545),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从学阳明四年,致仕后,致力传播阳明之学,辩护甚力。 ②孟子之不动心,见《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薛侃问先生,孟子讲不动心,告子也讲不动心,那么他俩讲的不动心有什么区别?先生说,告子讲的不动心,是通过外力把强行把心按住,孟子讲的不动心,是通过“集义”使心自然不动。 告子的意思是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制定法律说不能杀人的,凡是杀人的都拉出去枪毙;不能偷东西,偷就判刑,让触犯的人心里害怕,不敢干坏事了。 孟子的意思是把思想工作做通了,让人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事不能这么干。 打个比方,夫妻过日子,妻子和丈夫表明立场:“你不能跟别的女人暧昧,你要敢跟别人暧昧,我就和你离婚”,这是告子的思路;而妻子做好自己的本职,相夫教子,对丈夫很好,让丈夫觉得做人要有责任心,有这么好的妻子,就应该珍惜家庭关系,如果和别人暧昧,会伤害到家庭关系,自己的心这关过不去,所以不能做,这是孟子的思路。从最根本处入手,心中常存天理,自然而然的就做到不动心了。 讲个题外话,西方人对心性研究和我们中国人相比,还是有一点分别的。西方人喜欢拿爱来解析感情,但又没有办法完全厘清爱和欲之间的关系。从发心动念这个角度来说,爱是一种高尚符合天理的东西,而欲是被欲望牵引的,表现出来的行为很多都是一样,但因为最根本的东西不同,最后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集义”,按照朱熹的注解,“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而“义者,宜也”。合在一起,就是“时时处处做适宜的事情”。“集义”指人心“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常应”指心是活泼泼的,不是空的;“常寂”指心必须以“恒定不动”的天地之道为准绳,谓之“常寂”。“必有事焉”说的是心体常存天理。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即理。集义就是恢复心的本体。良知行事的依据是天地运行之道,偏离了这个道,就是私欲作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