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上瘾》:得不到的"骚动",是眼界和格局的狭隘所陷入的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自己也经历过这件事,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看到朋友孩子在吃饭时,拿着手机一边看卡通片,一边嚼口中的食物。觉得很不妥,并且还会告诫朋友,别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但是却常常看不见自己的行为,虽然并没有像孩子那样边吃边看,可是,在用餐期间,我们是不是都会时不时地翻开手机,查看各种消息。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是移动互联网了,手机人手必备且随身携带,是再好不过的成瘾载体。而其实两种行为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对手机都形成了依赖,无形之中在慢慢演变成一种行为上瘾。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呈现出这样的行为体系,当我们执迷于一件事情时,就会像"魔咒" 似的跟着你,而这本《行为上瘾》能够带你突破认知,讲透瘾性逻辑。
在擅于制造欲望的时代,认知的偏差导致了我们沉迷于事件当中,而无法自拔,却熟不知每个让我们上瘾的行为,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和层层套路。

互联网人气作家通过理解行为上瘾的这些公式;带你看透本质,识破产品经理的套路,轻松跑赢身边依然沉迷其中的人,获得拿得起,放得下的能力,以及反向利用行为上瘾,让你在学习,工作,育儿场景事半功倍。

01
想要破局,就要先识局。书中对于行为上瘾的发生,和它产生的原理,进行了两大方面的阐释,以全新的视角,突破浮于表面的认知。
1、“事件”的真相,是解开某个上瘾行为的面纱,而这也是认知缺口导致的好奇反应所为。
好奇心是瘾君子们的始作俑者,因为无知,而被一路迷惑,甚至最后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瘾头,毒瘾人人畏之,而相比之下,和它一样能给人带来最大迫害的莫过于赌瘾了。
人人网的负责人许朝军,16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被称为80后的天才,学霸一枚,却因为涉嫌赌 博被关进监狱,浪费了才华,也蹉跎了岁月,因为这个瘾还被网络戏称"一个前半生就把运气用完 的人"。
通常赌博的行为就是在以小博大,因为贪心不足,而甘于踏入险境,"富贵险中求",得来的再多也不会长久。
也许聪明的人会认为,意志力太薄弱原因,才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意志力不是一种的技能,而是一种力量,是内在的,而非行为表现。
美国心理作家麦格尼格尔说过: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就必须知道自己是为何而失败的。

2、心理学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对每一个行为上瘾的理解都离不开心理效应的分析,析透其中的原理和法则,方能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行动的原理—是行为的触发,不管是自身发出,还是环境、社会因素带动,所有的上瘾行为都会呈现出一个心理公式,而这些行为触发就成为了你心理机制的"强力按钮"。
商场里随处可见的娃娃机,我们都知道机器平均要进行15—20次投币,才能吊到一个娃娃,而为 了有成就感,和"差一点就能钓到"的心态,用掉了所有的币,商家利用这一点心理根据,轻松地让 你上了瘾。
而这实际上就是机器的一个技巧,把所谓的"方法"公开,再通过机器的设置,促使我们产生每次都只差一点就能成功的期待感,来套住你心甘情愿地花钱。
再强的意志力也抵御不了上瘾心理,"入坑","套路",就会让我们变得停不下来,比如美国投资界常用的"鳄鱼法则",和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沉没成本"。
对于成瘾机制,健康报则曾引用心理学上对应的术语"心流状态"加以解释。专家介绍称,当你在做一件很喜欢的事情时,可能会经历一种独特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全神贯注而自我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
而被抓住的上瘾原理,就像《红玫瑰》歌词中写道的: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

02
很多的父母在忙碌时,就会不自主的递给孩子电子产品,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个不错的解放方法。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让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会插嘴和吵闹,而且能够安静的等着聚会结束。
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或者看电视,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而且有的父母还认为这是两全其美。
却不知道因为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孩子们正在对电子产品上瘾,而父母也瘾于用电子产品来替代陪伴。
当乔布斯还在世时,记者写了篇关于ipad短板的文章、乔布斯召唤他嚼嘴皮子时,记者被他无意中透露出的一件事完全震惊到了。
记者问乔布斯:"那么,你的孩子肯定很喜欢ipad吧?"他问乔布斯,只是想要转变一下话题风向。因为当时苹果公司的平板刚刚面世。
乔布斯的回答却是:"他们还没用过它,而且在家里我们会限制孩子们使用科技产品。"这让记者非常的震惊。
他还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在厨房的长餐桌上,都会跟孩子讨论书籍、历史还有其他的事,并没有人会拿出ipad或电脑出来,孩子们看上去对电子设备一点也不上心。"

之后,该记者还了解到《连线(Wired)》前主编、现在无人飞行器公司3D Robotics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就对家里的每一台设备都设置了时间限制和家长控制策略。
因为他们对技术的危险性有着直接的感受,以及最真实的认知,为何电子产品会让人如此上瘾,他们深知其中的套路。
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他们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因为满足了父母的需求,一些对孩子上瘾的行为就会被放纵,而当我们真正看清这些东西带来的上瘾机制后,就为时已晚。
而这些让人上瘾的行为背后,所设计的圈套,都是涉及了心理方面的依据,才能做得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蔡格尼克效应,以及从众心理效应,利用人性的认知缺口和法则,推动人们去做对设计者有利的事情,并且让人们认为是自己主动做的决定,从而开始上瘾。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叔本华也说过: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03
用我们自身的力量来摆脱行为上瘾,来打开行为上瘾的眼界和格局,通过有范式的方法来驾驭它们。
对现象要清醒思考,思维之所以停滞是因为沉迷于眼前,而每一个上瘾的行为,都有一套它特定的逻辑,才能将人心套牢。
借助无数个微习惯的力量,实现习惯跨越,简单有效的目标,会在大脑还没有发出阻碍信号时,就已经转移了注意力完成了该项事情。
《微习惯》是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写的一本畅销书,他一次次被自己期望的改掉的坏毛病打败, 通过自身的研究实战,自创了一套简单且成功率高的自我管理法则,而微习惯力量不仅适合意志薄 弱的人,更适用于行为上瘾的消除。
将被动化为主动,在深知行为上瘾的套路时,改掉持续的使用习惯并不是易事,有效的相反习惯却可以将它代替, 在寻找驱动自我行为的渴求感之前,了解自己的真正意义需求。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远离诱惑环境融入积极的环境,或者是构建自创环境,都可以成功启发一个崭新的"触发行为—习惯行动—行为奖励"回路。
在《晋·傅玄》中说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虽指的是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 以使人变坏,却还指客观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和改变,朱和墨也可泛指人的品性,和环境的造就, 给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加入群体力量,一个人不足以撼动一座山,但是一群人可以,这就是群体的影响力,会让孤独的奋斗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萨迪在《蔷薇园》中说过:金银虽然含在石头里,石头里却未必都有宝藏。细想那些所上瘾的行为,虽然能带来精神上的享乐,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主宰了生活,而我们却得不偿失。

04
末尾:
有个独爱月季的养花人,花开的时候,那同一形状的不同颜色的花,呈现了一种单调的热闹。他为了使这些花保养得好,费了很多心血。 他忽然做了一个梦:当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时候,看见许多别的花走进了院子,好像全世界的花都开了,所有的花都愁眉不展地看着他。 这些花眼神哀怨,异口同声地说:月季能得您的专宠,实在太幸福了!我们被遗忘得太久了,不知能否有幸得到您的一丝怜爱呢?说完了话之后,所有的花忽然不见了。 梦醒之后他想:花本身是有意志的,而开放正是它们的权利。我已由于偏爱而错过了更多美丽而芬芳的花。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世界太狭窄了,我的院子应该成为众芳之国。
因为偏爱,让自己的眼界和格局越来越低,没有了欣赏别的花的能力,这是养花人的“花瘾”。世事相通,我们生活中其实不乏这样的“养花人”,或者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行为上瘾可大可小,也可由弱变强,成年的世界中没有所谓的象牙塔,只有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美好的生活才不会被“瘾”住。
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写道:人生一世,总有些事物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人以自我为中心是人与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这也正好说明人生的束缚,自已才是最大的枷锁,并不是社会瘾素或是自然条件,而是在于内心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