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行渐远的大学生活,哪些逝去的青葱岁月
大家好,我是师北宸,在领英工作。这家公司特别高大上,你得读个商学院才进得来,比如我的同事A毕业于沃顿商学院,同事B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我呢,也是商学院毕业的——天津商学院……
缘起。最近因为工作需要,用WORD的方式写各种报告,这就需要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到处看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籍,昨天在微信读书上翻到一本书《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作者师北宸,看书里面的内容,一处细节提到“几年前在天津郊外的大学宿舍里面翻译……”天津郊外的大学宿舍,让我联想到了我的母校——天津商业大学。遂到网上检索作者信息,果不其然,2004-2008年就读于天津商业大学法学系,中间有选修了电子商务专业,相当于读了双学位。
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没有任何印象。2005-2008年这段时间,我们共同生活在天津商业大学这个校园里面,同时早期行政管理专业隶属于法学院,只是后续到了大三还是大四的时候重新划分到了公共事业管理学院,也就是早期有那么一两年,我们同属于一个二级学院,都在法学院里面。我在网上检索作者信息就看到了他的照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没有任何印象。师北宸这个名字也很似曾相识,但是在记忆里面也检索不到任何信息了。可能同属于一个二级学院在某次大会上见过,亦或者在食堂见过,抑或是上某次大课见过。但是确乎没有任何记忆了。大学生活,转眼间已过去十余载了,时间好快,上大学的那段时光是非常遥远的记忆了,都碎片化、模糊了。也好像自己还没有好好年轻过,就到了而立之年,渐渐老了,身体老了,需要跑步锻炼了,心灵也老了,很多事情亦无法让我心潮澎湃了。
说不出口的母校与北大。这个作者在书籍的前端部分只是提及自己在天津郊外的大学宿舍里面,后续在行文中正式提及母校天津商业大学。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气,在做自我介绍时能脱口而出自己的母校。就像文章前面引文中提到的那样。这或许是一种自信吧,因为其本身已经很优秀了,已经相对成功了,就不在于“出处”了。就像英雄不问出处一样,就像亿万富翁也不避讳谈起自己早年多么贫困一样。可我略有不同,一般场合,不是十分需要,一般不会提及母校,因为不是名校,也不是985、211,说出来担心被人低看。在工作几年之后,去北大读了在职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努力,也顺利毕业了。在北大官网的校友名录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也持有校友卡,进出北大畅通无阻,不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同时在北大就餐、购物也能享受北大校友的优惠待遇。但是即便如此,如非工作特殊需要我亦不会向人提及北大,因为不是正宗血统,在我看来除了本科就读于北大的学生之外,其他研究生、博士就读于北大的,血统都不甚纯正。更何况我是在职读的研究生了。在这个事情上,我还是很纠结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内心还不够强大吧,亦或是在某个领域尚未取得一定的成就吧。
精于此道以此为生。我这几年一直从事企业文化咨询工作,但是几年经营下来,成就寥寥,目前也就处于糊口的阶段。难道是自己入错行了吗……跟学长比起来,差了很远,学长师北宸老师比较在写作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建树了。但是我目前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还岌岌无名,默默无闻,又已过而立之年……
北宸学长的书还未读完,希望读完之后,写作能力能有所提升吧,比较这是近期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