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May 如何理解博尔赫斯?
五月的阅读主题是拉美文学,初衷是继续补全马尔克斯的作品,再意图进入他所处的拉美文学时空和历史框架,以期更加廓清这位喜爱已久的作家的面目。不料迎面撞上博尔赫斯,整个五月都苦陷在博尔赫斯的迷宫之中,到月底才匆促读了一本波拉尼奥。总体来说对拉美文学的认知并未走得更远(博尔赫斯是世界性的),但哭着收获了博尔赫斯这座巨大迷宫。
如何理解博尔赫斯?
五月初始就遭遇了阅读的难关,在博尔赫斯的作品前我是如此虚弱。如何理解博尔赫斯?到现在仍是萦绕在我心头的苦思,并且看起来会长久地持续下去。按照一贯的阅读习惯,首先选择了博尔赫斯早期不同类型的作品切入,分别是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1923)、传记《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5);接着阅读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别是《小径分叉的花园》(1941)、《杜撰集》(1944)、《阿莱夫》(1949);最后随心挑选了三部晚期作品以丰富对博尔赫斯其人的认知,分别是诗集《夜晚的故事》(1977)、演讲集《博尔赫斯,口述》(1978)、游记《地图册》(1984)。所读版本出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套装,都是簿册,印证博尔赫斯其言,「编写篇幅浩繁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谵妄,是把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抻到五百页。」博尔赫斯从未写过长篇小说,他认为短篇小说足以容纳所有的内容。
虽皆薄册,博尔赫斯作品的阅读难度却极高。毋宁说博尔赫斯对文字精炼的严苛要求,使作品中对形而上学的哲学探讨更加抽象,读者需调动全部心神智识,才有可能跟上他的脚步,而一个不小心就注定在他精心构建的迷宫中失去方向。我常常幻想自己是个游戏盘上的迷你玩偶,一次次过关失败,惘然跌坐,又被博尔赫斯的大手捏起,放回起点。总之,博尔赫斯的书容不得敷衍的读者,心存侥幸将从这里一无所获。如果想要找到奥秘,必须一遍遍地重读,重读,进入他的游戏。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奠定他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重要原因在于小说中充满着纯粹思辨的哲学追求。或者说,哲学探讨才是创作的本体,只是通过小说的文学形式来表现。尤其在博尔赫斯早期的小说中,常常难以找到清晰的故事脉络,更多的是运用隐喻和象征来进行文本建构。博尔赫斯探讨最多的哲学问题是时间。在其最为称道的短篇《小径分叉的花园》中,博尔赫斯构建了一座时间的无形迷宫,提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的时间命题。「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可能性。」博尔赫斯的时间观点其实就是他对世界本质的探讨。
博尔赫斯小说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征是幻想叙事。博尔赫斯常常用真实情境和幻想进行交叉叙事,故意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使读者徘徊在二者边缘,从而产生一种犹疑迷惘或恍然大悟的感受。有时候博尔赫斯甚至会构建出几个层次的幻想,达成幻想的无限循环。例如《环形废墟》的结尾魔法师走入火焰,「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一句话就建构了梦中梦,读者陷入更大的惘然:世界是否是梦的无穷循环?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理解博尔赫斯必须了解他的哲学倾向。博尔赫斯的哲学观点显然地倾向于唯心主义,他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心灵之内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说到梦,你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来自你自己,而说到醒着的经验,则许多与你有关的东西并非由你而产生。」在博尔赫斯宽广的幻想创作中,始终在追求他所信奉的真实,那就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和情感。
博尔赫斯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和艺术化的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几乎已成为文化工业媚俗的标语。而说出这句话的博尔赫斯,是一个真正安放在天堂图书馆的纯净灵魂。如何理解博尔赫斯?保持对这个问题的追寻,无疑是有益于灵魂的。

马尔克斯的非虚构文学
本月也集中阅读了马尔克斯的三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从中认识到马尔克斯作为记者的一面,也看到他对拉美国家与人民深切而痛楚的凝视。
《一场连环绑架案的新闻》是哥伦比亚毒枭与政府斡旋谈判下的悲剧,马尔克斯说这是生命中最艰难、最悲伤的作品,而这个残酷恐怖的事件只是哥伦比亚百年暴力文化中的一个片段。在刻画被绑架者的悲剧命运以外,马尔克斯还提供了看待绑架案的另一个视野:看守者与被看守者同样是绑架案的对象。「他们通常都是绝对的宿命论者,知道自己会英年早逝,而且接受这个事实,只在乎活在当下。他们做着可憎的工作,原谅自己的方式是帮助家人、买高档衣服、买摩托车,还有守护母亲的幸福。母亲是他们最爱的人,他们做好了为她赴死的准备。」甚至,相互的依赖和相同的遭遇在囚犯和看守之间产生了人性的光辉。在人质被释放时,看守者们送出了礼物和拥抱。马尔克斯站在人民悲痛的命运前,将此书献给所有的哥伦比亚人——无辜的和有罪的,希望书中的一切不再重演。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同样是孤身漂浮在大海之上并经历鲨鱼威胁的故事,但马尔克斯所撰写的是一则真实事件,也讲述着完全不同的主题。前者歌颂人类奋力斗争的至高精神,后者只是还原个人出于本能活下来的现实以及当局导致海难的真相,这其中并没有任何伟大的东西。书中这个孤独的海滩幸存者始终未失去被救的愿望,直到漂流海上的第九个夜晚,他想到这是家人为他守灵的最后一晚,他在这时感到自己完全被遗忘了,也在这时他绝望地想到,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真正地死掉。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关于流亡导演米格尔秘密潜入智利、拍摄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现状的故事。当他乔装扮成另一个身份回到祖国,却并未感到真正的归来。无法疾呼自己的名字和亲吻家人,他觉得仍在自己的身体里流亡。在偶遇变得苍老沉闷的老友后,米格尔突然意识到,漫长痛苦的流亡岁月不止伤害了离开的人,留下的人同样饱受其苦。
暴力,毒品,流亡,这三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中所有的恐怖阴郁,都是拉美国家在军事独裁下的血淋淋的伤口。人民饱受其苦,社会乱象丛生。马尔克斯用他敏感的笔触和悲楚的视线记录下这些历史悲剧,它们就是那些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背后真正的拉美现实。

不成其为小结的小结
博尔赫斯读得异常艰难,几乎所有作品都会再次重读,期待望见迷宫出口的那天。拉美文学亦有好多优秀作家尚未涉猎,前进吧! 将最喜欢的一句博尔赫斯的诗送给五月的自己:「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