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通往何方
年初抱怨迷茫不知道要选知识导向的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更强的研究,没有想到那篇日记引起了挺多人的共鸣,超出我的预料了。“选”了方向,那个烦恼还是没有解决,心中的自己却好像变清晰了一点。
我一直都说自己喜欢生物,中学同学都知道的;其实作为理科生我也没有偏科,至少当年理综三门每门都拿得出手。后来本科自然是选了生物方向,并且是被中学校长打了预防针之后——学生物要读研才有出路。不仅读研,我还直接读了博士。
由于试用期间受疫情封锁耽误,我在和台湾老板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同意了留下来做博士项目。互不了解是性格上的,这其实有风险。我不愿意跟韩国老板就是因为他指示不明确,总是要我猜他的意思,而且虽然平时笑眯眯开玩笑,但玩笑只是玩笑还是话里有话,我参不透。幸而台湾老板人不错,相处上没有栽跟头。她会关照我需不需要采购生活用品,能不能吃上饭,甚至缝了两个布口罩给我。
出事的是那个项目和整个学习计划。实验室围绕真菌感染,做疫苗和药物。我没有免疫学背景,做的是药物重定位。老板早早就问我要不要留下来,早做决定早开始博士项目,药物重定位最简单了,有望三年毕业;而且掌握了技术,虽说不能保证教职,但进公司找工作不愁。四年拿到博士学位,这可太吸引了。我打着小算盘,既然我喜欢的实验室已经满员不招新了,选课的时候选我喜欢的、应用面广的,同时麻利点做好药物重定位,早点回国,也不亏。偏偏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同届有个同学宣布转学了有缘再会。之前只是感叹本校待遇不如别人,做起跳槽的白日梦;现在不能做自己喜欢的项目,更是郁闷。过了一年,课没好好上,因为没什么新的内容,感觉浪费了一年。又听说同学转学了,我觉得肚子上被插了一刀,但还是要回“恭喜恭喜,祝你好运”。
过了几周,老板提出我选的计量生物学“没有用”,研究真菌药就要修真菌感染、病原体的课。我大学时学过微生物学的,只是概论大观,当然有涵盖致病性微生物的话题,而且图文并茂。到期末复习翻看课件的时候,点“下一页”蹦出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图片,大晚上的真是吓一跳,被恶心到了。现在要我上全都是讲这种恶心人的话题的课,我百万个不情愿。老板每次和我聊完都会让我回去想想,告诉她我的计划,这次也不例外。项目不是我感兴趣的,我只是不讨厌;现在连选课的自由都没了,整个组合烂死了。学了生科不做公益事业研究员,不转行的话大概就是去药厂或者服务于实验室的生物技术公司了。而药物重定位项目+真菌感染课的组合,未来选择空间更少,只能是药物和生物技术。生物方向确实是我选的,而后我总觉得都是别人决定选不选我,我本人并没有任何选择权。忍一时越想越气,这次的刀真是直接插在我心上了。
如果说之前选老板选项目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妥协、调整预期,现在我的心情已经掉到了谷底——7秒落泪情感真挚匹敌演员——要绝地反弹了。我到底为什么学生物?因为生命体很有趣,又应用于工业,做食品饮料,生产药物,还能提供仿生灵感……我学到了吗?是的,我本科时期学的都是基础科学,还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可是,不管是本科学校,还是博士学校,内容大多数围绕医疗,尤其是我现在的学校,部门里几乎所有人都从事病原体、病理、疗法、药物的研究。人渴望健康长寿,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蓬莱寻找仙丹、历代炼丹术士孜孜不倦研发长生不老之药可以想见。现代人寿命和生活质量都大幅提高了,研究经费也还是源源不断优先注入和健康有关的项目。油水多的领域,想分羹的实验室和研究员自然也比较多,我很理解。这次疫情中,知道我学生物的DC妈妈也发来关于病毒的研究报告叫我“翻译”,还问我是不是在研究这个。对,那篇文章我看懂了,但不代表我对生物在医疗方面的应用特别感兴趣。之前我并不这么排斥研究病理,但天天都是这病那病这药那药的,我快要看到抑郁了。回想起当年为什么选生物,生物能做的,远远不止看病治病。反正不喜欢现在的实验室,要转不如转得彻底一点,结合实际就业,医药方向不选,基础科学不选,直接转工科算了。
郁闷地哭了几天,开始考虑转专业、转学。问了问国内的前辈,即将毕业的,毕业做博后的,初步印证了我的想法。如果就业目标是生物技术公司,做什么博士项目不重要,但生物公司依旧服务于实验室,产业链之封闭令人失落。不去技术公司,不去实验室,还可以彻底转行——金融,分析生物医药行业的能力也是个优势。如果转工科,去我梦中免学费的欧洲,读个硕士,也很够用了。发出的咨询电邮还没有得到回复,之后,我希望聊天的对象是猎头或职业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