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香结:地方性知识 快读
本书36万字,七卷,另有说明、凡例、后记,前后地图各一幅。使用的是交叉目录法。
说明
“说明”指出本书写作资料来源。一个是解放初期对汤错进行过田野调查的“我的爷爷李维先生”;一个是十七世纪的费铭德神甫提供的资料(考古所得);还有一个是“我”和“我的向导谢秉勋”进行调查所得的资料。它们构成本书书写基础,也是作者所谓的文本家族。
凡例
“凡例”共九条,它的诞生主要在于指出:汤错,以及他的象征群众,及后文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从一个词开始,重建想象的一种地志学文本式的小说。此“凡例”是小说模拟“方志体例”的开始。
卷一 疆域(汤错,中国南部省的一个小山村)
卷一模拟的是地志学文本普遍使用的方式,点出描述对象的存在范畴。作者首先申明:打算放弃以人为中心,再来谈论本书的主体——汤错,以及他的象征群众,这是以物和他的核心命名的。其次,像沙漏一样颠倒了卡内蒂的“结晶群众”和“象征群众”的地位,从而回到以物性世界为主体的世界,为微观叙述做好准备。再次,本书设置了两个开头。这一点预示了文本启动之后,阴阳交错的叙述路线。最后在卷七得到完整的回应。卷一还有一个人物活动路线图,即“我”和“我的向导”深入越城岭山脉的过程。
卷二 语言(意义的织体)
作者引言定下本卷的叙述基调:语言是大地的沉积物。汤错地方使用多种方言,可以称之为祖语的是汤错本地语和新方话。本卷目的并不是介绍方言,而是把人的记忆和意识形态从一个没有文字的部族当中进行提留,实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知识考古工作。汤错这门方言被当作稀有品种,好比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发现的自然界的新物种。作者叙述汤错语言的目的是因为凡例中设置的大前提:汤错是唯一被叙述主体,那么汤错方言就是这个主人公的口音,作者从这些口音当中试着去辨别这门语言的起源,对一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词汇进行了知识考古。也为后文启用方言叙述做准备。
卷三 风俗研究(乡村剧场和理解的本质)
此卷描述的是汤错人的“梅山”(巫教信仰系统),灵魂,鬼,命(运)等。篇幅最大的是主导汤错日常生活的圣书——《新书》内容的全面描述。我们之所以用描述而不是写作这个词,是因为作者要编撰的是一种文本簇的复杂织体,尽管这些文本在多大程度上是被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们的确构成了汤错无可替代的部分。
巴尔扎克将自己所有的文本称作巴黎社会的风俗研究,《地方性知识》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小说中的“我”是以民族志工作者的身份出现的,对焦汤错地方进行深描。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主题不断重临汤错这个母题。每一卷都是如此。全书七卷,七次回到同一主题上。汤错是一个乡村剧场,在此上演的任何活动因其戏剧化而获得一种必要角色。
卷四 虞衡志(村庄事物的复杂性与简单性)
这是一卷博物学笔记,单独开辟一卷单单来描述动植物,把它们当作了汤错的结晶群众——即活在诗歌、寓言等作品中的生命。作者指出“藤也是一种文本”,“世界上如果有一本书能够像藤蔓一样繁复而又有极负责任的规律,那一定是一本美妙的著作。……藤是一种即繁复又有理由简洁的文本。在文本和修辞意义上,它是藤蔓植物肢体的歧义织体。”实则,这是作者暗示的本书的结构。
作者所描述的动植物都是观察所得,因此阅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读者可以跟着作者穿梭在汤错的十万大山,田野村头,对枫杨、薜荔、君迁子、忍冬、蜜蜂、鬼头蜂、蛇尾鹊等进行的自然观察。作者不但探讨它们在地方性知识中的分类学方式――它和一个农夫拥有的知识权力是通兑的,还涉及它们的更深层意识的意义的产生。在这里没有一般散文作者的那种风景描述毛病,而是人类学者进行的科学意义上的探索性的描写。比如,对柳树(即枫杨)的地理迁徙路线的描述:
“最早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仅沿着河的两岸生长,任何一座山上根本没有它们的踪迹。而且,枫杨随着河流一直往下直到洞庭湖都有。资源境内的资水源头各汊江上也似汤错这种情况,两岸长满枫杨。形成了很独特的一条条枫杨线。最初,它们的种子是跌落到河流顺水而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呢,还是它们的种子逆着河流往源头地传播的呢?前面那种情况很容易,但是其他汊江上枫杨的存在便不大好解释。逆河而上,反而是更现实的,这样的话,它们是从下游逆向传播到各个源头上来的,也就是说,它们逆行而至汤错,河流是它们的道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漫长的迁徙过程和方式:必须是一棵树一棵树的结籽,落地,然后不断的朝着两个方向拓展。步伐缓慢,必须以一年或者很多年才走一步(以一棵树落下种子的距离为一步),最终扩散到汊江上来。”(李维)这个问题的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枫杨是雌雄同体植物。这对于迁徙中的枫杨而言,是一个绝妙的繁殖方式。每年农历三月,枫杨的柔荑花序便出现在树枝上,这是雄花。这个时候枫杨的叶子尚未长出。雌花要等到新笧的枝头长出来之后才长出,它竖立向上,长长后下垂,开出细碎的胭脂红。而雄花的花粉经风一吹,就可向四周散布,位于枝头位置的雌花便接受了这份馈赠。总而言之,枫杨的雌雄同体和雄花与雌花的位置以及结构对它们的迁徙十分有利。汤错的C圈即一千米以上就看不到枫杨了。
卷五 列传(族谱上的河)
本卷是地方志的惯例内容,但是作者收集的却是汤错的传说人物和事件。比如根据汤错传说收集的口述史《公羊传》全卷读罢可令人反复摩挲玩味,意味不穷。故事是这样的(作者开始进入讲故事,但披有传说这层意义):猪倌公羊带着他的种猪到崖那边的杜塞家里,他们躺在一条春天的河上,一直躺倒来年春天的到来。桃树破身,燃红了整条山崖。崖上的光阴让公羊的身体像桃花盛开时那样透亮。骨头也是。直至祭祖节的到来,引出那一段始祖盘王的神话,盘王狩猎一只公羊不慎坠之崖边,族人因为仇恨剥了羊皮做成鼓,狠狠敲打以解心头之恨。祭祖节那天,听着由悲痛转为快乐至狂吹的鼓声,猪倌公羊直感到那些鼓音全由他自己身上发出,无论他离那些跳舞祭祖的人们多么遥远。随全身上下长出粗糙的皮,一声炸裂,春天里随崖上的桃花一起开出了花朵。他漂亮的妻子也随之萎去,那头种猪不明而逝……整个故事溢满了清澈又诡艳的诗性和巫傩色彩。
然后写秘密结社棒棒会的续集内容;为“摊尸语录”的作者玉宪这个人物作传,并附有语录残卷原文。
卷六 艺文志(一)(小说资料初编)
至卷六艺文志,我们或许才看到作者进行的虚构实验。本卷辑录两个中篇小说。第一篇《阿尔法河》——一条河:不管它是什么河,我们都将用它来探讨运动的本质。因此这条河是一条象征性的河流——位于汤错中央的河流。他被作者安排在长方体的“火柴盒地球仪”上流淌。这个火柴盒地球仪的六面就是作者叙述的噱头。涉及的内容有:语言学家对一座山的描述;小说家对F大陆小说化看法的概述;早期天文学家的观察所得(黑夜和白昼的宇宙学意义);人类学家的神话学阐释;漏斗——对汤错的非地理学描述;最后是阿尔法河和植物手性以及河流的运动与天体旋转运动的关系探讨。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起用方志体例实质上是一种百科全书性质的写作的真面目。
第二篇小说叫做《中国村庄史》,这个名字并不是作者自己取的,而是早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费铭德神父留下的一个文本,从汤错阿门教的旧址中挖掘出来的。严格说这是一个译本,费铭德神父向葡萄牙皇室作的关于中华帝国的探险报告,内容涉及早期中西交通中欧洲人如何看中国,包括,政治,教育,汉字,礼俗,命运等观念文字。一开始是这样进入的:“在描述我所见到的这个村庄之前,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卡瓦科斯·卧尔卡,是里斯本附近的阿尔科切特人。在这个当地人称作汤错的地方,我的几个舌头走的走了,死的死了。最后死去的那个是从果阿就同我在一起的,他死于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其他几个是中国人,他们到了岭西城就不愿意走了。(叶2)”作者利用费铭德的译文进行了广阔的描述。在地域上不再局限于汤错地方。使这一卷文本具有高潮特征。也是一次具有中土与欧洲交通史意义的写作。通过这一卷,文本已经相当宽阔。
卷七 艺文志(二)(铜座之歌――根据汤错指路经创作的一首长诗)
最后一卷,一首结构几近完美的现代汉语长诗,潜文本是汤错指路经。九卷,每卷六首,共五十四首。排序根据九宫图设定,也是进入这首诗的秘钥(阅读法):“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术数记遗》)
正如作者开头的文字声称的那样:你即将进入铜座,为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本文作者首先申明,你只需要阅读其中任何三章即可,超过这个数,文字本身将会对你造成伤害。《铜座》河图本不少于九个入口,你可按序阅读,但是像哥尼斯堡七桥那样不重复而一次走完所有的路又回到起点的阅读法是不存在的,撰者之本意只是让每一位来访者从九宫所示图中任意一宫进出,它们无一例外都通往真实的铜座……铜座曾留下过两部史诗性“历书”,一部是此时正由你的左眼阅读着的河图本,另一部则是由另一只眼此时正在阅读着的洛书,它们合称为“大衍阴阳二书”,但《铜座》的洛书部分一直不曾由你的右眼看见过,也就是说它以另一种形式在铜座或者别的地方生长着。也有说可由河图本导而得之。的的确确,它们合二为一之时,也就是《铜座》再现之时。
后记
作者在后记中交代了写作本书的过程,并把自己的写作称作“微观地域性写作和人类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