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狂想曲
要追探人类文明的源头,必须牢记一个核心参数:气候。原始人类正是在第四纪冰河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中,发展成为现代人的。第四纪大冰河期中,最近一个小冰河期的结束,距今不过1.1万年左右。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冻土变成草原乃至可耕地,新石器时代降临。

人类为何是从非洲走出?根本的原因是冰河期时只有赤道附近是相对温暖的生境。而第四纪大冰河期并非一直寒冷,有过好几个相对温暖的小间冰期,可供人类向南北方向拓展。非洲南部一会就到头了,北部则是广袤的欧亚大陆及印度次大陆。

小间冰期结束又进入小冰河期时,留在北方的原始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只可能以一种类似因纽特人或驯鹿部族的生活方式苛延,不大可能发展出较高的文明。现在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在最近一个小冰河期结束后开始的冰后期发展出来的。 记住这点,便可以推断:随着最近一个小冰河期的结束,早期的东亚文明必是沿海岸线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发展。而由西向东发展则要晚一些,因为之前欧亚大草原这条“高速公路”还是冻土,估计要到6000一4000年前才开始活跃,传送青铜文明。随后农业文明再由北向南发展。
2020年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余姚市人民政府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在余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C14测年和文化类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均在距今8000年上下,最早的达到8300多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井头山遗址最明显的特征为海贝文化,遗址中发现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蛏、蛤、蚝等),胶结牡蛎壳的粗砾石块,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贝器(铲、刀、圆形饰片等)。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
东亚距今5000年以上的遗址,不管沿海还是内陆,多伴有蚌贝堆积。内陆地区无疑是淡水养殖。可见小冰河期结束后的早期东亚居民是以高蛋白的蚌贝类为主食,渔猎和稻作是为辅的。贝壳作为最早的货币,也许可以追溯到在以物易物时代,这是主食一一最硬的硬通货。

一直缠绕我的脑洞是:沿赤道附近岛屿和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发展的南岛语族,是最早建立较高文明形态的早期人类,航海观星发展出的“天极观”,就是这个早期文明的核心。在东亚,他们沿着西太平洋海岸北上,从台湾、杭州湾、渤海湾地区及山东半岛、朝鲜半岛相对平坦的湿地向内陆发展。应该在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形成之前,就已经渗透到了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当然在东亚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并非完全没有原住民,但在冰后期到来之前,文明程度必然相对低下。


姚大力教授曾著文介绍:“2009年,国际合作的‘泛亚计划’项目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根据亚洲十个不同语系的七十三个群体的近六万个基因样本做成的亚洲人群进化树。在这样一幅分布图景里,我们看到,先后有四支人群进入今天的中国境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其中第一支是沿着印巴次大陆海岸线东行的‘早亚洲人’,在大约五万年前从所谓藏缅走廊进入中国。在今日所谓南亚小黑人(尼格罗陀人)、白马藏人、日本虾夷人里,都留下了他们的共同遗传标记。第二支还是从同一拨‘早亚洲人’里分出来的,约在三万年前进入南部中国,他们的血统较多地保留在今天的蒙古语和满—通古斯语各人群中。第三和第四支进入中国的人群,属于穿越伊朗高原南部和印巴次大陆的那支所谓‘晚亚洲人’后代。他们大约在三万年前到两万年前先后从云南和广西进入中国。其后一支人群中发育出现代壮侗语各民族,而前一支人群则成为现代苗瑶语、藏缅语各民族和汉族的祖先。”(《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国家建构模式》)

这样的论述我觉得还不能成为确论。我走过川藏线滇藏线及横断山脉,沿印巴次大陆由藏缅走廊进入中国,现在都很不容易,也许需要打开一下思路看待基因证据。除了在最近一个小冰河期结束前已进入东亚的原始人类,冰后期开始后,很可能主要是那些南岛族人(毛利人、印第安人、台湾原住民、良渚人、大汶口人的共同祖先)沿海岸线北上并开始向内发展,传播和发展文明。4、5000年前或更早,他们的某些后裔又因海侵等原因西迁。南岛族人身材高大,是以高蛋白蚌贝类为主食的结果。而现代藏人的主要祖先,很大部分可能就是沿长江西迁的良渚人。羌氐羌氐,氐原指低地部族,应就是由东向西迁徙寻找相似湿地环境的沿海部族之后裔。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就是其中重要一站,随着中原农业文明的兴盛,不愿同化的他们再次从四川盆地西迁。


藏族人一般不排斥和北美印第安人同种的猜想,有位藏族朋友曾发给我几张照片,认为印第安人跟康巴藏人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告诉藏族朋友良渚先民很可能也是这付“披发戴胜”的模样,藏人有可能曾是“江南旧主人”,他们还是要愣一愣的。

三星堆很可能就是西迁最重要的一站。如果忽略鹰钩鼻造型,其它证据还有很多,玉琮、眼形器、宽把壶⋯⋯



三星堆青铜鸟的原型,极有可能就是西太平洋信天翁,亦即河姆渡牙雕上的大鹏原型。河姆渡牙雕不是什么“双凤朝阳”,而是表达早期天极观的“鲲鹏运象”。

藏文化里“海”的元素也实在太多。藏传佛教和苯教的传统念珠不少是用椰蒂制作,图为我持了多年的一串,扁扁的隔片如一枚枚微缩的黒色玉璧。西藏哪来椰树?喜马拉雅山南麓都没有。


藏传佛教“吉祥八宝”之一就是“右旋白海螺”。在西藏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传说:“我们的家园本是一片汪洋”,藏学学者说:“经科学证实,在几亿年前青藏高原正是古印度洋所在之地。” 我认为,这种传说不大可能是对几亿年前的回忆,也许就是数千年前的记忆。
崇拜右旋白海螺,是南岛语族“天极观”的产物,右旋代表天象绕天极顺时针右旋。 “天极漫谈”系列
-
娃·書亞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06 00:39:51
-
运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1 09:18:00
-
忘忧清乐阁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08:04:37
-
式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0 10:41:42
-
北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10:58:26
-
知朱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31 21:45:50
-
Jezieldev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07:43:01
-
幻海漂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5 11:19:57
-
木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22:25:41
-
light tal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2 02:09:10
-
老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1 17:39:52
-
小小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1 20:27:44
-
aayuy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8 21:15:34
-
猫不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8 19:16:41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6 02:01:56
-
韭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6 00:14:06
-
章鱼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7:30:04
-
Vagabund197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7:18:54
-
林下之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7:04:10
-
猴赛因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4:49:33
-
绿毛水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4:46:0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4:00:21
-
Har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3:49:55
-
人民公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3:48:11
-
山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03:24:45
-
萤火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3 18:10:55
-
拉普拉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3 13:22:21
-
普蓝深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3 11:20:5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3 00:04:00
-
B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2 23:35:50
-
阿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2 23:01:1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2 22:49:07
-
花儿与少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2 22:45:43
感冒的河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浦宁路围墙5月13日 (3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28日 (2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24日 (3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8日 (5人喜欢)
- 巴海兄摄东塘村神帝庙土主节、古清溪寺游塘节、湖墩庙二清明小福王节、老吴王庙三月初八新菩萨像开光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