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背着手
在亚热带的酒馆
门前吹风
晚了就坐下
看柔和的闪电
背着城市
亚热带季风的河岸
淹没还不醉的桥
不醉的建筑
用静默解酒
明天 阴
摄氏三至十二度
修雨刷片 带伞
在戒酒的意识里
徒然下车
走路到天晴
照旧打开
身体的衣柜
水分子穿越纤维
毕赣导演的诗和他的电影一样,那是他的宇宙,很多现实中无法正常来联系的事物总能结合的相得益彰。

没有音乐就退化了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心脏却活了9年
破碎的叙事,参杂着回忆、梦境、想象,很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嵌入脑海的一系列标签:时钟、蜡染、野人、酒鬼、芦笙·····

山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路边野餐》可以窥探到塔可夫斯基和侯孝贤的影子,陈升骑摩托车上山去母亲坟墓那一段像极了《南国再见,南国》,水杯和桌子的那个镜头满满的塔可夫斯基味儿。

今天的太阳
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地运走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塞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进云端的海豚
陈升在歌厅因为跳舞认识了妻子陈夕,住在瀑布旁边的房子,陈升帮大哥花和尚为死去的儿子报仇,进了监狱坐牢九年,刑满释放之后发现母亲和妻子已相继去世。
陈升因弟弟老歪将儿子卫卫送给花和尚,故前往镇远接卫卫。

所有的转折隐藏在密集的鸟群中
天空与海洋都无法察觉
怀着美梦却可以看见
摸索颠倒的一瞬间
所有的怀念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传达
这对望的方式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凯里诊所的老医生,因和年轻时候的恋人林爱人有约定,谁先离开就送对方一件新衣服,老医生履行旧约,让陈升带一件新衣服(蜡染)和一盒磁带(李泰祥的告别)给林爱人。

冬天是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在荡麦,陈升遇见了卫卫、洋洋、张夕,唱了《小茉莉》,以及42分钟的长镜头。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四十二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离开荡麦了,陈升找到卫卫了,林爱人也去世了

就电影而言,除长镜头之外的镜头都很考究,美的像诗歌,浑然天成一般,但是没有想拉片的冲动,或者说毕赣的电影真没拉片(镜头语言)的必要,,和《地球最后的夜晚》60分钟长镜头的调度井然有序,奢侈的机位,演员的专业相比,《路边野餐》42分钟长镜头可以看出剧组各方面的匮乏,但是犹如清新脱俗、土生土长的凯里少女。
陈升到了荡麦,见到了陈夕,唱了这辈子来不及唱的小茉莉。
老医生最后完成承诺把新衣服送给了林爱人,虽然林爱人已经去世了。
卫卫和洋洋若即若离的暧昧,可惜洋洋最后还是去了凯里。
我看《路边野餐》的感觉,大概之如毕赣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的《潜行者》一般。
喜欢《路边野餐》的人大概心里都有长时间无法释怀的一段记忆,所以才会在电影里找到一段温柔的路边野餐,和过去告别。可是再怎么告别,梦见究竟是梦境,现实到底还是现实,所以才会是KAILI BLUES,到底电影的底色还是忧郁的。
这也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NJ说:我曾经有个机会去过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再活一次的话,好像也没那么必要。
好像都对,一个是臆想自由,一个是残酷现实。
有人说在毕赣导演身上看到了贾樟柯导演的影子,贾樟柯导演电影的内核是:永远关注这个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用贾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面。毕赣导演则是关注着自己的宇宙,没有现实和梦境,实现了臆想自由: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个像约翰·列侬。
一个像乔治·哈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