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是吾乡,想想还真是凄凉啊
读小说消遣,作者引用了“吾心安处是吾乡”。
忽然想起,第一次读到这话的时候还很中二(时间层面的中二),也没读懂,却因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记了下来,以至于当时写作文都常常援引,大抵是要表达“我命由我不由天”那种年少时候的无知无畏。
又看到这话的时候,忽然就想认真找找出处。 “吾心安处是吾乡”援引自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小序记录了写下这词的缘由,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说的是苏轼好友王巩(字定国)因苏轼乌台诗案牵连在内,被贬广西滨州,家中歌女宇文柔奴跟随一同前去。被贬数年后,事情渐渐平息,王定国得以北归,途中顺道和柔奴一起去黄州探望老友苏轼。
宴饮席间,苏轼想着老友和柔奴在欠发达地区待了这么久,唏嘘不已,就问柔奴你们在岭南那种鬼地方是不是过得很不如意,结果柔奴回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后来对此的解释大抵有两种,
一种是觉得柔奴此答应证了爱情之伟大,爱人被贬官,久居京都的歌女毅然决然同他一同远赴欠发达地区,面对急转直下的人生境遇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不离不弃,相互支撑。
吾心安处约等于“和心爱之人在一起”,那么就是岭南那种瘴气横生的鬼地方也像是家乡一般让人心安。
古风X真爱至上,七夕活动文案简直可以直接照搬。
顺便想想,中二的时候,连这层意思都没有体会到,实在是过于丢人。
可是现实告诉我们,最好的爱情永远都是鸡汤和梦里面的模样。
对王定国来说,爱情之于惨淡的人生,实在不能算是一味万能解药。
当时的王定国惨到什么程度呢,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有写,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被发配欠发达地区,在外漂泊数年,一孩子死在身边,一孩子死在家乡,自己也差点因病而亡,我都不敢给他写信,怕他怨我恨我。
在苏轼内心,好友是肯定有怨气的。政治生涯终结,远离故土,白发人送黑发人,还要忍受岭南的瘴气和病魔侵扰。
搁谁都恨啊。
可是数年未见的好友,真见了面,却出乎了苏轼的意料。不只是柔奴尽道清歌传皓齿,笑时犹带岭梅香,就连老友脸上也看不到这数年的折磨。
王定国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如果柔娘可以用爱情来解释,那么好友呢?
后人又给出了解释,大概可以总结为,
身处逆境,安之若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儒雅,胸襟浩瀚;
总之,充满了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初高中语文考试必备的中心思想总结功力。
后人又总结(脑补)苏轼观好友境遇有感,结合自己差不多的境遇,大有戚戚焉,把“吾心安处是吾乡”奉为圭臬,堪称一生精神写照。
人总是得相信点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苏轼也曾相信过那些美好的,积极地,向上的词汇,
老友可以做到,我苏轼为什么不能做到?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临皋闲题》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不就是贬官吗?不就是一身才学不能尽展抱负吗?不就是背井离乡客居异乡吗?
我依旧可以寄情山水,我依旧可以结交知己,我依旧可以写出旷世的佳句流传千古。
直到再也骗不了自己。
晚年的苏轼,不是在贬官就是在贬官的路上,
什么不忧不惧,安之若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回望一生,不过认命二字罢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对了,现在已经不说认命了,换个说法大概是“和自己和解吧”。
越发怀念中二的时候了。
© 本文版权归 riverpass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