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札记
社会学把一切都视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就是要对我们显而易见的社会提出问题,让这些问题把“社会”变得令人困惑,使熟悉的社会变得陌生化,以消除社会的某种能力,即身处社会之中,人们都把“社会”看作是理所当然,或者别无选择。换言之,社会必须接受细致的审查,以获得真正恰如其分的社会形式。
1论社会变迁
滕尼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共同体”向“社会”转变,但是他觉得这种转变并不美好。涂尔干也认为存在这种转变,他称为由“机械连带”向“有机连带”的转变。不过他认为,虽然这种由社会分工而产生的转变会使现代人丧失确定的生活规范,失去归属感,但是这种转变仍应当视为一种进步,因为他毕竟有助于人的个性解放,事实上,在涂尔干看来,摆脱集体束缚的个性解放与分工造成的失范,恰恰正是现代问题所蕴含的某种内在矛盾。
2论社会行动的根源
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要认识的是社会行动,是要从根本上说明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社会行动是指人公开或内心的活动,是把一种主观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的个人或者众人的社会活动。他相信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规为世界的合理转向奠定了基础,古代以色列用信仰上帝满足精神要求来取代巫术,这是就他们采取的宗教合理化步骤。后来的宗教改革使得合理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构成现代性原因的根源似乎并不在于现代化本身,至少马克斯韦伯明显倾向于从西方古代事件中去寻求现代性的渊源。
3“我”的理论
库利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彼此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这就是他的镜中自我理论,但是在库利这里,自我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概念,所有的主动性都淹没在那面无处不在的镜子之中。而米德却改变了这种被动的理论,他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双向的,是建立在互动双方相互明白对方行为的基础上的,这种互动使得个人被区分为“客我”和“主我”,“主我”是指个人的行动改变社会的“我”,而客我是指被社会所确定的那部分“我”。后来,弗洛伊德发明了精神分析学,将“我”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自我”常常陷入一仆二主的境地,一方面他必须满足“本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不能违背“超我”,通常来说,“本我”和“超我”是平衡的,但是当“本我”和“超我”发生冲突时,各种焦虑就会产生。
4论社会化与个性化
从表面上看,社会化似乎是后人对前人的“言听计从”,限制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事实上,在社会化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个性化留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不是社会化限制了人的个性自由而是对社会化的不正确理解阻碍了个性的发展。
5论社会群体的分类
在社会群体的分类中,将社会群体分化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或者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样的划分是无必要的,特别是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变化,视角太小,发展趋势太局限太短暂,类似的,将社会划分为总体社会和部分社会、社会和准社会,这种方向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从社会的底部开始开始,自下而上构建,而从一种自上而下的角度去拆解,这是一种经验的、非科学的归纳原则。而萨姆纳的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则从逻辑上分析社会群体的固有差别,这是一种我者和他者的概念,内群体和外群体作为一对相互的概念是互不可分的,他们从其对立面获得自己的全部内容。萨姆纳认为双方往往属于隔离乃至对立的地位,这种敌意和偏见在双方有严重利益冲突的时候,会以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6论社会冲突
科塞认为社会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并非都是一种破坏性现象,或者是一种功能失调的表现,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持续基本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可以缓解社会中的不满,增强社会的适应性,促进社会的变革,当然冲突过大时,也会引起社会改变。这种使得社会功能失调的冲突,会阻碍群体的工作效率,具有破坏性,必然导致群体凝聚力的下降,从而影响群体目标的达成。
7论家庭
强调家庭的社会功能,是功能主义的立场,但一些持冲突论,批判理论立场的人士也指出了家庭的家庭的负面作用。冲突论者注意到许多法律观念或者政府的政策都支持男性统治,男性统治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到了文化之中,以至于大多数人把家庭中妇女的传统附庸角色看成是理所应当。有学者认为,家庭内这种性别不平等的最初基础来源于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不同,在人类历史早期,妇女所具有的生育孩子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角色,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范围内度过的,这严格限制了妇女工作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男人没有受到必须待在家庭附近的约束,也由于他们拥有更强壮的体力,因此在早期社会中,男人的工作是打猎和参与部落反击,他们这种强壮与获得食物的能力,使得男性占据统治地位,这种统计统统治地位慢慢的在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中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安排,家庭内这种工作角色的划分成为性别不平等的最初基础。
8论群体异化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为了争取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促进德国的社会民主而建立起来的,但这个政党却逐渐转变成为了为了一小撮官僚服务的机器。为工人阶级选民服务的机构,最终成了对选民的统治工具。由此米歇尔斯认为,任何大规模的组织都倾向于分化成一种科层制结构及一种等级制的组织结构,组织科层化的必然结果是导致组织权力逐渐集中到组织顶端,而下层人员的权利却不断受到剥削。而这种科层制的寡头统治将权威由上而下的传递,正是这种权威的传递导致了同一层级的分化,出现了不同群体。而这些群体的相互竞争的失调,就使得组织运行偏离,最终组织中群体内压力转化为群体外部压力造成群体异化。
9论城市的失范
与农村社会相比,发达的分工是城市社会最大的特点之一,所谓分工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的工作和承担的任务越来越专门化,分工必然带来一系列相应的社会变化,分工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但也使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绑在各种各样的链条或网络之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整合机制发生了变化,分工使得原先基于共同价值和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逐渐瓦解。虽然社会出现了一种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但各个领域的功能也越来越屈从于经济,整个社会的整合缺乏一种共同的道德基础,出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失范状态。
10论“拼凑的社会”
文化上的相同和相容可以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社区,而文化上的不同或相斥就能把人们分开,在像美国这样的多文化多种族社会中,城市是一个由不同群体所组成的“拼凑的社会”,这些群体各自具有自己的亲属关系、民族、种族起源或者阶级之类的亚文化,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比如唐人街,意大利西西里人社区、黑人社区等。
11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变迁
自城市产生以来,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就发生着联系和互动,但是,不同的历史条件,制度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得城乡社区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在工业化之前,城市基本上只是作为物资的中转和商品交换以及消费的据点,很少具有生产的功能,大部分的商品都来自于农村,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那时的城乡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农村输出和城市输入,在那个时候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的生活方式差别不大,城市生活方式没有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主导性的影响。自工业化以后,这种刚关系刚好倒转过来,城市生产的各种商品和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成为最大的商品和服务的输出地和农村所输出的商品和服务的小的多,从此城市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对农村社区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城市性逐渐获得对农村社区和整个社会的主导性影响的历史。
12论文化的定义
美国当代人类学家格尔兹把文化定义为: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传承的概念体系。冯钢认为孔德的“人类精神”,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迪尔凯姆的“集体表象”,韦伯的“意义之网”,舍勒的“知识”,帕雷托的“派生物”,米德的“心灵”,阿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等概念均与这种定义类似,这种定义合乎社会学的用法,而且可以与其他概念区分开来,因此比较适用于社会学分析作用。
13性别的异化
性是生物学上的意义,性别是社会学上的意义,这是一种社会标签,用于区别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换句话说性别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主要是后天赋予的。性别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处于主导地位。约翰麦克因斯对这种异化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所谓的男性和女性的某些差异是一种集体想象,就像上帝一样,是人们借助宗教的力量集体创造出来的,以消除自身的生存困境和焦虑不安,而“男性“和”女性“这样的社会标签,就这是这种集体想象的物质再现。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对性别差异的崇拜与不屑,尊重与恐惧,抵抗与颠覆证明了性别差异是社会构建的,而自然而生的,和上帝崇拜一样,性别差异崇拜也是人们面临困境时集体创造出来的外物。米德指出每个民族都用一定的方法使男女性别角色制度化,任何民族都有着以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把两性的生物性别的差异扩大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将这种制度传递,两性的差异无法解释社会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是等级制的父权制文化制度构建了社会上的两性秩序,并且用各种方法维护着这些异化的不平等,使之成为最持久的社会制度之一。冲突论者对这种男女性别的异化问题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这种不平等发轫于经济的不平等,美国社会学家克林斯指出,处于支配地位的男人可以并且确实限制了女人们分享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权利,使得女性无法像男性一样得到全面的发展。相互作用论者认为,相对于男性,女性更被看作一个集体的社群,而且是以性别作为直接划分的社群,这种社群是由社会规定的,由完全由人为而成。正是这种社会的规定,使得男女不平等长期持续。
14论性解放
由于避孕工具的发展,性、婚姻、家庭和生育,这些原本密切相关的方面,如今已经日趋分离。在性行为势必导致怀孕的时代,把性行为限制在已婚夫妇之间是有其社会意义的。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性是自然的,正像人们的饥饿感是自然的一样,但是,这种需求从来没有以任何放纵的形式被满足过。正如饥饿时选择的食物是由文化决定的,性需求所需要的性行为也是由文化所决定的,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性制度,使得人类的性行为被社会所社会化,用以区别于生物的性行为。当然这种文化很有可能有着相同的起点,即为维持男强女弱的意识形态,并且为维持和合理化父权制社会结构服务。如果性行为和怀孕的之间的必然性不复存在了,那么许多禁止以性行为为娱乐的禁令也就趋于失效了,但是这种失效并非意味着男女之间的性别异化问题崩塌,相反的,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提倡的性解放只能成为被强势一方压迫的理由。
15论个体焦虑
随着社会流动的日益加速,以及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现代价值观念,对传统注重群体和谐和情感满足的生活方式的侵蚀,现代社会的人将面临巨大的心灵空虚和精神孤独的压力,人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对生活的幻想,感觉自己被孤零零的抛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随波逐流,无望地追逐的当下物质欲望的满足,这一切成为普遍的生活样式,结果是失落感,挫折感和幻灭感不断的吞噬人们的心灵,大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病态行为由此而生。
16论“现代化”理论
由于“现代化”是西方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所以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的现实基础就是16世纪以来欧洲社会的历史,而二战后出现的所谓现代化思潮,实际上也难免会把局限于欧洲的社会变迁理论套用到非西方社会发展上去。这种“现代化”理论显然是有问题的。首先“现代化”理论观点立足于欧洲16世纪以后的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概括、抽象,而用来解释当代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这种理论观点基本属于欧洲19世纪工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根据进化论的原则,“现代化”理论强调社会进化或者阻碍进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社会进化被视为一个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而实现的从不稳定的同质性状态向更趋于稳定的异质性状态的变动过程;再者“现代化”理论尤其强调“传统”与“现在”的两极对立,尽管是这派理论的大多数学者都不太熟悉非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也无意愿去研究这些具体的社会历史,但他们总是把前现代社会统统捆在一起,统称为“传统”,并认定这种发展就是从这种“传统”向“现代”进化。
现代化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但是现代化并不只是各个民族孤立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过程,它构成了一个变化的全球系统,并形成为一切民族都必须面对的客观的历史环境。
17论城市化
西欧的城市是在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于封建领主来说城市拥有相当高的自治权,尽管在封建状态西欧的城市发展水平并不如东方国家高,但是这些城市却成为欧洲社会现代化的生长点,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很多东方城市,是由军事和政治需要建立起来的,不存在长期自治的土壤,尽管城市化水平比西方高,但长期处于停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