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青姑娘Camille
今天我想尝试聊一下消费主义。
我有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叫Camille,是个人美心善的姑娘,一个真正意义的古风青年。她不用智能手机,也不上Facebook。毕业以后,她旅游时会给我寄来好看的明信片,还一直邮件与我通信,于是我时不时会收到她真诚的长信,和我分享工作中的烦恼,生活里的甜蜜,告诉我天气好时好想出去远足,教给我她妈妈做的一种特别好吃的饼干的食谱,分享最近看的书和节目,告诉我她害怕一个人去旅行…….
我羡慕她的家庭氛围。她的家在第戎周边,一座温暖的小石头房子,那次我去拜访,她带着我在后院细数地上的植物,那天的阳光透过叶间隙洒下来,一张记忆的明信片就这样留在我的脑海里。她的爸爸是乡村音乐老师,家里兄妹六人会在地下室做的录音室一起合奏、刻录专辑。妈妈和大姨一次越南旅行后,开始资助一个当地孩子,后来那个孩子每年会给她们寄一张照片,她们拿给我看那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对了,她妈妈会做正宗的勃艮第红酒牛肉和好吃的饼干,走的时候用好看的小盒子给我带了不少。



Camille和她的小侄子
Camille喜欢思考,关心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说到最多的一个词是solidarité ,她推荐给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几天一想到想要了解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我想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她。
不瞒你们说,最近我一直处在纠结于是否要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的迷茫中。最近两个月的日记我翻看了一下,我今天想要抵制消费,隔天却又向往热气腾腾的俗(hua)气(qian)生活。一方面,我知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带来的快乐极其短暂,然而在满天飞的广告和商品信息的轰炸下,心绪一次次被撩起,烦躁又疲惫。一味的限制自己的欲望,又会觉得生活容易陷入到没有活力的状态。
在我意识到自己也许陷入了消费主义陷阱时,我想到了我认识的法国朋友们,在这之前,我只当法国人都比较节省,年轻人时常过的比较拮据。Camille无疑是第一个我让我意识到“反消费主义”这个概念的人。
我所接触过的法国中产阶级年轻人和中老年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反消费倾向,为了弄明白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我开始查看相关资料,没想到搜索引擎是无底洞,一个问题会引出了很多新的词条,光了解这些信息就需要蛮久,如果再深入的读上一两本门推荐的书,估计得几个月才能动笔有理有据的写写;所以今天我们先聊一聊Camille。
Camille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她的知识涵养,还有她的消费观,她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离开法国的时候我留给她一包我不打算带走的,她开心的全部接收。说也奇怪,穿在她身上都那么好看。
一次她开车过来帮我搬家,一辆一千欧买的二手车,破是破了点,还挺好用,多亏了她一那次搬家顺利又轻松。
记得她房间里有个吊灯,灯罩是她用所有看过的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的门票糊起来自己制作的。
简单的节省不足以形容她,一个冬天的早上,我们从暖和和的面包店出来,门口坐着一个流浪女(也可能是难民),并不伸手乞讨,就是在路边坐着,她将自己的面包给了她,然后重回面包店又买了一份。
生活方面,和大多数我认识的法国人一样,她只吃应季蔬果,珍惜食材,几乎不用塑料袋,出行基本公共交通,需要开车时会通过coivoiturage平台拼车,小家具一部分靠二手市场淘,一部分靠街角处捡,事事考虑环境保护,参加各种互助小组帮助弱势群体。日子过的简单朴素,但又有丰富精彩。
更难得的是,她不批判(juge)别人的消费观,比如我,喜欢买衣服,消费欲望比她们高,用各种科技产品,但她从来没有对我或其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过。
她们家六个孩子中她最小,她家里有一张照片,蓝天白云下六个孩子穿着白体恤蓝牛仔裤依次排开坐在她家后院的矮墙上,特别特别美好。

她寄给我的明信片,我收到拍照片发给她看。她写道,看到这上面的两个朋友,想到了我们,并与我分享图片上的泳衣小知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泳装是羊毛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