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国以后才知道的事
查看话题 >【米国日记(十二)】~感受西方生活~
在米国时,同事怕我太孤单,千方百计让我融入当地生活,有趣儿的事总叫上我,于是我就有机会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每个月的Happy Hour,第一次看棒球赛,参加Greek Festival等等。
Happy Hour~ 我们部门每月都会安排一次Happy Hour,下午三四点提前离开公司,选定一个酒吧或小餐馆同事们一起聚会,有时是在河边,有时是在楼顶天台上,有的地方还有小游戏玩儿。好多餐吧下午都有Happy Hour折扣,饮品非常便宜,还有仅售两三刀的小食。
我不喝酒,总是一杯橙汁打天下,沐浴在和暖的阳光中,坐在天台的凉椅上,嘴里砸吧着酸甜的橙汁儿,手里捏着香脆的墨西哥玉米脆片,听同事们谈天说地海聊度假趣闻。大家热热闹闹地开着玩笑,突然一片云飘过,急急地下起一阵雨,我们慌慌张张地缩回进遮阳棚中心,一群人挤作一团。这雨来的快去得也快,雨过天晴后,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大伙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抽木条的Jenga游戏很常见,这个游戏节奏慢,从垒好的木条塔里每人轮流抽出一块再放在顶端,没轮到的人可以吃零食聊天。游戏越到后头越紧张,有时抽出一条木头之后,木堆整体都晃了三晃,但没倒,这样下一个人可就压力山大了。我们桌真的垒得挺高的,木塔底部几乎都被抽空了,最后当然也是哗啦啦像巴别塔一样轰然倒塌了。

棒球初体验 米国人热爱运动,橄榄球可以算是他们的国球了,每年的Super Bowl都是举国盛事,篮球和棒球也非常popular,网球和高尔夫亦有众多爱好者,足球似乎倒排在后头了。去年当地Virginia 州立大学篮球队刚好赢得了NCAA (全国大学体育联赛) 冠军,可轰动了,公司里有几个从州立大学毕业的同事,人人见了他们都要恭喜。我对任何体育运动都没兴趣,跟我谈体育赛事简直就是鸡同鸭讲,可同事们非要带我去看一场棒球赛,他们说“不去看棒球赛怎么算是来过美国呢?”,盛情难却,在一次去休斯顿的出差中,我跟着几个同事生平第一次来到了棒球场。
圣路易斯棒球场位于市中心,旁边就是高大的地标Arch。国内几乎没有棒球场,我没想到棒球场这么大,可能比足球场还大些。本地人对当地球队Cardinal(圣路易斯红雀)的喜爱和忠诚度超高,Cardinal的吉祥物是一只红色小鸟,很多人穿着红色T-shirt来,体育场的绿茵之外便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棒球场看台下的一层和外面平台上有好多小吃摊位,卖汉堡,热狗,薯条,各种汽水,冰淇凌之类,摊位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中场休息时主办方会进行一些游戏,由主持人随机选取观众,进行一系列知识问答,全答对的人有奖,大屏幕上会播放这个活动环节。
不得不承认我是个棒球白痴,我的同事Jen好心好意从旁讲解,但我总是不得要领,我几次试图理清思路,每次我问“So,Cardinal, they're wining... ”Jen就斩钉截铁地纠正我“No, they're NOT, you see, they...” 几番交谈后,我彻底放弃了,进入了“外行看热闹”的放松状态,开始观察起旁边的人。
棒球赛是一场时间长,节奏慢的体育赛事,在一次次反反复复地投球和击球中度过,现场气氛并不像篮球足球那般激烈,有时,看台下的记分电子屏上会反复出现Charge的字样,我前排坐着两位年轻的白人姑娘,每逢这时,她俩就一齐大叫“Charge!Charge!! Charge!!! ”我问同事这是干啥哩?同事说只是搞搞气氛~ 虽然棒球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却是一种危险度很高的运动,因为击球的力度极大,职业棒球的用球很硬,投球球速纪录可达160千米每小时,击球可能会使球速更大,被打中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仅选手,观众也是有危险的。不过,通常情况下,观众能接到打出界的棒球,会被视为是一件幸运的事,这颗棒球就可以拿回家去作纪念。
棒球比赛没有标准的时间限制,通常是9局制,不分胜负还要加时。同事们一直担心我时间长了会觉得boring,他们说Cherry累了我们就走,这场比赛我们从天亮看到天黑,同事不时问我:困了吗?想走了吗?最后在比赛进行了3小时之后,我决定离开了。不过第二天我得知最终比分和我们离开时一般无二,而这场比赛总共进行了4个多小时,从晚上7点一直到夜里11点多!

在米国走进希腊 米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历经两个世纪从世界各地迁移过来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故乡的风俗。我住的小城华人不多,还没有形成规模举办唐人街那样的春节庆祝活动,所以我也无缘参加,真是遗憾。不过这里的希腊族裔却很多,他们有自己的教堂,会举办一年一度的Greek Festival,我正好赶上了。
Greek Festival算是小型的希腊嘉年华吧,主要有三个部分,美食,演出,和集市。在国内好像还没有一个专门做希腊菜的餐厅,其实国内的西餐品牌大多是什么都兼备一点,披萨,意面,牛排,海鲜烩饭,管他是意大利还是地中海哪里都统统收进菜单。而这次的厨师都是当地居民,是希腊家庭一代代人传下来的100% home cooking,于是我在米国生平第一次吃到了希腊大餐。
活动当天非常热闹,人很多,我们不得不提前下班赶赴那里。场地里到处飘扬着希腊国旗,他们的教堂有一个大大的圆屋顶,颇具地中海建筑风格。我们排着队经过各种美食摊位,一圈转下来,我的空盘子里已经盛满了丰盛的美味佳肴。
穿在竹签子上的叫 Souvlaki ,大概就是烤肉,上面撒的香料别具风味(我们通常撒孜然)。一大块盛到盘中的叫Moussaka(慕莎卡),很像西餐馆里的千层面,是一层一层的平铺意式面管,牛肉,芝士,放在烤箱里烤成一大盘然后切成小块,味道很香,但吃多了腻。另外一道菜我觉得很像中餐,是番茄炖豆角配米饭,这是我同事的最爱,我跟他说这个有点像中国菜,我们也常吃这种豆角,不过是和茄子一起炖,他大为惊诧,说以后要来中国,一定要我带他吃这道菜!嗯,一般老外会会央告我带他们吃北京烤鸭,茄子炖豆角。。。这个要求也太低了吧。。。

我们选了一个靠近舞台的地方落座,这样用餐时还可以欣赏到希腊歌舞表演,舞台有点简陋,演出也都是街坊们自己排练的,在露天座位上听着两位老爷子谈吉他,唱希腊民歌,倒也惬意,不过唱的是啥,一个字也没听懂。
主餐结束后我们开始品尝希腊小吃和甜点,Dolmades是希腊粽子,个头很小,一美金买三个,里面没有豆沙或枣子做馅,只有糯米混着一点茴香,不同于我们的粽子,希腊粽是用葡萄叶包的,所以是连皮一起吃的,口感清香软糯还有一丝酸,我觉得倒挺解腻的。另一个甜品我管它叫希腊艾窝窝,外观真的是太像了~ 希腊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相距又何止万里! 在一期《圆桌派》节目里陈晓卿提到过:北半球西班牙,意大利,中国都有火腿,非常神奇,他们没有商量过,火腿产生的时间却差不多。美食家罗朗接着说美国和四川都有玉米粑,但不是阿兹特克人教四川人做苞谷粑,而是不同地方的人看着同样的食材,就产生同样的灵感,如何来烹饪它们。正如霍金说过的: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在米国参加的这些活动十分有趣,我到现在还时常想起,那些记忆依然鲜活,社交,运动,饮食的背后皆文化。回国后我终于又吃到了久违了的鸡蛋灌饼,炸酱面,饺子,涮羊肉和爆肚,品味着舌尖上的中国,感受着老北京的这一方水土。 ------------------------------------ 【米国日记(十六)】~那么多种人~ https://www.douban.com/note/789933230/ 【米国日记(十五)】~二手玫瑰~ https://www.douban.com/note/788302891/ 【米国日记(十四)】~回到那旧时光里~ https://www.douban.com/note/778607845/ 【米国日记(十三)】~无名之美~ https://www.douban.com/note/774102356/ 【米国日记(十一)】~蒂凡尼的早餐~ https://www.douban.com/note/760875369/ 【米国日记(十)】~我感到的一点文化差异~ https://www.douban.com/note/755252097/ 【米国日记(九)】~南北战争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https://www.douban.com/note/751696459/ 【米国日记(八)】~Ooh!Richmond has a farm~ https://www.douban.com/note/746951113/ 【米国日记(七)】~美帝的柴米油盐~ https://www.douban.com/note/742137802/ 【米国日记(六)】~松鼠观察报告~ https://www.douban.com/note/733331526/ 【米国日记(五)】~花谢花飞花满天~ https://www.douban.com/note/730534981/ 【米国日记(四)】~满心欢喜地工作~ https://www.douban.com/note/728672084/ 【米国日记(三)】~迷人的叶子和果实~ https://www.douban.com/note/726088660/ 【米国日记(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https://www.douban.com/note/720873395/ 【米国日记(一)】~有朋自远方来~ https://www.douban.com/note/7169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