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种族歧视运动升级,几部电影为你见证历史


片名:《肤色》《绿皮书》
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2019
【暖暖说】
黑人乔治·弗洛依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跪死”一事,已经引发全美33个州的动乱和暴力趋势。
随着黑人游行扩大到国际甚至打砸抢事件横生,媒体和公众舆论风向也在不断改变。然而,暖暖认为,什么都可以变,不能改变的是对这次示威事件的初衷判定:它的本质,是美国黑人乃至善良民众反对种族歧视的一次战争。
正是因为人心易忘、人心脆弱,总易被安抚或诱惑,所以我们遗憾地看到:这次疫情,不但照出了人类的傲慢、怯懦种种,还照出了种族主义这个世纪阴影。在精英们发射火箭拯救地球的同时,种族主义的存在,与这个科技发达、文明普化的世界格格不入。
种族歧视,是人心的事情。取缔种族歧视,同样只有人心才能做到。这里,暖暖要介绍三部作品,它们折射着种族歧视的悲凉、顽固,也把文艺照进现实,让我们每个人聆听自己内心焕发出的清音。


在91届奥斯卡颁奖礼中,讲述当下美国种族歧视故事的影片《肤色》,荣获了最佳真人短片奖,它时长仅20分钟。同在这次颁奖中,同样讲述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故事的《绿皮书》,荣获了最佳影片。
《肤色》的故事冲突很简单,黑人爸爸在超市拿玩具逗白人小孩笑,被白人爸爸误认为在吓唬自己的儿子。言语冲突之后,白人爸爸还不甘心,又叫来伙伴们一起追到超市外面,把黑人爸爸一顿殴打,导致黑人爸爸重度伤残(影片没有列明是否死亡),也铺下了白人爸爸的死亡诱因。

虽然简短,《肤色》的架构和寓意却一点也不缺。
导演将镜头对准占美国绝大多数的普通白人家庭,他的周围还有一群朋友,平时爱好是群聚射击游戏,还让孩子也练习打枪,这本身就在说明种族歧视的“普遍、简单和粗暴”。
白人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的“洗脑”。孩子陈述自己对蛇的观察心得:它的肤色跟毒性是不成正比的,某些肤色艳丽(比如黑色)的蛇只是为了吓唬人,并没有剧毒;父亲却向儿子灌输了自己的成见——毒性首先就和肤色艳丽程度有关。

黑人为了报复,把墨水注满白人每一寸皮肤
白人爸爸和一群伙伴殴打了黑人爸爸,并把白色的牛奶浇在他的头上。黑人的报复手段非常讽刺:一群黑人将白人爸爸绑架后没有打杀,只是用墨水将白人爸爸整个染成了黑色。

被当作黑人而被儿子射杀的白人爸爸
片尾,当“白人爸爸”回到家,刚与惊恐中的妻子相认,却被儿子从背后枪杀。正因为白人爸爸泯灭了儿子天性的善良和自发的判断力,把“颜色=毒性”的思想灌输给了孩子,才带来了自己的死亡。


去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获奖者《绿皮书》,在全球获得3.04亿美元、约20.4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豆瓣评分8.9。有人也许会觉得那个时代、那种题材,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并不。
《绿皮书》原名《黑人驾驶者绿皮书》,是上世纪美国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从1936年一直发行到1966年。它是帮助黑人们的实用手册,恰恰也是种族歧视的历史见证。
导演给种族歧视套了层温情的外膜。著名钢琴家唐雪莉要南下巡演,因为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严重,于是就雇佣了一个带意大利血统的“混混”托尼来当司机兼保镖。

托尼带雪莉领略炸鸡的美妙

雪莉教托尼给妻子写优美文雅的情书
一个是美国底层的白人混混,一个是名动美国高层的黑人钢琴家,是“和不到一起去”的两个阶层;一个精致优雅、一个粗鲁莽撞,简直是天然的笑料反应堆;但唐雪莉因为黑人身份一次次陷入困境时,托尼对他不离不弃;唐雪莉也努力让充满社会气息的托尼树立一些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影片中,唐雪莉活在一个众星捧月又孤独无人的环境中:他可以雇佣很多白人来为他工作,却不能和他们交朋友;白人们请他开钢琴独奏会来显示自己的教养,但除他在演出的地方甚至连卫生间都不能用。

本片改编自钢琴家唐雪莉博士的真实人生经历。除了唐雪莉,在艺术、体育史上,黑人做出了无数贡献。从球星到灵魂乐,从马丁·路德金到迈克尔·杰克逊……然而他们个体的杰出,并不能改变黑人在白人世界里的整体印象。
迈克尔·杰克逊把自己“染”成了白色,唐雪莉则活在既受白人歧视、又因为抗争命运而不被同族理解的孤独中,因此发出诘问:“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我到底是谁?”
这部片子上映后,因为高评分而受到质疑,有人吐槽它的“政治正确”,有人批评它题材、情节设置过于讨巧,这些“杠精”就像现实世界中的“键盘侠”们,什么都能看得到,独独看不到事件的本质——种族歧视的现实。
《绿皮书》没有宏大叙事、从个体经历入手,导演恰恰是想表达,我们每个人除了是政治的动物、被群体舆论影响的一员,我们更是自己的主人。身份、种族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标签,但友谊、人性的光辉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偏见、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长时间压颈致死而引发的示威暴动,已持续6日,已经有70多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示威,其中包括外国国家如英国、丹麦、加拿大等的城市。
暴乱也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不乏抱着各种目的、趁机引起骚乱的不法分子,打砸抢烧在美国街头不断上演;1400人被警方逮捕,至少60名白宫特勤人员受伤,有示威群众因此丧生。
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就忘记了这场示威运动的本质目的——反抗种族歧视。
这就是“暖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最后一部影片——媒体报道、网民拍摄的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长时间压颈致死视频——它不是艺术创作,它就是现实本身。
如果你在网上看了这段视频报道,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死了10万人的美国,却不如一个黑人的死亡揪动人心?”
在乔治·弗洛伊德“被谋杀”后,美国政府严令禁止媒体对于这件事情发声,某方面是基于全面的、政治局势的考量,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种族歧视的深入骨髓。
2012月2月26日,佛罗里达州桑福德的社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觉得非裔青年特雷翁·马丁可疑,打电话报警后尾随,期间发生扭打,马丁中弹。
2014年7月17号,43岁的黑人烟贩加纳被一名白人警察“锁喉”致死。警察未受到任何严厉惩罚。
……
深陷肤色歧视的还有华人。韩国好多艺人曾在节目或采访中透露过自己被歧视的经历——Tablo说在国外读高中的时候和谢霆锋是好朋友,那时候他们两个被歧视得很厉害;吴尚镇曾在美国军队中服役,他说一些白人管他叫“黄色猴子”。

有人说,种族歧视似乎是个伪命题,当你遭遇了厄运并将原因归结为歧视时,也许你受到虐待的原因并不是种族歧视;或者多少面积程度上的歧视,可以被总结为白人世界对黑人的歧视呢,也许只是事件当事人的个人行为呢?
种族歧视,确实存在“面”和“点”的观察标准。在上面那段视频中,有“虐死”乔治·弗洛伊德的白人警察,也有为乔治·弗洛伊德挺身而出的白人。
所以,暖暖更想把种族歧视、地域黑,等等,种种歧视归为人心范畴内的东西。如果我们保有基本的人性,那么我们看待黑人问题,只需要把他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生命,并且“易地而处”,就能抓住事件的本质:在善良的人心中,不但没有种族歧视,连种族的概念也不会有。

就像这次全球疫情的观念撕裂、人群分立一样,人,不应只是政治的动物、群体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是自己的主宰。当每个人都有了“点性”的思维、客观自我的判断,就不会为群体意见左右而去盲从成见,所以纳粹营里才会走出《拉贝日记》,视频中才会有那些不知名的路人甲乙丙丁——
“你还要压他多久,他的嘴在流血”
“他一直在咳嗽,警官,你把他扶起来啊”
“你在掐断他的呼吸,你已经完全占了上风了,放开他”
“你很享受你的肢体运作,从他的身上下来啊”
“他没动静了,检查他的脉搏,从他身上下来,别做一个混蛋啊”
“他已经不动了,3分钟了,你TM在干嘛,从他身上下来”
声嘶力竭的路人有白人、有黑人,愤怒的人群朝警察走近,但旁边的警察阻挡着他们,当事警察甚至还掏出了枪。
在种族歧视之外,涉事警察还上演了一场典型“以公权力虐杀个人权力”的现世剧,难怪有示威黑人呐喊,“我会不会是下一个?”
往期精选Editor' Choice
-
花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15:14:20
-
豆友230351985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4 03: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