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南橘北枳》(七)
比较文学变异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这个定义包含了变异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即影响研究中的变异和平行研究中的变异。(47)
变异学研究的重点在求“异”的可比性,研究范围包括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异研究,跨文明变异研究、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方面。(80)
异质性的第一层意义是文学交流和影响中的变异。(81)
比较文学变异学(Variation Studies)将变异学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292)。变异学研究是从语言、跨国与跨文明形象、文学文本、文化、文学的他国化等几个层面进行的(292,曹顺庆、付飞亮:《变异学与他国化---曹顺庆先生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P73)。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除了弥补旧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缺憾,更重要的是从可比性上为当代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按照变异学的理论,影响关系和平行比较中都存在文学变异现象,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能无视这些变异现象,因为这些变异现象凸显了关系和类同背后的差异性因素,认识这些差异性因素,才可能真正全面揭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全貌,才能真正全面揭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35)变异学研究实现了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从传统学科理论的求同行可比性转向变异性可比性……可以消除使平行比较变得声名狼藉的X+Y式的浅层比附。(35)
在平行研究中,任何不同国家的文学实际上都有异质性,尤其当研究对象分属不同文明圈时,异质性更是非常明显。(85)
变异学强调异质性的可比性,是偶严格的限定的,这种限定,是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求同的可比性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与补充:在 有同源性和雷同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找出异质性和变异性。(84)
变异学主张,在研究对象之间要首先找到雷同性,然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变异性,并阐释类同性背后的差异和原因。如用浪漫主义来阐释李白,现实主义来概括杜甫,虽然不是绝对类同,但是李白与浪漫主义、杜甫与现实主义毕竟是有一定的类同之处。变异学柱状在这种类同性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异质性,阐释其中发生阐释变异及探索其深层文化机制。(85)
影响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或影响研究影响关系的变异性是指国际文学关系和相互影响中,由于不同的国家、语言、文化、心理、意识形态、历史语境等因素,在译介、流传、接受的过程中,存在着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变异。(82)
接受的变异等问题,会产生文化过滤、误读与翻译上的创造性叛逆,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变异(例如:佛教中国化、禅宗成为中国佛教;又如:旁的翻译中国诗歌等等),而这些都是文学流传、影响、接受中不可回避的变异现象。(82)
在影响关系研究中,变异学追求的是同源中的变异性;如果没有同源,也就谈不上什么变异。(85)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的不同就在于,实证性的影响研究突出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和文学关系研究,而变异学突出的是文学传播、交流过程中的变异。此处强调了在影响研究范围内的变异学研究的前提----首先要有一个“文学传播、交流”的过程,也即同源性。(132)
变异学……将其限定在影响研究的同源性(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和平行研究的类同性(同一个范畴),在此基础上,关注异质性和变异性。(133)
变异学洞察法国学派忽视异质性、变异性的理论缺陷,因而主张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下去,即在这种同源性影响下,两者还存在何种差异,发生了何种变异,变异的程度有多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异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异学实质上是将法国学派做到一半的研究深入下去,是对法国学派理论的补充和完善。(135)
首先,是比较文学接受学……变异学中的文化过滤指的是“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穿鸥汀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和渗透作用。”而文化过滤自然会导致文学误读。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在广义上都属于接受学研究范围。(136)
变异学接受学既考察影响研究的内容---何种事物传送进来了,也关注这种食物传送进来后发生的变异---与原事物相比,有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异,发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不管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之后,接受者所获得的的信息与原事物是如何的不同,发生了多大的扭曲与变异,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存在同源性。(136)
其次,形象与与译介学也是如此。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而异国形象只是主体国文学的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必然与他国的真实形象存在着差异,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变异。但是,无论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各种套话与真实的异国形象有多大的变异,它们指向的对象还是那个异国……换句话说,变异的形象源自真实的形象。(137)
第三,译介学过去被归为影响研究,但是,在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误译等,已经是脱离了实证性影响研究的范畴,里面充满各种各样的变异,甚至极端一点的说法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是不忠实的,都是误译。(137)
变异学认为:一节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讨论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137)
第四,文学他国化……中国传统文论与西化后的中国文论之间还是有共同的源头的,西方文论与中国话后的西方文论之间也不是毫不相干的。(138)
变异学强调异质性、变异性,但是很明显,这种异质性、变异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同源性基础上的。法国学派只重视同,考证时也只注意同,没注意犹豫文化过滤、接受差异等造成的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而变异学在研究具有影响关系的文学之间同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间发生的变异,既继承了法国学派的同源性,又弥补了它的不足。(139)
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平行研究中的变异研究,是指对不同过家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48)
平行研究中之所以会产生变异,是由于在研究者的阐发视野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的交汇处产生了双方的阐释变异因子。或者说“平行研究中的变异,最根本指出是体现在双方的交汇中,是文明的异质性交汇导致了不同文明的变异。”(48)
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在进行这种以中释西,以西释中,或者中西双向阐发时总会发生一些误读、误解。这些误读和误解就术语平信搞研究中的变异现象。例如,颜元叔用西方佛洛伊德理论来阐发李商隐的诗歌,认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是男性象征(48)这是一种典型的阐发变异。
西方学者使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时,往往也会出现此类变异。比如美国有学者使用弗洛伊德的理论阐释《金瓶梅》中的武松杀嫂,得出了出乎我们意料的结论。该学者认为武松杀嫂,其实是武松爱嫂,武松很爱潘金莲。但他又碍于道德论题,不能和嫂子结合。潘金莲曾数次勾引武松,又是拨火,又是敬酒。武松表面上虽不领情,心里却非常受用。但是他又不能突破伦理与嫂子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杀嫂来实现与潘金莲的结合。论者指出,《金瓶梅》“安排金莲死于和武松的‘新婚之夜’,以‘剥净’金莲的衣服代替新婚夜的宽衣解带,以其被杀的鲜血代替处女在新婚之夜所流的血,都是以暴力意象来唤起和代替性爱的意象,极好地写出武松与金莲之间的暧昧而充满张力的关系,以及武松的潜意识中对金莲的性暴力冲动。性与死本来就是一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概念,这里,金莲所梦寐以求的与武松的结合,便在这死亡当中得以完成。”(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06)(49)
同样用中国话语来阐释西方文学时,也会出现变异。比如清末民初林纾翻译外国小说,将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翻译为《海外轩渠录》,将欧文的《见闻杂记》翻译为《拊掌录》……前者是宋代吕居仁撰写的幽默笑话集,后者是对前者的补遗之作。用这两个书名来翻译斯威夫特和欧文的书,显然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语境,而非出于尊重原作的考虑。(51)
我提出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其实就是一种阐释的变异。我们今天所有的文学史都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套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学。(51)有人认为白居易的文学观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同一篇文章中,白居易还提出“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意”的观点,既然感情是诗歌的“根”,所以又有人据此说白居易主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观……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就是因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概念都是在西方文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术语,与中国文学并无直接关联。(52)即使是我们能在韦勒克的基础上对浪漫主义趉一个能够包罗诸国文学的各种特征,又有明确界限的定义,也不能不加辨别地直接用这种浪漫主义概念来概括屈原和李白的诗歌。(53)
中国曾有学者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来解释《文心雕龙》里的“风骨”概念,有人说“风”是内容,“骨”是形式;也有人说“风”是形式,“骨”是内容。其实“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概念,与“内容”“形式”并不存在明确的对立关系。如果不顾及中西文论的不通话与规则,一味以西释中,就难免出现这种曲解。(53)近代以来,我们一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论,这使中国古代文论面临很大的危机。(53)
中国曾有学者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来解释《文心雕龙》里的“风骨”概念,有人说“风”是内容,“骨”是形式;也有人说“风”是形式,“骨”是内容。其实“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概念,与“内容”“形式”并不存在明确的对立关系。如果不顾及中西文论的不通话与规则,一味以西释中,就难免出现这种曲解。(53)近代以来,我们一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论,这使中国古代文论面临很大的危机。(53)
赛义德的东方学认为东方不是东方。为什么东方不是东方呢?因为在他看来,“西方学术中的东方学是在西方向东方的扩张中,在其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建构起来,西方的东方知识是以殖民扩张以及对新异事务的兴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在西方人看来,”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欧洲则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的,正常的”(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西方人用西方的理论,西方的眼光来看东方,把东方看走样了。所以东方不是东方,把东方看走样了,也就是把东方阐释走样了,这就是变异。(55)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阐释的变异,是因为东西方文明都拥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有自己特有的话语规则……互相没有影响关系的异质文化在互相阐释时出现的变异。这些变异有些是想象,有些是误读,有些是根据某种理论阐释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曲解。(51)
什么在支配我们的阐释……决定阐释的是话语权…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是话语权的掌控,话语权的阐释和话语权的斗争的历史。由于话语权的存在,才形成我们历史上很多很难解的问题。(55)比如中国文学史上有几个很难揭开的结,其中又一个结是西汉的文人诗很少……这其中隐藏着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什么话语呢?就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的经典来当伦理道德教科书。汉代强调以德为先,选拔人才和官员都要举贤良,举孝廉,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56)在经学盛行的背景下,《诗经》中所有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诗,经学家都要强行把它阐释过来。 《青青河畔草》一诗中的“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久不归,空床难独守”,则显示出社会风气的变化,这首诗流露出的思想倾向显然与经学家提倡的妇德相违背。这就是文人诗。为什么文人在东汉末年敢写这种诗了呢?因为儒家思想垮台。(57)
《金瓶梅》……这样一部优秀的小说,却找不到作者……作者为什么不署自己的姓名呢?因为古人觉得这种小说署上自己的名字很丢人,为什么丢人呢?因为话语权,因为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不符合当时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如家伦理道德话语权(58)
中国古代是文言话语霸权,所以白话文学长期受到压抑……白话诗派贯穿了整个唐代,并且向上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向下则延续到五代北宋以后。但这样一个持续时间这么久的诗歌流派却长期得不到人们关注。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文学观点历来请示甚至排斥通俗的白话文学(项楚:《唐代的白话诗派》,《江西社会科学》,2004.02,36--41)。(58)
文坛学界提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后,小说已经被视为明清文学的代表性文体,但用这种后出外来的观念来阐释和描述明清的文学史就免不了要出问题。因为明清时期不论是创作数量还是受重视程度,小说戏曲都难以和诗歌散文相比。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叙述与明清文学的实际状况并不相符。这一现象也和话语权有关。(59)
我们既要探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阐释中变异的具体情况,也要揭示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59)
变异学在平行研究范围中对异质性的强调很容易理解。
首先,平行研究中对象的异质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平行研究的对象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或不同学科的差异。
其次,平行研究所谓所谓的类同性,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差异性的概念。
再次,变异学与平行研究求同宗旨不同的地方 ,就在于其重视异质性。变异学注重的异质性是要在平行研究找到类同性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去挖掘类同性背后的差异及原因。(139)
平行研究中的异质性、变异性研究,是以类同性为基础的。如我曾比较罗格斯与道的异质性……我说罗格斯与道是正好相反的,并不是说它们是完全不相关的。它们其实还是有类同性的……它们首先都是一种言义观,都谈论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逻各斯与道都是永恒的,都是言谈、道说之意,都与规律或理性相关。如果二者一点类同性都没有,也就没有必要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异质性并剖析这种异质性的文化根源了。(141)
所谓的平行研究,并非纯粹的平行,它有一个接受他国文化与文学的阶段,否则,平行研究不可能进行。而研究者接受理解他国文化与文学时,基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等原因,必然会产生变异。平行研究这一阶段的变异与影响研究中的变异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种变异。(142)
变异学并非后结构主义弑父式的极端叛逆,而是主张兼容并蓄,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并行不悖,求同存异,根据东方和谐理念的色彩。而变异学的异质性、变异性的可比性也正是建立在影响研究的同源性和平行研究的类同性基础之上的,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必然结果。(147)
变异学的范围几乎包含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所有领域,可以说,范式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中涉及到异质性和变异性的地方,就是变异学应该去研究的。(147)
以异质性和变异性为基点的求异式文学比较,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就学科发展意义上讲,是对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它突破了传统法国和美国学派的求同思维,补充了其在文学关系梳理与文学平行比较中所忽视的文学变异成分,丰富了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其次,异质性、变异性研究为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的比较也提供了有力的可比性依据。有力回击了韦斯坦因等西方学者对东西文学间可比性的质疑,为跨越异质文化的文学比较确立了真正的理论指点和合法性规则。
最后,变异学理论符合当下多元化发展的文化思维逻辑,是对当今解构中心,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文化语境的积极回应。它通过求异对每个文化主题都进行文化身份的确认,有利于破除一体化的文化生态危机,从而促进当今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实现从技术世界到生活世界,从科学世界到人文世界的文化世界观的根本改变。(102)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个层面
1)文学的他国化:当一国文学传播到另外一国后,因其文化背景、文学传统、接受主体的异质性而发生的一种最为根本最为深层次的文学性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与文学规则已经在根本上被接受国所同化,完全与他国文学融为一体。文学的他国化是文化与文学的完全异质性所导致的最为根本的一种文学变异现象,也是探讨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与碰撞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变异现象。(125)
2)形象学研究与文化过滤。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国与另一国在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象必然会通过文化过滤而形成特有的形象。(125)
3)译介学与跨语言变异。变异学体系下的译介学主要研究文学现象在穿越语言的界限的时候,通过翻译而在目的语环境中得到接受与发生变异的过程。犹豫文本在翻译过程中遭遇到文化的异质性,译介学不仅仅研究传统翻译的信达雅,更多的是关注在一节过程中犹豫文化的异质性所带来的词语的变异本身,而不是翻译行为本身,从而找到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在语言这一层面发生变异,以及这些变异被后的规律性所在。(126)
4)文学接受,文学误读与文本变异。比较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文本,所以文学性文本在流传于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也必然成为变异学研究的一大领域。文学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其接受过的文化、心理以及文学传统的异质性,必然会在读者的阅读理解、研究赏析等层面发生着变异,甚至在原本在流传过程中还会因各种原因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异。同样,一国文学作品进入另一国之后,不仅通过一节发生首次变异,而且在相互阐释理解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126)
异质性的可比性问题
变异学强调异质性和变异性的可比性,是有严格的限定的,是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可比性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与补充,即在有同源性和雷同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找出异质性和变异性。(132)
变异性、差异性同样具有可比性,而且具有更大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源中包含了变异,因为同源的文学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和文化层面都会产生变异,这就是异质性的体现。这段话也很清楚,变异学对异质性和变异性的强调的前提,也是承认比较文学研究中同源性、类同性是可比性的基本立足点,而寻找变异的对象是同源,同源的文学。(133)
如果说影响研究根本目标是求同,那么变异学研究探求的基本特征就是异。变异学追求的是同源中的变异性。(133)
异质性,是差异性,而不是无关性。(133)
变异学的异质性、变异性不是漫无边际地求异,而是有严格限定的……变异学的异质性、变异性的可比性是建立在影响研究的同源性可比性和平行研究的类同性可比性的基础上的,变异学实际上是对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比较文学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开拓和创新。(134)
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者阐发法-----中国学派变异学
文化过滤&文化误读
文化过滤指在文学交流中,接受者根据其自身与对象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对交流信息作出选择、改造、移植与渗透等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带来了交流过程中的文本变异作用。(156)
即使在同一文明圈内,如在同属于基督教文明圈的英、法、德、俄等国家质检,其各具自身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在彼此跨越不同国度文化时即发生了种种过滤与变异,同一种文学类型、文学形象、母题、主题等在不同国家流传,相关表现的形态面貌和精神内容就有很多的不同。(157)
唐璜: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是一个“专门玩弄女性、追求肉体享受的花花公子”形象。随后,作为一个戏剧人物原型,唐璜即开始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学题材里,呈现在各自不同但早已变异的文类体式里:法国出现了茉莉爱的喜剧《唐璜》、大仲马的幻想剧《马兰的唐璜,或天使的堕落》,英国出现了百伦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与萧伯纳的剧本《人与超人》,俄国则出现了普希金的诗剧《石客》,德国出现了霍夫曼的小说《唐璜》……莫扎特也根据唐璜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唐·乔凡尼》……这个西班牙的花花公子,到了法国即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狂放不羁的英雄,到了英国他成了多愁善感的爱情守望者和热血青年,而到了俄国,他又成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刘防范、杀人犯和恶魔。(157)
文化误读:误读最先由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阅读作品文本的过程中,其主观情感已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文本语词的能指之间会发生无止境的意义转化、播散与异延,文学作品的意义即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过程,寻找原始意义的阅读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孤儿,人们基于跨文化语境的阅读,在某种意义桑是在做创造性的理解和主观化的评价,可谓一切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种误读。(158)(乐黛云:《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97.04)
误读的差异性本质,即在于文化作为文本阐释时所发生的变异解构。可以这么说,路易士气法国剧作家构想的三一律,就是建立与对希腊戏剧理论的变异解构之上。(158)
布鲁姆在首次诠释误读概念之时,也同时指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法国学者罗伯特·艾斯卡皮在他的《文学社会学》中,也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两种看法所及的校正与背叛意义,清楚地表明基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变异。这种变异是对作者中心论的突破,是由作者意图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复制性,文学文本的审美性和开放性,接受主体的主导性以及文学传播媒介的特殊性等多股合力形成。(159)
人马克思称赞莎士比亚的趮是世界艺术的顶峰之一,而艺术大师托尔斯泰却认为其许多作品是粗制滥造之作……伏尔泰作为纯正的古典主义信徒,是在难以接受啥剧中的鲜血暴力场面与低俗粗鄙词汇,莎士比亚在他笔下就是一个荒诞不经的闹剧作者;而勒图诺尔则站在浪漫主义立场,其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与莎士比亚完全契合,译作中充满了对莎士比亚的无比热爱与无限敬仰。(159)
同质文明圈内跨文化的变异现象,虽然不如异质文明圈内跨文明的变异现象引人注目,但统治文明圈内个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也证明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具有普适性。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变异,正式世界丰富的社会文化心态好奉上清晰的指示和标向。(160)
象胥氏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病的一年,治好了我的“休息羞耻”症 (3人喜欢)
- 你以为你读的是论文?No! 你读的是你观点的证据 (3人喜欢)
- 一站式发CSSCI刊物文章流程:以译介学为例 (1人喜欢)
- 翻译的书《梦境风暴》马上要出版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