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战? - 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论暴力、和平与人性
背景
1931年,国际知识分子合作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邀请爱因斯坦(Alfred Einstein)择一位思想家,来进行跨学科的政治与和平思想交流。他选择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5月6日,时年77岁。爱因斯坦于1927年曾与他短暂会面。尽管爱因斯坦对精神分析学持怀疑态度,但仍对弗洛伊德的工作敬佩不已。在随后的一系列的书信往来中,他们共同讨论了人性的内涵以及减少世界上暴力行为的可实行方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书信在1933年出版时,希特勒已将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都驱逐了。当时些书信以《为什么要战争?》的小册子形式限量发售,仅印制了2,000份英文译本,其中大部分在战争期间丢失。虽然这些信件的精髓仍然鲜为人知,但仍保留在1960年的《爱因斯坦论和平》一书中,而该书的序言是贝特朗·罗素(Bertrand Russel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