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不同表演教育
笔者的表演启蒙教育是来自中央戏剧学院这一派系。 注重外在表现,无实物表演、小品排练等,老师在指导的时候会教你不要背台,会言传身教,在你演得总是不对的时候,就演给你看。告诉你要怎么走路,身体要怎么样,台词要怎么样说。注重的是「声台形表」,不停得排练。老师会抓着你的口条,教你台词如何念。念错了了语调,老师就会重复带着你念。一遍又一遍的念台词,直到你的情感足够饱满為止。如何達到這個程度的表現力,你要自己琢磨。是透過大量的小品練習,一邊又一邊的走戲,達到熟悉如何建立外在呈現角色。追求的是整体亮相要够接近角色,这是大体训练方式。
笔者从高中开始学习表演,经历了2任70岁以上老教授级别的表演教育,再后来又在大学遇到了青年教师,教育方法不尽相同。
笔者又去台北学习,表演课依旧是艺术学校的基础课程,不论是公共课,还是学位生的必修课,都有表演课。表演课程的开设,运用在动画系、新媒体艺术、电影系、戏剧系。当然师资基本都来源于戏剧系。就这样,我又遇到了2位表演课老师。教育体系完全不一样。讲究的是由内而外,真实调动情緒的表演技术。 老师强调一句话:感知身体,释放你的情绪。你要相信身体比你想象的更会表达。你要去认识你自己的身体,肌肉。平常做的最多的就是身体肌肉的训练,直到你感受到如何释放你的情绪,如何运作你的肌肉,情绪,从而塑造出一个角色。總是在不停的挖掘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能量,將內在外化和放大。這是启蒙阶段的重重之重,排小品的比重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学习你如何掌握你身体运作的方法。追求的是内在真实地自然呈现,这是大体训练方式。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最后呈现的结果,各有各的好,当然也存在漏洞。老师教方法,修行和顿悟靠自己。
就这样两岸的演员各自发展出了一套自己在镜头呈现的方法,以及不同的表演审美。这种审美,同样也会影响国际A级影展评审委员们如何投票。记忆深刻的是,许晴当年入围金马最佳女配角,笔者当时最期待的是她得奖,因为她那角色演绎得实在太令人心动,以及深刻。然而,那年得奖的是台湾的演员。 笔者自己琢磨,觉得应该是审美喜好原因吧。常被前辈碎碎念,说不要觉得入围不重要,入围已经是一个奖了,是一种能力的肯定,至于得奖就是评委的口味问题,这种事就交给老天。只要入围,就证明你有能力,如果你一直无法入围,也许你就要承认你不适合,早点转其他专业。
有点说偏了,不过觉得关于入围即肯定,是蛮重要的,便留下这段话。回到两岸表演的正题。
透过两岸不同的表演教育思维方式,由此衍生出的是对于表演如何对人工作的理解。一个演员,所需要承受的身体运动、体能、情绪,在运用不同的方法,是可以做到节省能源的方式演出。大概这就是表演的技术吧。
学习表演技术对一个幕后工作者,有用吗?其实是有的。它帮助笔者了解人的运作方式,感知身体。并且,更有能力去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生活。让自己更了解自己。
写于学习表演10年后的顿悟
2009年-2020年 业余表演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