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青瓷 (人生第一篇韩文翻译)+ 人生第一篇盖到两百楼的帖子有感
疫情开始之后就开始给自己找事情,先后开发了乐高、周六野、弹琴、写经等多种室内活动。当然正经之事还是研究和论文,闭关6周,我写完了一篇新的中文文章初稿,改完了一篇英文文章终稿(刚刚交编辑,等着下周受刑),目前进度还是比较满意。接下来要edit这个夏天要发的newsletter、写Global Middles Ages百科条目,以及辽代壁画论文。研究期间我顺便开始念日本近代文学(我爱芥川)然后继续学韩语。这周开始正式线上课程,老师速度巨快,我根本跟不上,年纪大了学语言真的很恼火的说。之前一个月有断断续续翻译韩国中央国立博物馆关于高丽青瓷的简介,感觉现在每天都要做韩语作业根本就无法继续了,所以现在把当时翻译贴出来,也算告一段落。
高丽青瓷
统一新罗时代生产的主要是绿釉、三彩等铅釉陶器,与高丽青瓷直接相关的则是硬质灰釉陶器。由于灰釉陶器胎土和釉料等原料的精选,可以达到较高温度的窑炉结构的发展,陶工技术的提高,以及受到中国青瓷技术流入的刺激,朝鲜半岛从统一新罗末期(9-10世纪)开始了青瓷的生产。
一般来说,制作青瓷的窑多分布在沿海一带,这是因为可以利用海路与中国交流,并保证国内产地间的运输。在越州窑的影响下,带有日晕纹的青瓷在首先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一带兴盛起来。这之后稍晚一点,陶土质量略次的粗质青瓷也在西海岸仁川的景西洞、庆州月城郡见谷面来台里、和釜山地区进行烧制。这种被称为绿青瓷的粗质青瓷胎土和釉都混合了很多杂质。釉色不透明并带有锈褐色和暗褐色的器皿表面不光滑,比较粗糙。这类绿青瓷和铁锈青瓷在全罗南道海南群山珍山里一带的海底均有发现和发掘。
另一方面,受越州窑影响的陶土质量较好的日晕纹青瓷与绿青瓷相比在更多的地区进行生产,窑址也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是康津和全罗北道的扶安一带。对康津青瓷窑址的发掘调查开始于1964年9月,1973年通过对窑址遗迹的确认进行了正式的大规模发掘。1982年秋天,10-1号窑址(史迹第68号)发掘完毕之后移交至光州国立博物馆进行保存。
康津出土的青瓷大部分都呈翡色。这种翡翠色是由釉料中含有微量(1-3%)的二价氧化铁在还原反应时转化为一价氧化铁显现出来。中国人对高丽青瓷的釉色有极高的评价。比如,高丽仁宗元年(1123年)来访高丽的宋朝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以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 又有北宋末年太平老人《袖中锦》:“高丽秘色天下第一” 暗示了当时高丽青瓷翡色的卓越性。
翡翠色的优质青瓷在统一新罗陶器的形态在中国金银器器形和陶瓷器的影响下更加精炼。因此,早期的青瓷中有很多例子具有中国特征。中国南方的越州窑,北方的耀州窑、临汝窑、定窑、和磁州窑等都对高丽青瓷有影响。《高丽图经》对中国对各种陶瓷器和高丽青瓷进行了比较,写道:“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致相类。” 另外从“器皿多以涂金、或以银,而青陶器为质” 可以得知高丽人对青瓷的珍爱。另外《高丽史》对青瓷、其他文献对绿瓷或者青瓷等名称有所介绍。高丽青瓷开始成为典型的秘色瓷器是从11世纪末开始的,不仅釉的透明度高,胎土也更加精选。纹样和器形也逐渐呈现出高丽的特征。
+
周中在某豆瓣小组发了一个分手贴,因为提到两个女团结果楼里就开始拉踩大战,先是偶像,后来涉及政治,最后还能扯上地域黑,这个楼也是歪到了天边,我就分个手而已,格局真的不用这么大。现在已经盖到两百多楼,置顶评论的点赞都600+了,突然觉得自己写的东西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看也是很欣慰 (我peer review文章的下载阅读量全世界范围内估计也就两百吧,而且没有一个reader给我写信,来,让我给大家放个链接https://revije.ff.uni-lj.si/as/article/view/8318,请下载,请阅读,请feedback)。作为一个负责的lz凡是恋爱相关我都好好回复了,其他的我真的是心累,只能选择无视,不得不感慨各路明星面对舆论得有多强大的心里建设能力。我等小民还是只能滚回去读书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