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里有你吗?

01 缘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温顺、无害、没有棱角、好说话,好治理;他们从不公开发表意见,他们逆来顺受。
他们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人,职场上说他们是“透明人”,单位里叫他“老好人”,就连心理学都把他们定义为“考拉”!尽管有这么多的称呼,但最贴切的,莫过于王小波提出的一个称呼——“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也不例外,开会时,我是一言不发的透明人,生活中我是不懂争取和拒绝的老好人,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我是标准的“考拉”。

当一个人开始不发表意见,不表达自己,渐渐的,周围的人也就开始忽略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变成了“透明人”, 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本书了!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可以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作为沉默的大多数里面的一员,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确实是都是以观众的身份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
可是,我们又怎能甘心在自己的人生中当一个观众呢?难道我们只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眼看他回味人生起起伏伏,而自己却是一片空白吗?
02 《沉默的大多数》内容
《沉默的大多数》是杂文拼凑出的一本书,这种书的结构比较零散,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观点进行探讨。
之所以将他们拼凑成一本书,并不是因为赚快钱,而是这些杂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去表达、去发声。这本杂文集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
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话语凸显的权威欲和泛道德化倾向,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的职责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而非成为辅助权力统治、营造精神牢笼、专事道德判断的“哲人王”。
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可以干两件事:其一,创造精神财富;其二,不让别人创造精神财富。中国知识分子后一样向来比较出色,我倒希望大伙在前一样上也较出色。
重建精神结构是好事,可别建出个大笼子把大家关进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顿。

2.关于国学热、文化相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
王小波立足于个人自由、平等和创造的立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弊病。
中国文化的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期望孔孟哲学拯救全世界,纯粹是民族虚荣心使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这也可解释为何中国无法产生科学。
上面说了,拿煤球炉子可以炼钢,你敢说要做实验验证吗?你不敢。炼出牛屎一样的东西,也得闭着眼说是好钢。在这种框架之下,不可能有科学。
对于甚嚣尘上的国学热,他认为:儒学的魔力就是统治神话的魔力。
这些知识的确有令人羞愧的成分,因为这种知识的追随者,的确用它攫取了僧侣的权力。
现在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僧侣的权力又在叩门。
3.关于道德、关于沉默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荒谬残酷,个人都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绝非把责任推卸给“那个时代”所能了事;
个人也时刻拥有选择沉默和保持人性的机会,只要他能抵御“话语权”的诱惑,站在“沉默的大多数”一边。

4.关于文学
有感于中国纯文学的幽闭、世故和说教,王小波尖锐批评其“无智、无性、无趣”,坦陈自己的文学观与之相反——智慧、性爱和有趣。
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
5.关于大众文化和中西日常生活的探讨
王小波认为传统或者官方价值观存在压抑性,而他推崇张扬个人尊严、自由和创造力。
例如,他从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控制,步步后退地推导假设,从后引申出一个冷峻的道德难题:在看似“与己无关”的他人权利屡遭压缩之时,你是否可以无愧地赞成这种压缩?
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
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
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后来他们来抓我,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02 沉默背后是怯懦、是无奈,还是智慧
1.沉默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是怯懦、是无奈,还是智慧?
毫无疑问,大部分人沉默的背后是怯懦,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透明人”、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王小波的这段话简直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的标准画像,熟人面前是话唠,陌生人面前一言不发。
我的大学时代放眼望去,大部分人大抵如此,而大学生又是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可想而知,这个社会其他群体又是怎样。
因为怯懦而沉默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因为怯懦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了沉默;另一方面,长期的沉默导致发表意见更加困难。
怯懦是不自信的表现,其背后是长期个性的缺失,是传统文化温良恭俭让对个性的压抑所导致的。
2.沉默的背后仅仅只是怯懦吗?是不是还有几分无奈呢?
诚如批判性思维所说的,一件事的发生,其原因往往不止一个。其实仔细剖析,你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沉默,只是没有在此情此景中说话的欲望或者不得不闭口不言。
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例如,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对事物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在话语权的世界里随波逐流而不加思索。
当这种话语形成力量,形成潮流后,由于大众的盲目追捧,想发出其他声音的力量就会变得微弱,甚至遭遇群嘲,更有甚至可能招致人生攻击,不信试看如今网络上的言论!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于是,渐渐地,我们失去了开口的欲望,甚至不得不闭口不言,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3.沉默的背后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无声的对抗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常与同好争高下,莫与傻瓜论短长”,遇到胡搅蛮缠的无赖,沉默是一种智慧。
有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沉默既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工具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就像王小波在书中表达的一样:他不想也不屑走入时代话语圈,他认为那是个贫乏的代名词,人们用单一的话语表达着“复杂”的思想,行为上做着“万恶”的事,语言上说着“高尚”的话。
说话的“我”和“我”本身其实并不是一个人,是那个时代的通病。为了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求,“沉默”是最好的表达,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03 沉默的背后其实是权力
因为话语即权力,权力又是个好东西,所以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
话语是一种权力,所以媒体才会被称为“第四公权”。
人们自从能够听懂语言时,便接受话语的熏陶,话语教给人事理善恶,却也想要教给人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
当话语站在人性的反面,不如沉默。沉默的另一种理由,便是信不过话语圈。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所以有人选择沉默,沉默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对话语权的选择或放弃。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不被听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被看见。
04
发声吧!沉默的大多数
无论沉默怯懦、是无奈,还是智慧,抑或是无声的反抗,其背后都是对话语自由的渴望。
鲁迅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人类天生就是喜欢发声的,沉默久了,就会压抑,压抑久了,就有可能像鲁迅说的,不是爆发就是灭亡。
发声吧!沉默的大多数!
哪怕你发出来的声音不完全是对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对的),至少让别人看到你,看到你之后,你才能真正的参与进来,你才能真正的体验人生。
从今天起,告别怯懦!
话语权不去争取,是不会自动出现在面前的。
发声吧!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这个时代,看似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实际上话语权却大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不要再去人云亦云,不要习惯去接受现成的思想,不要去接受别人的设定,我们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只有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才能夺回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发声吧!沉默的大多数!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你的发声遭遇群嘲、甚至是遭遇群殴,也不要害怕,尽管去发声吧!这个世界和别人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敢于不同,敢于张扬个性,敢于表达自己!
也许有很多和你一样看法的人正因为你的发声而坚持!愿我们不再沉默,让我们在这个时代自由独立地活着。

05 作者生平
一、生平简介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的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关于本书的出版,王小波说
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二、生平趣事
1.王小波的外甥
王小波有个外甥,在清华大学读编程,很是不务正业,总有一个唱歌的梦想。他的母亲,也就是王小波的姐姐希望王小波能够给他做做“思想工作”。
于是,两个人开始了对话。
外甥:痛苦是灵感的源泉。
王小波:“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
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
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这个外甥名叫姚勇,就是那个编写《QQ炫舞》的程序员,也是乐队水木年华成员之一。
2.王小波的情书

“你好哇李银河,我发誓,你不回来我再也不给你写信了”这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的开头。
次日,李银河又收到王小波的信,开头说“李银河,你好!我自食其言,又来给你写信。”“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