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风俗鉴》摘录
《蒙古风俗鉴》三十四、关于蒙古人的学文习武
2012-02-08 来源:《蒙古风俗鉴》(辽宁民族出版社) 罗布桑却丹著
三十四、关于蒙古人的学文习武
蒙古人原来不重视学习文字,但特别注意习武。男孩长到了十三岁,开始练习射箭。古时各部落都有甲士,其力气如何要用拉牛力来定。各户都有。各户的甲士从十几岁就开始习箭,分兵士、甲士两种。普通甲士为一般兵,青甲士则指军官而言,青甲士为上等军人。青甲士的家中平时要常备盔甲。这种家庭的男儿,从小就要练习骑马,并且注重练习射箭。习武的方法为:各部都有练兵之场所,挂有靶牌,也有投布鲁(译者注:即打猎用具)的场地。平时在家练习,有正月会、七月会、十月会,每三年规定为习武会。会上集中部落的甲士、兵士赛马,赛骑射,比力气。有比力气的强弓。弓有十分力、十六分力、二十四分力等儿种,每分力为八斤。习武会上要请有经验的老年人指导,指导他们马上骑射的方法。如果能用二十四分力的弓,被称为世界英雄。一般能用十六分力的弓的人居多。此外,也习练马上用枪的本领,也要请精于此术的老人教导。甲士们按规定的科目学习都是很自愿的,部落内如有名射手都向他请教。如有战事,在会盟地召集大会比武,选出军中将领正、副指挥员。因此,平时打猎也按军队打仗的方法进行,年轻人都乐于这种打猎活动。蒙古人的习武练兵之办法就是这样,没有专门的教官。由于古时的蒙古人都自愿当兵,所以蒙古的战斗力是出名的。古今蒙古各部都出现一些优秀射手,这乃是习俗所致。到了清朝时代,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而被清朝所利用。现在的蒙古军人和各户男人,都有在马上开枪射猎的能力,这种枪法的练成都是来源于打猎。在围猎、诱猎、堵猎、突破猎群、超越、围歼、放猎、收猎等活动中,都练就了军队作战的本领,也习就了出发、开仗、驻防等战术。蒙古人的军事学就是如此。
学文,是元朝才开始的。文字虽然进入蒙古,有了文字,但愿意学者极少。那以前蒙古儿个部落的语言也不大相同,成吉思汗本人对众蒙古民族进行教导,使其知道没有文字不行的道理。请帕各巴喇嘛为师,创造了十二个母音字,用蒙语翻译了藏文经书,开始让蒙古孩子学习文化。当时的教法是让十来岁的孩子住在寺庙,学习文字。因此,喇嘛被称呼为“老师”。早先,蒙古地方不大使用文字。官府中选用文人时,要从十八岁以上的人中,选用那些写字好的,在官府任缮写员(文书)。一个部落有儿个努图克,每个努图克要有一个总文书,一个副文书。这是规定的数字。此外,用一般文书没有固定的数量。除此以外没有用文字的地方。蒙古人认为学习文化没有使用之处,因而学的人不多。自幼住寺庙学习蒙文、藏文较好的人,可在努图克当文差。
到了清朝时候,蒙古人也开始学习汉文,但清政府法律文件有蒙古人不准参加用汉文进行的考试(科举)。虽然蒙古人也已是清朝百姓,但清政府拿蒙古人当外帮对待,蒙古百姓更加不注重学习文化了。虽然蒙古地方政府用蒙文,可是只有两个职可进,就是执政和梅林。不论旗的大小不同,官职只有这么两个。这学习文化用到哪里去呢?象汉人那样想读书做官,可是已有世袭的官员,我们百姓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学习文化有什么用,这种思想已经是普遍的。稍稍明白的人,又虔信了喇嘛所说的“非永生”、“一切皆空”的话,认为此生之身并无用,待来生生于好地方,心中念着佛经的意思,对于学文读书之事根本不去想它。蒙古人不重学文就是这么来的。
清政府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兴农业。当地人出卖荒地,蒙古旗诺颜因有地权,为收地租而成立了局子。蒙古政府与,汉族衙门,在往来当中汉文是很有用处的。北京和省府方面,也常发来满汉两种文字的公文,蒙古地方与公事有关的人家,都学习满文和汉文,以便学成后被旗政府录用。读书学文时,学蒙文的就住在寺庙,从喇嘛处学。学习汉文和满文的人,就在村中请能教满、汉文的人任教。学生学文读书要交费用,每个学生每年要向老师交米一斗、柴二百捆,还交二千五百文钱,这是第一年的费用。到第二年要交三千文钱,粮柴数字不变。读书要三至五年,甚至十年。读书较好的人被旗府录用为文书。因此,人们认为学汉文和满文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愿学它。如今看来,蒙古地方文化较高的地方是察哈尔、呼和浩特、卓索图盟、哲里木盟,这些地方学会蒙、汉文的人很多。其它蒙古地方,对文字不大使用。 蒙古民族学文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