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万智有灵》(我们需要的不是金句,而是产生金句的旅程)
概述: 这本书展示了一些动物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破除了人们长久以来的错误观念,证明了动物也同样拥有智能。本书认为,地球上动物智能的演化发展也是连续的,人类的智能和其他动物的智能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和其他动物都是演化的产物,而认知也是演化的一部分。 弗兰斯·德·瓦尔,荷兰动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荷兰皇家文理学院院士,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2007年,《时代》周刊将他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11年,《发现》杂志将他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之一。 问题: 过去对动物智能的研究偏差在哪? 为什么说动物的智能并不比我们想象得低? 为什么说在动物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并没有断层,智能发展具备全物种连续性? 角度: 早期研究动物智能的两个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你可能听说过“巴普洛夫和狗的”故事:每当听到开饭的铃声,巴普洛夫的狗就会流口水。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条件反射,也就是动物在接受了某种刺激后,会做出特定的行为,他们不认为动物拥有智能,只要通过奖励或者惩罚,动物总能学会做一些条件反射的动作。 动物行为学派关注的重点,则是动物的自发行为,他们也不认为动物拥有智能,他们认为动物的所作所为,只是遗传带来的本能,是千百万年来演化造成的结果。 猴子和猿类能完成使用工具达成目标的实验,说明它们最少达到了人类三岁左右的智力水平,解决这个问题时的表现并不一样。 猴子们更多的是通过试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导致它们损失了一些坚果; 而猿类则是先考虑一下现在面临的情况,然后选择成功率更高的办法。或者说,猿类比猴子更聪明,它们会在头脑中预演未来的状况,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计划来。 如果要能够为未来做计划,除了会使用工具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研究人员从例证里发现,大鼠、章鱼、乌鸦和黑猩猩都有着不错的记忆力:大鼠会长久地记得能吃坏肚子的食物,章鱼会记得用棍子戳它的人,乌鸦也会记得曾经驱赶过它的人,而黑猩猩甚至能够将一段记忆保持好几年。 我们真的够聪明吗?聪明到能够理解动物的智能吗? 比方说,在对长臂猿做使用工具的测试时,它们的表现总是很差,甚至不能用棍子拿到笼子外的香蕉。 研究者最终意识到,长臂猿的手并不像是其他猴子或者猿类那样适合从地上拿起物体,因为它们的生活环境是在树上荡来荡去,手更像是钩子,而不像其他猴子或猩猩的手那样适合抓握。根据这个特点改变了实验环境,长臂猿的表现马上变得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好了。所以是它不愿意,而不是不能。 大象的鼻子不仅仅是拾起小物件的灵活工具,也是触觉和嗅觉器官——如果它们用鼻子去捡起工具的话,就闻不见气味,也无法感知到自己是否碰到了食物,所以是它不愿意,而不是不能。 我们都知道章鱼会拧开罐头。但是如果给它一个透明的罐头瓶子,里面放一只小龙虾,章鱼却什么都不会做。这并不是因为它不想吃小龙虾,只是因为章鱼不依靠视觉来捕猎,而是靠触觉和化学信息。如果给罐头瓶子外面涂上来自章鱼猎物的分泌物,章鱼就会立马打开罐子了。所以是它不愿意,而不是不能。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强行代入自己的思维和观点。 所以,在研究动物智能方面,我们的挑战在于要让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它们的更相似。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开放的头脑,来迎接它们的特定环境和目的,并用它们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它们。从这个角度思考,你才会发现,其实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思考: 我们曾经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是地球这颗不起眼的小小行星上的唯一智慧生物。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万智有灵。智能的演化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人只是猿的进阶版。所以把时间轴再拉长,动物还能进化出什么版本出来? 野生系,有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是目前他们的野生生存环境逐步在被破坏,加上人为的干预,进化会朝着哪个方向进行? 家养宠物系,现在训练的工具更多元化了,宠物的下一个进化模式是什么样的呢?随着电子仿生宠物的到来,人和自然宠物的未来又会有什么改变呢? 猎人时代,要做一个猎人,就需要对猎物⾮常了解才行。 农耕时代,被驯化的动物依赖于人类,服从我们的意愿。我们开始命令动物,而不再尝试去了解它们。 多看看宫崎骏的动画,人和自然和动物应该如何相处的。作者说,真正的同情⼼不是以⾃我为中⼼的,不是高姿态的,我们不应将⼈性作为⼀切的判断标准,⽽是需要根据其他物种本来的样貌,来尝试理解它们,并且一起探寻更好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