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诞辰100周年
查看话题 >说吧说吧,谁让你是侯麦(1/4)
第一时间领取了绿光徽章,再磨磨蹭蹭地码几篇字,纪念这份会变但不会消失的迷恋。

我与侯麦电影,是一个加长版的《冬天的故事》,是一个一见钟情、到莫名失散、再到久别重逢的心情之旅。
许多许多年前,在那个如火如荼的BT年代,挂着“大师”名牌的合集种子四处纷飞,以一种喜悦囤货的心情随手就下了一个侯麦。先看了四季,一见倾心,喜欢得不知怎么是好。而后看道德故事却有点触礁,大概在六分之二三的进展条那儿止了步。
从此失散。
直到去年4月(2019),我在豆瓣标记电影过千,激动兴起,写了一篇观影回忆《一千零一片》,藉此梳理了一遍个人观影史。在个人偏爱导演里,我想起了侯麦;在个人十二佳里,我列入了《秋天的故事》。一时之间,曾经迷恋的心情慢慢回来了,下了一个决心,刷完侯麦全集。这还是我第一次尝试刷导演全集。
资源很萧条,我又是个一根筯的脑子,十多年来只用过“BT之家”,多年前下载的海量rm文件也早在一轮轮更新硬盘中丢弃了。感谢本地图书馆有文艺片资源,我以维基上的Éric Rohmer filmography清单为参考,市图没有、找省图,一碟一碟地找和借;看到最后只缺了两三部,这时又感谢好心豆友,当我冒昧豆邮求资源时,慷慨分享;终于,到了10月底,我完成了计划中的侯麦片单;今年5月底,小小惊喜地领取到我的第一枚豆瓣观影徽章。
我看过的侯麦电影

反复查找条目——四处搜寻资源——如获至宝地打开——静静坐下观看——心满意足地在清单上又打个勾——这一趟饶有趣味的美好旅程已经让我把侯麦影单背了个滚瓜烂熟。侯麦作品颇丰,但其剧情长片大多是成套系列,条理清晰,所以记忆难度很低。 😆
迄今,侯麦电影我总共看过25部长片(分为五组:4+6+6+4+5)和7部短片(《面包店的女孩》虽然是短片,但跟其他道德故事一起归类在长片里)。以下资料来自维基。
① 四季系列,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 (Tales of the Four Seasons)
1990年,《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 (A Tale of Springtime) 1992年,《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 (A Winter's Tale/A Tale of Winter) 1996年,《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 (A Tale of Summer) 1998年,《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 (A Tale of Autumn)
② 六个道德故事系列,Contes moraux (Six Moral Tales)
1963年,《面包店的女孩》 #1 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 (The Bakery Girl of Monceau) 1963年,《苏姗娜的故事》 #2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Suzanne's Career) 1967年,《女收藏家》 #4 La Collectionneuse (The Collector) 1969年,《慕德家一夜》 #3 Ma nuit chez Maud (My Night at Maud's) 1970年,《克莱尔之膝》 #5 Le Genou de Claire (Claire's Knee) 1972年,《午后之爱》 #6 L'Amour l'après-midi (Love in the Afternoon)
③ 喜剧与寓言系列,Comédies et Proverbes (Comedies and Proverbs)
1981年,《飞行员的妻子》 La Femme de l'aviateur (The Aviator's Wife) 1982年,《好姻缘》Le Beau mariage (A Good Marriage) 1983年,《沙滩上的宝莲》Pauline à la plage (Pauline at the Beach) 1984年,《圆月映花都》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Full Moon in Paris) 1986年,《绿光》 Le Rayon vert (The Green Ray) 1987年,《女友的男友》 L'Ami de mon amie (My Girlfriend's Boyfriend)
④ 古装片
1976年,《O侯爵夫人》La Marquise d'O... (The Marquise of O...) 1978年,《帕西法尔》Perceval le Gallois 2000年,《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The Lady and the Duke) 2007年,《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⑤ 其他剧情长片
1962年,《狮子星座》 Le Signe du lion (Sign of the Lion) 1987年,《双姝奇缘》Quatre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 1993年,《大树、市长和文化馆》 L'Arbre, le maire et la médiathèque (The Tree, The Mayor, and the Mediatheque) 1995年,《人约巴黎》 Les Rendez-vous de Paris (Rendezvous in Paris) 2004年,《三重间谍》 Triple Agent
⑥ 短片
1951年,《夏洛和牛排》Présentation ou Charlotte et son steak(Charlotte and Her Steak) 1958年,《维罗妮卡和她的笨学生》Véronique et son cancre(Veronique and Her Dunce) 1964年,《娜嘉在巴黎》Nadja à Paris(Nadja in Paris) 1965年,《关于帕斯卡的对话》Entretien sur Pascal(On Pascal) 1966年,《当代女大学生》Une étudiante d'aujourd'hui (A Modern Coed) 1967年,《蒙福孔的农妇》Fermière à Montfaucon 1999年,《曲线》La Cambrure(The Curve)Edwige Shaki执导习作,侯麦指导。

爱侯麦是在爱什么
爱侯麦电影,简单地说,因为它们在故事内容上符合我的理念逻辑,在影像表达上又符合我的审美趣味。
谈侯麦的学术影评或情怀散记多得不计其数,我没有深度解析的实力,也挖掘不出什么新鲜视角,那么就老老实实、絮絮叨叨地记录一份影迷心情。 😊
多有谬误,请多包涵。
① 最爱侯麦电影的文学性
梳理个人观影史时发现,在我很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我偏爱的导演大都是文本出身、文本见长、文本为重的,科长、娄烨、北野武、是枝裕和、梁赞诺夫、侯麦、锡兰……他们大都参与剧本创作,而他们本人的文字功力都扎实可观。
“文学性”是个巨大课题,我极简地理解,就是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通过有审美意识的表达手段来呈现人性。电影是文学的延展与变形,那么,电影的文学性重点就在于:⒜ 表达手段的审美意识、⒝ 对人性的观察与刻画。富有文学性的电影善于把故事讲好,善于捕捉和表现真实鲜活的人性,善于传达情感体验。它们的表达手段也更有特色、更有格调、或更有创意。
具体观感也许更适合留在后面的帖子里一部一部说。
② 最想要那样一群谈话对手
“话唠”(Chatterbox),是侯麦电影最大的标签。但他的话唠不让人厌烦、不让人昏睡,却让人着迷。与其他话唠片不同,侯麦的台词并不是那种神经质、连珠炮、机关枪式的贯口,他的人物是认真在思考、在对话、在交流的,他们主要说爱情、说人生,也常借题发挥讨论哲学、讨论艺术、讨论文学。侯麦话唠的迷人在于言之有物,不是掉书袋的花式炫耀,而是触景生情的有感而发,是有理有据的人文之声。每每看见片中人物意见特别多、辩论不能停,都会很神往,多么想要参一咖也加入他们那个“碎嘴”的行列啊。
不确定华语世界的其他角落是什么模样,以资深海华的不完全观察,我所见过的华人朋友圈,从来都是三大议题当道:股票、房子和孩子。铛铛铛铛!这当然是一种快乐而正当的个体选择,但如果这成为我们唯一可见的生活方式,那么不难想象当代华人精神世界已经贫瘠荒芜到了什么程度。
不要把锅又扣到“民族性”和“没文化”的头上,民族性和没文化都是制肚塑造出来的。更何况我们的民族性、我们的文化断根都断了几十年了。
曹公借宝钗之口早就说过:
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喜欢侯麦电影的话唠,正因为他们的小事用“学问”提着,体现出了一种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对外观察世界、对内省思自我的姿态。
若要往深层追究,我们会对侯麦电影一见钟情,恐怕也正因为片中描述的生活和人物正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与自己——这个“我们”,不能随便用一两个“小资”或“文青”的标签来定义;应该说,被侯麦电影深深吸引的“我们”,多半是一群有精神追求、但又并不出奇、更不逾越社会规范的平凡普通人,是一群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生存需求、想要构建和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中小知识分子。侯麦电影对我们展现着一个不仅有物质生活、更有精神生活的社会文明程度,这样的生活方式有热情、有季油,也需要热情、需要季油,是华语世界至今尚未抵达的高度,宝岛他们快了,我们,还远着呢。

营造精神世界绝不意味着“岁静”。侯麦以保守闻名,但他不岁静。不展开论述了,仅从《大树、市长和文化馆》一片就可看到他声张环保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明立场,而他作为文艺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明晰可见的。
个人印象最深的对话可举一例:在《春天的故事》中,身为高中哲学老师的女主在饭桌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她说:
我教的学生不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都是工人阶级的孩子,但他们对哲学课非常有兴趣,也非常重视。数学成绩不好他们不太当回事,但哲学成绩不好可是个奇耻大辱,因为哲学似乎是思考能力的象征。
显然,这份洞察来源于当过很多年中学教师的侯麦自己的生活经历,细腻,真切,有趣,发人深思。既符合剧情,又让我们对法国教育有了管中窥豹的惊鸿一瞥。
③ 什么叫“个性化家居”
并非刻意关注,但我在看侯麦电影时,目光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流连于人物的家居环境,不止印象深刻,更多的是亲切感浓烈。
侯麦电影的家居风格基本一致:⒜ 杂 ⒝ 旧 ⒞ 随意 ——这三点加总起来,却是一份无比的舒适和安逸;而在这三点之外,还有⒟ 低调不经意却令人难忘的personal touch,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
家居摆设取决于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审美趣味,究其根本则体现了主人的生活理念。譬如,有人说,侯麦家居之所以好看有品位,是因为房间里到处放着书。——这个说法可真是本末倒置,幼稚了。家里到处堆着书,不是因为拿书当作家居装饰,而是因为书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典雅欧陆风、还是日式性冷淡风、还是红木明清风……时尚画报上的光鲜亮丽与一尘不染,我们都会看得目眩神迷,但真要住成那样,事实上不可能。我们是家居的主人,不能让家居当了我们的主人。侯麦家居的凌乱、琐碎、陈旧和随意,但内里自有逻辑与秩序,恰恰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比如,《圆月照花都》的女主随手把围巾搭挂在壁橱门上、顺手把手提袋挂在柜门把手上,《春天的故事》的女主一贯把衣服搭放在椅背上……我至今可还都在这么干呢。



曾经去过一位海华成功人士的新房恭贺乔迁之喜。房子虽然不算巨富豪宅,但也够大、够新、够气派。朋友夫妻很用心,也很大手笔地正式聘用了室内设计师,所以家居整体上是整洁、光亮、好看的,他们最引以为豪的是在门厅连楼梯的天井处悬挂了一架价格不菲的水晶吊灯,虽然他们预料到年度大扫除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然而,整个家样板房似的,看不出任何个性。精致是很精致,但没有灵魂,就是这么可惜。
而侯麦家居到处都是personal touch,墙上挂的画、门上贴的海报、桌上堆的书、架子上放的玩具、地上铺的地毯、角落里摆的植物,还有窗帘布、沙发布、台灯、闹钟、笔筒……等等等等。展现自己的个性,本来应该是最容易的事——只要你有个性的话。
随便在《夏天的故事》里截了几张图,大伙儿看着玩。 ↓

④ 郑重而开放的两性观念
侯麦是认真的天主教徒,他与发妻终老一生,波澜不惊。他的婚恋观无疑是严肃、郑重、有责任感的。但在所有侯麦故事里,两性关系始终是尊重人性的、是来去季油的、是由情感取舍而非道德捆绑的。而且,侯麦电影从未屏蔽性爱元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性爱的天然、美好、诱惑、不可抗拒、不可或缺,也认可性爱是来去季油和个人选择的。
在《冬天的故事》里,女主与真爱失散,一直徘徊在发型师与图书管理员两位男友之间,她一会儿留宿在此男友家,一会儿又决意搬到乡下去彼男友同居。没有人对她施加道德审判。
在《沙滩上的宝莲》里,表姐与情人聊到15、6岁的宝莲时,自然而然地表示这个年龄、这个暑假正是她的恋爱时节,并且,it's time to lose her cherry. (虽然这句话透露了少许一点男性本位意识。)那是80年代的法国,陈腐可笑的贞操观早就不知道被扔到哪里去了。
即使是在《女收藏家》里,侯麦显然并不欣赏女主的滥交行为,但也只是把这当作个人选择的一种,他人有权认可或不认可,却无权进行道德裁断,更无权干涉。

⑤ 可爱的细节魔鬼
人物的服装配色
侯麦电影中的服装式样我没有研究,但人物与人物之间服装配色显然是用心搭配出来的。这可是一种低调、精细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匠心所在。也许是因为侯麦自幼热爱美术、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有敏锐的色彩感觉吧。

拒绝BGM
侯麦不是真有 Melophobia (厌音乐症),他热爱音乐。影片按剧情要播放音乐,他也会播放音乐。他厌恶的是BGM,他拒绝使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解说情感、或是增加戏剧效果,他不要。他的电影只想要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
我其实挺喜欢BGM的,但同时觉得侯麦也很有道理啊。
分片段标注日期
新浪潮电影好多都采用了这样的格式,大概因为这能营造一种“阅读日记”的视角,让观众不仅看到故事,还能感觉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⑥ 迷人的海报
上网搜索“侯麦电影海报”,风格各异、七彩纷呈的图片会瞬间涌现,令人目不睱接、眼花缭乱。这里面,除了最初的电影海报,其他都是后世新出的DVD封面,跟侯麦本人关系不大。允许我把它们都统称为“海报”。
每一次创意翻新的侯麦电影海报,都让我看到,爱侯麦、懂侯麦的人有那么多,而侯麦电影的魅力是那么恒久。





对侯麦有批评吗
有。
就我看过的资料而言,学界对侯麦电影的批评主要有这两点:
① 精英文化意识
尽管侯麦电影人物多是中小知识分子、上班族、小业主、手工业者,但他们的思维底色却是贵族模式的。侯麦所表达的理想社会体系比较white、比较保守。
我同意这个批评,但并不因此减少对侯麦的喜爱。是的,侯麦不完美,这是他的时代局限和个人局限。
② 男性本位意识
激进女泉曾猛烈攻击侯麦是“厌女症”,我觉得过火了。侯麦电影确实是男性视角、男性本位意识,但他算是一位对女性比较友好的男权主义者。
我的侯麦十佳
都喜欢,但细细比较之下,也是能分出个good,better和best的。最喜欢《四季系列》,四部都喜欢,都是侯麦中后期的成熟佳作。四部里面再比较的话,当仁不让最爱《秋天的故事》。
以我个人观感,本片将侯麦电影的文学性表现得最充分,文本与影像完美融合,在故事与风景的背后不动声色地把情感拿来抽丝剥茧。当年第一次看,就立刻懂了什么是“用镜头写散文”。
故事讲述中年女性好友的情谊,有秋天的疏朗、有人淡如菊的旷达,也有天然而微妙的竞争心理。对于我们这个女文艺中年群体,很有共鸣,很有感动,也很有向往。
【以下9部,排名不分先后】
仍然是个由女性友谊而延伸铺展开的故事。30多岁女主与20岁左右的女二一见如故,愉快地相处了好几天。年青的女二被女主沉着静定的性格吸引,虽然想要她当自己后母的企图失败,但在相处过程中,女二受到影响而慢慢沉淀了情绪、理清了思绪,小有成长。而女主被活泼冲动的女二所冲击,从原有的生活轨道中暂时偏离出来,在这个逃逸和试错的过程中,她也理清了思路,最终回归原先的生活。
最简单不过的多角恋故事,有点内向羞涩的吉他男孩在三位候选女友之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影片用平缓从容的叙事节奏、丰富细致的情绪细节和一点点的轻喜剧风格,不慌不忙地呈现了“你到底有没有想好”这个难解的主题。
一见钟情——阴差差错地失散——意外地路遇重逢。很不现实的一段浪漫爱情,被侯麦表现得可信、可感、可向往。侯麦电影的人物对爱情有一种宗教般的坚定信仰。
很新时代的场景设定(巴黎郊外的卫星城区),传达一种新时代的两性观念。很多时候,恋爱是个timing问题,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怎么办?爱情不该是先来先到,也没必要从一而终。
我个人偏爱这一类集锦式的故事,形式活泼,趣味性强,像三篇巧妙串联起来的短篇小说。而侯麦对人物的恋爱心理的洞察、解读与展示总是那么巧妙又精到。
没办法,我对女性友谊的题材总是很难抵挡。而且还是个集锦故事。
六个道德故事都不是我的最爱,但《慕德家一夜》精彩就精彩在它竟然有个悬疑反转的故事结尾,更让我联想到某言情小说家的名言:婚姻犹如黑社会。
散文式的纪录片,优美、轻浅、浮光掠影,从一位来法留学的女大学生眼中看巴黎。女主是一名南斯拉夫裔的美国留学生,剧本/旁白由她自己撰写和朗读。
片中女主Edwige Shaki的导演习作,侯麦充当技术指导和电影剪辑。叙事简洁巧妙,小设悬念,趣味盎然,师出有门,侯风鲜明。
画面最美
影片主题在于表现一种古典的忠贞与宗教式的信守承诺,但我看完最大的感叹是:这是不知道打了多少柔光、加了多少滤镜啊!青山绿水城堡,都闪动着现代人想象之中的、纯粹天然鲜亮的光泽,而人物更是美得不可方物,神话感极强。
人物服饰均采用粉彩色(pastel colors),低饱和度,截图无法充分表现出其美感,一定要看视频。


影片故事并非我的最爱,我不是那么赞同“女性的人生目标就是寻找真爱”这个前提设定。
本片大量采取冲突配色,画面效果鲜朗明丽,有一种振奋和积极的情绪效果。


根据19世纪初的一部德国中篇小说改编,讲述一位被迷奸怀孕的女侯爵寻找孩子生父的奇情故事。影片表现侯麦所喜欢的关于承诺和信念的主题。
故事很古典,镜头画面也很古典,简直就是油画。

最没有那么喜欢的
《三重间谍》。
真实故事改编。用侯麦风格讲间谍故事,不是不可以,但要把故事讲好,难度太高。普通观众看来觉得比较拖沓无趣。
COMING NOT SO SOON ...
(1/4):爱侯麦是在爱什么
(2/4):侯麦电影背后的小花絮
(3/4):侯麦其人其事
(4/4):我看侯麦电影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