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行吟记 - 蒂卡波湖与企鹅小镇(上)
bgm: can I read life as a book?
看雪山,湖泊,企鹅,我在基督城的日子过得很是悠闲。
工厂人多事少,因此基本是做一休一,很多时候周末+周五或周末+周一,会有3-4天的时间,我也是第一次遇上那样的工厂,每个人在smoko 时都在讨论要去哪里玩。因为基督城是在南岛东部沿海的中部,因此去很多地点都是在3小时单程,周末一个small trip 是很方便的。
五月中去了新西兰闻名世界的湖,lake tekapo,五月底去了企鹅小镇,与小企鹅亲密接触。
Lake Tekapo

这是到了南岛后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两天一夜。
早上8点从基督城出发,路上还有雾。本以为到湖边会有山路,但3个小时开下来,路是非常顺的。
lake tekapo 举世闻名的是两张照片,牧羊人教堂的星空 & 鲁冰花。


但是,这两个我们都没有拍到。。。
鲁冰花的花期是南半球的初春到盛夏,10-12月都是盛花期,整个湖边都是,但我们去的时候是秋天,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鲁冰花的尸体,为下半年的参观踩点。
星空就更不走运了,虽然那时晚上已经很冷了,但我们一群并不那么热衷摄影的人还是决定晚上10点以后去拍星空。9点在湖边吃了晚餐,那时头上已经星星点点了,然后10点从屋内到外面一看,头顶都是云。而且就算没有云,那几天是满月,会极大地掩盖星星的光芒。
新西兰的湖泊,除了北岛之光taupo,大部分都是狭长型。这导致其实每个人能看到的湖泊很有限,也无法拍到全景,周围群山环绕,眼前湖泊一眼望不到底。

lake tekapo 让我很震惊的第一点是湖水的颜色。我一直为自己描述颜色词汇的匮乏而觉得遗憾。因为在新西兰看到太多颜色的水了。
只要不是晴天,去湖边或海边就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晴天水泛蓝,阴天水偏绿。但我没有想到它的水能纯成这样。从很近处拍,水是清澈透明的。稍微离远些,就是蒂芙尼蓝。这种蓝浓烈到从桥上往下看,只是一片被打翻了颜料盘的色,以致我一度觉得这湖里被放了什么染色剂。
但其实新疆和西藏大部分湖泊河流也都是这种颜色。

早上到的时候是阴天,下午转晴,但设备不够专业,一直无法拍到一个好的全景。

tekapo 的第二个特色大概就是照片会骗人。牧羊人教堂其实非常小,当时也没有开放。当然骗人的不只这一个景点,但你会觉得,啊,原来就这样啊。这倒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景色确实好。
第三个特点是完全不商业。这个我印象很深。这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景点啊。游客少(同一时间在湖边的大概只有20-30人)可能是因为目前只开了国内旅行,也不是它最美的季节。但真的,我一直在路上感慨,怎么可以一点都不开发,或者说,那么节制地开发。

我说了很多句开头是“如果在中国”的话。我不止一次很纳闷,为什么他们的海边是没有任何兜售小零食的人的,没有卖冰淇淋和饮料的,没有任何提供便利服务的。以至于我每次在海边很想吃东西的时候,都觉得很无奈。然而这个是很容易想通的,如果有那么多食物相关的服务,那么垃圾会是个问题。

同样的,为什么这么大的湖里没有船呢?没有小舟,也没有大的游船。
为什么湖边只有这么几间卖食物的店呢?以至于说哪间店冰淇淋好吃,哪间店汉堡好吃,不过是矮子里面挑高个。
而更要命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观测星空,没有光污染,湖边是没有任何灯光的。住宅区离湖边还有1公里多,住宅区又小又少,感觉一半本地人一半 B & B。你想想洱海边的违章别墅。

这个湖的原生状态有震撼到我。没有喧闹的人群(可能是因为大批中国游客被拦住了),没有商店(纪念品店只有一家),没什么人类的痕迹。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山也是被砍得光秃秃的。但常态是举目望去,大片大片的荒原,从北岛到南岛,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如此。
不试图去改造自然,是我觉得弥足珍贵的事。
It remains what it is.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那么努力营业,开发所有的资源,甚至是过分开发,也不过是,我们的资源分布太不均衡,我们的财富分配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均衡。我们穷了很多年,所以会抓住所有的商机,温和的不温和的。在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前,思考守法文明进步实在是太奢侈的事。
这句话也适用于现在的黑人抗议运动。

新西兰是个太过得天独厚的国家。
远离主大陆,战略位置不那么重要,就少了很多事。政策上基本跟着澳洲走,美其名曰天塌下来有高的顶着。看看日本韩国明明自己很努力,但还是受制于美国的军事。经济上有绝对的独立性,物产丰富,农场遍地,几十个人看管500-1000+的奶牛,自给自足早就够了,还可以出口。野生动植物也有很多独特性,看看隔壁澳洲从哪里都能窜出来的蛇,这边是没有这种生物的。
这是它的先天。

后天也让人敬佩。明明是一个几乎所有稍微大一点的城镇都可以接触到原生态海洋的国家,海鲜还是很贵,因为他们有很严格的保护。我,一个国内沿海城市土生土长的居民,来新西兰半年,因为海鲜太贵,愣是与我的最爱分别许久,这周才意外吃到很划算的香辣蟹。但是fish & chips 真的没几家做得让人觉得可以点赞的。

扯远了。
在肯定看银河这件事已经完全没戏之后,我们安然入眠。我们4个女生出门,一辆车我和小刘换着开。住宿是giselle 找的。我喜欢有壁炉,小刘喜欢有阁楼,jen 喜欢可以喂小动物,很高兴每个人都对我们要住一晚的地方有满意的点。第二天早上出发,湖边左侧大雾,湖水是我很喜欢的冰蓝色。绿松石色 =土耳其蓝 = 薄荷蓝 = 蒂芙尼蓝。我也是现在才弄清楚色卡 LOL。

早上的湖是我最喜欢的样子。第一天下午在湖边转悠那么久,都抵不过第二天早上吃晚饭我特意去看的十分钟。之后赶路往cook 山去。我很喜欢山上有云雾(除了雪山,这样就看不到顶了,但越是海拔高的山越容易有雾)。
Mount.Cook
我之前说,captain James Cook 实在给新西兰留下了太多痕迹,mt.cook 作为南阿尔卑斯山脉最高的山,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


沿路经过另一个湖泊,也很美,而且因为路是沿湖造的,因此和它的接触时间很久。
我有了汤加里罗的经历后,知道新西兰国家公园的壮丽景色都是有保证的,但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开到山里看见云雾缭绕的状态,还是觉得震惊。

cook 山海拔不高,3000多米,但它可亲。我们去的时候已经下雪了,因此山顶有积雪。我们就在山谷里穿行。有很多条登山或者说爬山的线路,我们选择的是比较有名,强度适中的hooker valley。

虽然来回要三小时,但这条步道其实并不算爬山,我们基本是在山脚下兜兜转转,连陡一点的坡都没有。虽然有点扫兴,但我心里确实是在想,为什么别人家的雪山看着很美,又那么方便近距离观赏。而且它离有人居住的小镇并不远,大概一小时车程,目光所及就是一派田园画卷。而我们的雪山,偏远地区,海拔高,开环山公路容易出事,爬山容易出事,附近的居民也总是一副欠发达需要救济的样子。同样是美丽的雪山,境遇真是大不同。这又是不是老天赏饭吃的旅游景点呢。

这个算是一个堰塞湖,靠着冰川水融留存。夏天还没有雪的时候大概就是一滩水,现在还有点小湖的样子。
我一直希望自己早出生十年,那样我最青春的时刻似乎什么都是好的。
零几年,互联网飞速发展,整个国家都在等着办奥运会,一派喜气洋洋朝气蓬勃。如果真的要说世界在朝着不好的方向走去,拐点有很多。大概是好一些年前,微博上盛行一个倒数表,是一些世界著名城市/国家会在特定年份消失。比如2015年马尔代夫会沉入海底,2016年威尼斯会被水淹没之类的。目前看来马尔代夫还坚强地活着,威尼斯就更没什么问题了,因为居民很多都到附近的主岛或者说最近的陆地城市去了,威尼斯主要开放的港口部分多是给游客看和住的。

为什么会想到十年前呢?因为看景要趁早。去西藏要趁早,去新疆要趁早(听说赛里木湖那边修了一些景观灯还是喷泉什么的,那就失去一些原始风韵了吧),去雪山要趁早,去北极,就更要趁早了。《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有一期主文是讲北极旅行。作者看到冰山碰撞,挤压,碎裂,如雷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美。他打给国内的亲友分享,很难引起共情。因为这是很个人的感受。这种经历的珍贵在于,有生之年,你不可能再看到同一座冰山了(虽然基本也很难分辨彼此)。首先冰山在不停地移动,其次冰山撞掉了就没有了。
去年去新疆,已经知道天山冰川由多到少的演变史,雪线的下降是很明显的,再过一些年,那些国家地理拍过的美丽雪山也许会变成充满奇石的荒原。

倒是没想到最惊险和最惊喜的是在回程。从库克山往基督城要四个多小时,我们4点半从twizel 出发,开到半路,天就黑了。而最可怕的是,有近一小时的路是在山中穿行,起雾了。
当时是我在开,我没开过夜路,更遑论,是有雾的夜路。平时见雾我是很高兴的,但如果是天黑见雾,就很可怕了。因为这边的高速是没有路灯的。所有的方向全凭路边的一些反光牌。看不见路是很可怕的事,尤其是在山里转弯时。前面有车情况会好很多,因为可以看到前车的行车轨迹,但后面有车就很不好,因为他们的车灯会照到后视镜上,强光刺激。而我因为开得慢跟不上前车,后面又有车紧逼。kiwi 即使是晚上车速也不是很低。
因此在我差不多以将近40-50/hour开了一段路看出我心中惧怕后, 小刘决定她开。她其实也慌,但毕竟之前有些经验,而且开车比我彪。期间有一段路能见度非常低,不足5米。雾气撞到挡风玻璃上散掉,雾气飘进车底,雾气盘旋在车顶的高度,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然后离基督城还有1小时的时候,小伙伴们发现了头顶壮丽的星空。
一下车,发现,满天繁星,银河触手可及。

沈知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院兼职窥见城市一角 (1人喜欢)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 2024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