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halla, I am coming!! 极简硬摇入门
硬摇(Hard Rock)属于摇滚早期出现的重要风格之一,由布鲁斯摇滚、车库摇滚和迷幻摇滚进化而来,因此后三者在硬摇中多少都有迹可循。由于其发展繁荣,对于它本身定义自然会显模糊,但通常都会伴有猛烈人声、失真吉他、贝斯和鼓,时常会辅以键盘。个人感觉最直观了解某风格的办法就是直接去听了。相关的乐队也很多,因此较容易入门。由于早期的重金属和硬摇有很多交织,因此有时一张专辑的风格也许会同时划为重金和硬摇。虽然名字看上去貌似很猛,但其实摇滚中比硬摇更硬更重的不在少数。考虑到一下子上手更重更猛的很多人怕是接受不了,硬摇完全可以理解为登上瓦尔哈拉的第一阶台阶。下面将要提到的乐队都是硬摇风格较为明显、知晓摇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听的硬摇乐队。
或者也可以选择直接开刷专辑:深度硬摇重金 瓦尔哈拉之路
***排名按乐队活跃时间,加粗的专辑是比较公认的代表作
The Who [1961-]
The Who是英伦入侵时期的代表乐队之一,融合着艺术流行和硬摇滚,拓展了摇滚的边界。Pete Townshend和John Entwistle是高中好友,他们最初在一支迪克西兰(传统爵士乐)乐队中演奏,1961年自己组了摇滚乐队The Detours。随着主唱Roger Daltrey的加入,他们改名为The Who,1964年Keith Moon成为新的鼓手,至此经典阵容就位。
在1960年代初,乐队曾经历过一段挣扎时期,但他们开始在伦敦的Marquee俱乐部定期演出,吸引了经纪人Pete Meaden的注意,他将乐队改名为The High Numbers。在首支单曲失败后,他们开始与Kit Lambert和Chris Stamp合作,并加入了mod运动。这一转变促成了他们1965年推出的首个热门单曲”I Can’t Explain”,随后的”Anyway, Anyhow, Anywhere”和标志性的”My Generation”,使他们成为英国流行音乐的主要力量。
1966年,《A Quick One》在英国成为热门专辑,并在美国以《Happy Jack》为名小有突破,主打歌进入了美国排行榜前40名。The Who通过由Murray the K组织的美国巡演获得了曝光,与Cream等乐队同台演出。随后,他们在旧金山的Fillmore演出,扩展了演出曲目。1967年6月,他们进行了生涯最著名的现场——蒙特雷国际流行音乐节。期间他们与吉米·亨德里克斯同台竞技(虽然最终惨败),并戏剧性地摧毁了自己的乐器,吸引了不少新粉。
他们的下一张概念专辑《The Who Sell Out》,灵感来自海盗电台。单曲在英国达到第二名。1969年,他们发布了《Tommy》,一部摇滚歌剧,最终轰动美国,给他们带来了广泛的关注。《Tommy》的成功带来了持续的巡演,最终于1975年被改编成电影。但在《Tommy》之后,Townshend难以继续创作出新的作品,最终发布了现场专辑《Live at Leeds》和单曲”The Seeker”。他接着开始创作科幻摇滚歌剧《Lifehouse》,但乐队对此并不热衷,这让他十分崩溃。该项目被放弃,演变为《Who’s Next》,这张专辑成为一大热门,包含了”Baba O’Riley“和”Won’t Get Fooled Again”等经典歌曲。
1973年,Townshend从mod时代汲取灵感,创作了《Quadrophenia》,但在英国之外并未被广泛接受。乐队的个人问题和Moon健康状况的恶化导致了活动中断。1975年,他们发布了《The Who by Numbers》,但乐队的未来变得不确定。Moon在1978年因药物过量去世后,鼓手由Kenney Jones接替,乐队再未重现之前的辉煌。
2002年,贝斯手John Entwistle去世,再次给乐队带来了悲剧,但The Who继续前行,发布了《Endless Wire》,并在2008年获得了肯尼迪中心荣誉奖。他们继续在2010年代进行巡演,演出了《Quadrophenia》,并在2019年发布了新专辑《Who》。
专辑: My Generation (1965) A Quick One (1966) The Who Sell Out (1967) Tommy (1969) Who's Next (1971) Quadrophenia (1973) The Who by Numbers (1975) Who Are You (1978) Face Dances (1981) It's Hard (1982) Endless Wire (2006) Who (2019)
The Who的标杆级专辑是1971年的《Who's Next》,这张专辑他们称为公认的最伟大的摇滚乐队之一。当然《Tommy》和《Quadrophenia》也是不容小觑,分别是一张概念专辑和半宗教题材主题较为晦涩难懂的专辑。此前他们的专辑并没有里面的单曲那么出名。而此后75年开始的专辑渐显疲软,朋克兴起后他们更难力挽狂澜。Keith Moon去世后他们更加惨淡。
Scorpions [1965-]
元老级别的德国硬摇,1965年在西德组建。最开始的组成有旋律吉他Rudolf Schenker、主音吉他Karl-Heinz Follmer,贝斯Lother Heimberg和鼓手Wolfgang Dziony。71年,Schenker弟弟Michael取代了主音吉他,好友Klaus Meine担任主唱。1972年发布了第一张录音专辑《Lonesome Crow》,还处于迷幻摇滚的试探期,并未激起水花。
英国UFO乐队注意到了Michael的吉他并邀请担任主音吉他手,于是73年Miahcel离开,取而代之的是Uli Jon Roth。到77年,Scorpions陆续发布了四张专辑。这四张专辑在美国并未受到关注,但在日本却十分受欢迎。在77年的专辑《Taken by Force》之后,Roth因自己音乐理念不同而离开Scorpions。离开前,他们录制了现场专辑《Tokyo Tapes》作为最后纪念。
之后,Michael Schenker因为酗酒被UFO开除,回归了一阵子,录制了《Lovedrive》的部分曲目,但很快又因酗酒嗑药再次离开,取而代之的是Matthias Jabs。至此阵容稳定,下一张《Animal Magnetism》让Scorptions拿到了美国金专辑认证,正准备录制新专辑Meine的嗓子又出问题,不得不进行声带手术。恢复后录制的《Blackout》在美国销量破百万,而之后的《Love at First Sting》更是最终获得双白金认证。乐队随后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成功世界巡演,并以激情四射的现场表演征服了观众。
1990年的专辑《Crazy World》成为蝎子乐队迄今为止销量最高的专辑,其热门抒情曲”Wind of Change”成为冷战后时代的颂歌。不出意料,《Crazy World》也是蝎子乐队在美国市场的最后一张成功专辑。随着美国90年代初另类音乐的爆发,蝎子乐队的受欢迎程度在美国大打折扣。1999年夏天,他们发布走流行路线的专辑《Eye II Eye》。2000年,他们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发布了《Moment of Glory》,重新编曲并演绎了多首蝎子乐队的经典作品。进入21世纪后,乐队保持高产。最新的专辑是2022年的《Rock Believer》。
专辑: Lonesome Crow (1972) Fly to the Rainbow (1974) In Trance (1976) Virgin Killer (1976) Taken by Force (1978) Lovedrive (1979) Animal Magnetism (1980) Blackout (1982) Love at First Sting (1984) Savage Amusement (1988) Crazy World (1990) Face the Heat (1993) Pure Instinct (1996) Eye II Eye (1999) Moment of Glory (2000) Unbreakable (2004) Humanity - Hour I (2007) Sting in the Tail (2010) Comeblack (2011) Return to Forever (2015) Rock Believer (2022)
Budgie [1967-2010]
Budgie成立于1967年,成员为贝斯手兼主唱Burke Shelley、吉他手Tony Bourge和鼓手Ray Phillips。乐队最初以不同的名字演出,最终定名为”Budgie”。他们的首张专辑由Rodger Bain制作(他曾与Black Sabbath合作制作早期专辑)。乐队凭借《Squawk》在英国获得了金唱片认证,但在美国的宣传并不成功。专辑《Never Turn Your Back on a Friend》推出了代表性歌曲”Breadfan”,但由于唱片公司问题,这张专辑未能在美国发布。
1974年,Ray Phillips离队,Pete Boot接替鼓手一职,并为专辑《In for the Kill!》录音,其中收录了广受欢迎的”Crash Course in Brain Surgery”。Boot不久后也离开,由Steve Williams接替。接着,他们发布了《Bandolier》和《If I Were Brittania I’d Waive the Rules》。到1970年代末,乐队内部矛盾和成员更替,特别是吉他手Tony Bourge和Myfyr Isaac的先后离开,导致了不少困难。但他们仍继续发布专辑,如《Impeckable》和《Power Supply》。
Budgie对英国新一波重金属乐队的影响越来越大,Iron Maiden等乐队将他们视为灵感来源。尽管面临唱片公司问题和成员更替,乐队在80年代初与Ozzy Osbourne共同巡演,并在美国硬摇滚乐迷中保持了人气。1987年乐队解散,但在90年代重新聚首,发布了现场专辑和新专辑《You’re All Living in Cuckooland》。2010年,Burke Shelley在东欧巡演期间健康出现危机,并被诊断出患有斯蒂克勒综合征,身体状况持续恶化。2022年1月10日,Shelley去世,标志着Budgie的结束。
专辑: Budgie (1971) Squawk (1972) Never Turn Your Back on a Friend (1973) In for the Kill!(1974) Bandolier (1975) If I Were Brittania I'd Waive the Rules(1976) Impeckable (1978) Power Supply(1980) Nightflight(1981) Deliver Us From Evil(1982) You're All Living in Cuckooland(2006)
Led Zeppelin [1968-1980]
飞艇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68年,Jimmy Page是当时所在的Yardbirds仅存的最后一名成员。为了完成本来计划的演出,想组建一支名为The New Yarkbirds的乐队。于是从原来的乐队那儿找来了经纪人Peter Grant,在Reid的推荐下找来了主唱Robert Plant;从Tim Rose那里把鼓手John Bonham忽悠了过来;在60年代中期和Page一起录音过的John Paul Jones最后一个加入乐队,负责演奏贝斯和风琴。从1968年他们以Led Zeppelin为名活动,直到1980年乐队因鼓手John Bonham之死而解散,始终是这样经典四人阵容。在飞艇的大部分曲子上Robert Plant的嗓音总能无条件的征服乐迷。同样,充满激情和力量的吉他、变化多端的贝斯和以技巧和高难度著称的鼓,造就了这个与众不同的传奇。尽管JPJ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往往让他和其他三个人有不少矛盾,但他的作曲能力也不是盖的,不少飞艇现场的必演曲目都是他写的。他们掀起的热潮是现象级的:演唱会总是人满为患(他们是典型的现场表现更加出色的摇滚乐队),后继者数不胜数,而唱片销量也只能以恐怖形容。75年以前能像飞艇这样成功的硬摇乐队凤毛麟角。75年后,逐渐新兴的朋克扑面而来,渐渐压倒了飞艇本来的势头。
以Led Zeppelin为名推出的专辑共有9张。前六张都是公认的精品,后三张时有争论。
专辑: Led Zeppelin (1969) Led Zeppelin II (1969) Led Zeppelin III (1970) Untitled(常被称为Led Zeppelin IV) (1971) Houses of the Holy (1973) Physical Graffiti (1975) Presence (1976) In Through the Out Door (1979) Coda (1982)
Led Zeppelin早期风格更为粗犷,布鲁斯味道更浓。第四张未命名通常被指代为《Led Zeppelin IV》。其中的"Stairway to Heaven"是Led Zeppelin名片式的代表作。在《Houses of the Holy》的愉快风格后,《Physical Graffiti》和《Presence》显得更加黑暗。最后一张《Coda》发布已经是在1980年John Bonham因醉酒引起窒息而死亡后的事情,整理了乐队早些年的未发布过的素材拼凑成的专辑。
Deep Purple [1968-]
深紫是当之无愧的摇滚老炮,1968年成军的他们直到现在,2024年,还推出新专辑《=1》,虽然其间他们的人员变动无比复杂。有趣的是,固然Deep Purple常常拿来和Led Zeppelin及Black Sabbath一起说,可是到如今,在老家英国的知名度似乎已大打折扣,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都听说过的Led Zeppelin和Stone Roses的祖国,Deep Purple已快沦为了一问三不知的惨淡地位,实在可惜。人员变换固然复杂,但是这支乐队里的几个名字还是响当当的:主唱Ian Gillan,他的张力和嘶吼丝毫不逊于Robert Plant和Roger Daltrey,吉他手Richie Blackmore是出了名的大神,Jon Lord的键盘是深紫的标志性声音,Ian Paice同样是不输于Keith Moon和John Bonham的鼓王。他们的曲风始终能够感觉到与众不同的前卫色彩,大概是由于他们古典起家的缘故。但是Richie Blackmore和Ian Gillan、贝斯手Roger Glover等人始终有矛盾,因此乐队内部始终不稳定。直到2002年,他们的人员终于趋于稳定。
专辑: Shades of Deep Purple (1968) The Book of Taliesyn (1968) Deep Purple (1969) Deep Purple in Rock (1970) Fireball (1971) Machine Head (1972) Who Do We Think We Are (1973) Burn (1974) Stormbringer (1974) Come Taste the Band (1975) Perfect Strangers (1984) The House of Blue Light (1987) Slaves and Masters (1990) The Battle Rages On... (1993) Purpendicular (1996) Abandon (1998) Bananas (2003) Rapture of the Deep (2005) Now What?! (2013) Infinite (2017) Whoosh! (2020)
Deep Purple的前三张专辑是第一任主唱Rod Evans时期录制的。而真正的成功是从Ian Gillan加入后录制的《In Rock》开始的。此时乐队风格从出身于古典的前卫风格转向了硬摇风格,到1975年,Blackmore和乐队其他成员关系不和离开了乐队,在新人Tommy Bolin加入录制完《Come Taste the Band》之后乐队就解散了。《Perfect Strangers》是由乐队最经典的阵容(Mark II line-up):主唱 Ian Gillan、吉他手 Richie Blackmore、贝斯手 Roger Glover、键盘 Jon Lord 和鼓手 Ian Paice重组后录制的,他们曾经一起录制了Deep Purple最为经典的专辑《Machine Head》和《Deep Purple in Rock》。但好景不长,之后乐队一直处于人员变换中,直到2002年才稳定。从70年的《Deep Purple in Rock》开始,到74年的《Burn》,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乐队最具Deep Purple风格的辉煌时期,无论你是器乐技术、编排还是作词作曲都彰显这年轻气盛的激情活力,远超之前的风格探索期和之后的吃老本而显得不那么具有创新意识的时期。
Nazareth [1968-]
虽然一直以来Nazareth都被认为是二流硬摇乐队,但当你听到他们的音乐一定会被主唱Dan McCafferty惊艳到。确实硬摇主唱不乏大佬,但Dan McCafferty的沙哑的声音和丝毫不逊于Robert Plant甚至Rob Halford的控制力让他真的可以征服听众。无论是像"Changin' Time"这种力量型的还是"Love Hurts"这种抒情ballad他都毫无压力。组建于苏格兰,73年的专辑《Razamanaz》是他们对主流音乐的初次突破。一直以来他们在欧洲都用雄厚的乐迷基础,75年的《Hair of the Dog》是他们最出名销量也最高的专辑,让他们横扫了世界,单在美国就卖出了一百多万张。80年代后比较疲软,虽然偶尔在欧洲和澳洲有再度尝试comeback但成果不大。组建乐队的吉他手Manny Chalton和主唱Dan McCafferty都在2022年去世。
专辑: Nazareth (1971) Exercises (1972) Razamanaz (1973) Loud 'n' Proud (1973) Rampant (1974) Hair of the Dog (1975) Close Enough for Rock 'n' Roll (1976) Play 'n' the Game (1976) Expect No Mercy (1977) No Mean City (1979) Malice in Wonderland (1980) The Fool Circle (1981) 2XS (1982) Sound Elixir (1983) The Catch (1984) Cinema (1986) Snakes 'n' Ladders (1989) No Jive (1991) Move Me (1994) Boogaloo (1998) The Newz (2008) Big Dogz (2011) Rock 'n' Roll Telephone (2014) Tattooed on My Brain (2018) Surviving the Law (2022)
Thin Lizzy [1969-]
瘦里奇是一支1969年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组建的乐队。主唱兼贝斯Phil Lynott是一位真正的摇滚明星,他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位知名的主唱,无论是齐柏林的Plant、深紫的Gillan还是谁人的Daltrey。他有他自己的优雅、坚忍、敏感和倔强。有一个说法很妙,他可以对你冲过来就是一巴掌、突然去亲你的女朋友,然后下一秒像个没事人一样的走开。他带给摇滚的宝贵财富是,为Judas Priests和Scorpions一类乐队开启了一条乐队双吉他的道路,这也得益于乐队的得力吉他干将:Eric Bell、Gary Moore、Scott Gorham、Brian Robertson和John Sykes的先后助阵。
专辑: Thin Lizzy (1971) Shades of a Blue Orphanage (1972) Vagabonds of the Western World (1973) Nightlife (1974) Fighting (1975) Jailbreak (1976)| Johnny the Fox (1976) Bad Reputation (1977) Black Rose: A Rock Legend (1979) Chinatown (1980) Renegade (1981) Thunder and Lightning (1983)
早期的瘦里奇的两张专辑没产生什么影响,直到1972年靠了一首作为单曲的Whisky in the Jar发行后才出名的。Thin Lizzy的辉煌便是1976年的专辑Jailbreak,这张专辑销量至今至少有两百多万张,并且风格也是非常具有Thin Lizzy特色的。1980年Phil Lynott开始发布个人专辑,之后乐队的专辑在欧洲形势日渐趋下,Phil Lynott决定在1983年解散了乐队并尝试了组建新乐队,然而他发现唱片公司和乐迷都只喜欢Thin Lizzy,乐队其他成员也呼吁重组。Lynott下定决心重组,却不行再1986年死于心脏衰竭和肺炎,年仅35岁。
Uriah Heep [1969-]
尤赖亚·希普在70年代(71-75年全盛时期)的时候曾是英国和美国最受欢迎的硬摇乐队之一。他们的野心没有那么大,英美不行,就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国家,尤其是挪威和德国。他们在60年代末组建,刚一诞生便被Led Zeppelin、Deep Purple以及Black Sabbath一类乐队掩盖了光辉。Uriah Heep的名字来源于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里的一个人物。从他们很多的歌曲编排来看,他们是极具前卫色彩的硬摇。
专辑: ...Very 'Eavy ...Very 'Umble (1970) Salisbury (1971) Look at Yourself (1971) Demons and Wizards (1972) The Magician's Birthday (1972) Sweet Freedom (1973) Wonderworld (1974) Return to Fantasy (1975) High and Mighty (1976) Firefly (1977) Innocent Victim (1977) Fallen Angel (1978) Conquest (1980) Abominog (1982) Head First (1983) Equator (1985) Raging Silence (1989) Different World (1991) Sea of Light (1995) Sonic Origami (1998) Wake the Sleeper (2008) Into the Wild (2011) Outsider (2014) Living the Dream (2018)
Uriah Heep受到了很多丝毫不留情面的评论,滚石杂志的Melissa Mills曾说,如果这支乐队能出头我就去死。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去死。他们现在已经至少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三千万张唱片销量,在美国境内也已有四百万张的销量。他们在流失老歌迷的同时及时补充新歌迷,也是1987年第一支在苏联表演的西方国家。
Wishbone Ash [1969-]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被提起,但Wishbone Ash曾经靠风骚的吉他和激昂的旋律,在金属刚刚出现、前卫尚未普及、硬摇还没风靡的时候横扫了整个英国大陆,然后征服了世界的其他角落。这支69年在英国德文郡托基组建的乐队最初从布鲁斯摇滚转型而来,成功地融入了爵士、前卫和迷幻的元素,创造出了当时绝无仅有的声音。这样的势头在第三张专辑《Argus》上达到了顶点,其中融合了中世纪风味的旋律,几乎每一首都可以说是硬摇极品。可惜在这张专辑后声音转而变软,收到了粉丝的冷落。虽然第五张专辑《There's the Rub》有试图挽回的意味但最终再为创造出《Argus》的辉煌。他们有坚持出专辑,但在70年代后半段开始各种硬摇和金属的出现最终埋没了他们的存在。尽管如此,还是强烈推荐去感受他们刚开始的时候那股势不可挡的气势。
专辑: Wishbone Ash(1970) Pilgrimage(1971) Argus(1972) Wishbone Four(1974) There's the Rub(1974) Locked In(1976) New England(1976) Front Page News(1977) No Smoke Without Fire(1978) Just Testing(1980) Number the Brave(1981) Twin Barrels Burning(1982) Raw to the Bone(1985) Nouveau Calls(1987) Here to Hear(1989) Strange Affair(1991) Illuminations(1996) Trance Visionary(1998) Psychic Terrorism(1999) Bare Bones(1999) Bona Fide(2002) Clan Destiny(2006) The Power of Eternity(2007) Elegant Stealth(2011) Blue Horizon(2014) Coat of Arms(2020)
Aerosmith [1970-]
空中铁匠的硬摇里布鲁斯成分更多一些。自1970年到如今,他们已经成军50年整了。其间他们几经磨难,但是一点也不令人感到同情,因为全都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吸毒、酗酒和负债让他们经常日子不好过,不过好在他们也曾努力克服过,并且略有成效。乐队以主唱Steven Tyler一张标志性的大嘴著称,他们的现场同样也是非常精彩的。Steven Tyler的音域可以从D2到E6,一般人C2到C4...
专辑: Aerosmith (1973) Get Your Wings (1974) Toys in the Attic (1975) Rocks (1976) Draw the Line (1977) Night in the Ruts (1979) Rock in a Hard Place (1982) Done with Mirrors (1985) Permanent Vacation (1987) Pump (1989) Get a Grip (1993) Nine Lives (1997) Just Push Play (2001) Honkin' on Bobo (2004) Music from Another Dimension! (2012)
Aerosmith整体的风格就是偏欢快的,他们的Dream On是众所周知的高难度高音曲。从布鲁斯摇滚出来的铁匠,布鲁斯风格始终贯穿,前期和后期尤为明显。个人原因不怎么听Aerosmith,但是依然被他们Dream On的现场震撼过,真希望有机会可以在70年代有机会去看看他们的现场...
Blue Öyster Cult [1970-]
蓝牡蛎崇拜是一只1967年就成军的乐队。他们一开始开创的是偏重金属式的硬摇,以清晰流畅的歌词为特点。乐队起初被 Sandy Pearlman发掘推荐给了 Elektra 唱片公司,在加州闯荡了一阵子,69年键盘手Allen Lanier的加入让他们真正掀起了一阵狂热。BOC向来以现场出名,力量收放自如。他们的成功少不了Allen Lanier的女朋友,同时被人以朋克教母而熟悉的Patti Smith的贡献,她为乐队的不少曲子填过歌词,其中不乏走红单曲,有如Shooting Shark。他们的风格大部分情况下都有些重金属和硬摇的糅杂。
专辑: Blue Öyster Cult (1972) Tyranny and Mutation (1973) Secret Treaties (1974) Agents of Fortune (1976) Spectres (1977) Mirrors (1979) Cultösaurus Erectus (1980) Fire of Unknown Origin (1981) The Revölution by Night (1983) Club Ninja (1985) Imaginos (1988) Cult Classic (1994) Heaven Forbid (1998) Curse of the Hidden Mirror (2001)
乐队一开始的风格有点重金属意思,到1976年的Agents of Fortune是乐队录音室专辑商业上成绩最好的专辑,其中的(Don't Fear) The Reaper可以说是乐队名片式的单曲。79年的Mirrors风格略偏流行,大概为了迎合乐迷,但很快又转变回重金属硬摇风格。81年鼓手Albert Bouchard离开乐队后,乐队人员变动极其频繁,专辑质量也不如以前。1972-1981年时BOC专辑的质量保证期。
Queen [1970-]
Queen的曲风跨度非常广,他们可以是Progressive Rock,可以是Art Rock,可以是Hard Rock,可以是Glam Rock。他们的作品还可以称作Opera Rock。摇滚史上永远也不会被人遗忘的乐队之一。大部分时间乐队成员互相还是很和谐的,但是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人会知道,后来主唱Freddie Mercury在功名的迷惑下开始个人膨胀,导致成员之间矛盾激化。撇开这个不说,乐队的每个人乐器演奏技术都很顶尖,并且都是创作火药桶,时不时地炸出一些惊为天人的作品。这也是说明了为什么从一开始起,所有Queen的录音室专辑全部大卖毫无例外。并且,保证每一个乐器都能在音乐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效果。确实你或许知道"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甚至"Bohemian Rhapsody",但只有你去好好听他们的专辑,你才会发现是Queen的容量远非仅仅如此。
专辑: Queen(1973) Queen II(1974) Sheer Heart Attack(1974) A Night at the Opera(1975) A Day at the Races(1976) News of the World(1977) Jazz(1978) The Game(1980) Hot Space(1982) The Works(1984) A Kind of Magic(1986) The Miracle(1989) Innuendo(1991) Made in Heaven(1995)
AC/DC [1973-]
早在70年代就已经成为全球响当当的硬摇滚乐队,到现在已经多如雷贯耳相比无需多言了。这支乐队是开在澳大利亚的奇葩,他们成功将硬摇世界化,而不管怎么说很多以字母顺序编排的摇滚推广书里,第一个出现的很可能就是他们,再加上他们的音乐确实也很吸引人,成为几乎和硬要划等号的乐队当之无愧。早在第一任主唱Bon Scott时期他们就已经闻名世界,那还是70年代的事。
这支硬到骨子里的乐队是于1973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由在苏格兰出生的兄弟俩 Malcolm Young和 Angus Young 组建。事实上,乐队前前后后换过三任主唱。AC/DC主唱沙哑而音域宽广的嗓音比较容易让人误解从第一张专辑到最后一张专辑都是同一个主唱。而对于AC/DC来说,他们真正的突破是在1974年由Bon Scott接替 Dave Evans成为主唱开始。1975年乐队发布了他们惊为天人的出道专 《High Voltage》 以及第二张《T.N.T》。
1980年是乐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80年2月19日,Bon Scott在伦敦的一个酒吧酗酒一整晚后,被发现死在助理的车中,经鉴定为“急性酒精中毒”。失去了主唱,乐队面临解散的危急。情急之下,Angus想起曾经Scott 曾经提到过的一个此前获得过短暂成功的乐队Geordie主唱Brain Johnson。经过试音后不久,他们发布了一张全新的专辑,Back In Black。发布伊始,乐队已经做好了惨败的心里准备, 不料大获成功 ,正式将AC/DC转变为真正的国际巨星。 在Led Zeppelin之后,AC/DC就坐实了名利双收的宝座。
专辑: High Voltage (1975) (Australia only) T.N.T. (1975) High Voltage (1976) (international version) Dirty Deeds Done Dirt Cheap (1976) Let There Be Rock (1977) Powerage (1978) Highway to Hell (1979) Back in Black (1980) For Those About to Rock We Salute You (1981) Flick of the Switch (1983) Fly on the Wall (1985) Blow Up Your Video (1988) The Razors Edge (1990) Ballbreaker (1995) Stiff Upper Lip (2000) Black Ice (2008) Rock or Bust (2014)
AC/DC最大的成功莫过于1980年的《Back in Black》了。当时主唱Bon Scott去世,换了新的主唱 Brian Johnson,乐队还在担心乐迷能不能接受新主唱,而结果,Back in Black迄今至少在全球范围内销量超过3600万张,成为AC/DC最受欢迎的专辑。当然AC/DC的其他专辑也都很不错。在Back in Black后,AC/DC的其他专辑渐趋程式化,这或许是由于Back in Black过分优秀的结果。不过AC/DC这种贯穿始终的硬摇风格,依然是听硬摇绕不开的路。
Van Halen [1974-2020]
Van Halen以Eddie Van Halen开创性的吉他技巧为核心,重塑了硬摇滚的格局。在80年代初,他们凭借David Lee Roth极具表现力的舞台风格确立了流行金属的标杆,随后随着《1984》年热门专辑后Sammy Hagar的加入,逐步转向更主流、更易接受的风格。专辑如《5150》和《OU812》奠定了他们在排行榜上的主导地位。在经历多次阵容变动后,乐队先后与罗斯和哈加尔重聚,并于2012年发行了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A Different Kind of Truth》。
Eddie出生于荷兰,1962年随家人移居加利福尼亚。他和哥哥Alex从古典钢琴转向摇滚,1974年与Roth和贝斯手Michael Anthony共同组建了Van Halen。他们1978年的首张专辑迅速取得成功,收录了如”Runnin’ with the Devil”这样的经典曲目。1984年的专辑将他们推上了超级巨星的地位,其中”Jump”更是登上排行榜榜首。
尽管如此,团队内部分崩离析。Roth对Eddie在Michael Jackson 1983年大热单曲”Beat It”中的亮相感到不满,而Eddie也开始厌倦Roth的喜剧型表演。1985年,Roth发布了一张个人EP《Crazy from the Heat》,其中包括对”California Girls”和”Just a Gigolo/I Ain’t Got Nobody”的热门翻唱。当Roth推迟了Van Halen录制1984年专辑后续作品的计划时,他被乐队解雇了,而取而代之的Hagar时期则带来了持续的商业成功。但Eddie Van Halen和他矛盾逐渐激化,主要是因为Eddie开始接受了酗酒治疗,但Hagar则以纵情派对作风闻名,甚至在专辑《Balance》中致敬阿姆斯特丹的大麻吧。此外,乐队开始受到批评,认为他们的创作只是重复公式。尽管《Balance》取得了成功,登上排行榜首位并在发行后不久售出200万张,但销量很快停滞。乐队计划发行一张精选集,但Hagar对此表示反对,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1996年,为电影《龙卷风》(Twister)原声带录制歌曲时发生的一场冲突后,Eddie决定更换主唱。他在没有通知Hagar的情况下与Roth一起开始录制新曲目,Hagar得知乐队重聚后大发雷霆。总之结果上来说Hagar最终离开了Van Halen。
Roth继续为Van Halen的精选集《Best Of, Vol. 1》录制了两首新歌。当重聚的消息公开,摇滚媒体对这一消息反应积极,MTV在宣布后的几天内开始播放欢迎回归的广告。然而这次重聚并未长久。继MTV音乐奖上的亮相后,Eddie再次解雇了Roth,声称他只是来录制两首新歌的。而Roth则表示他被误导了,认为这次重聚是永久的。
前Extreme乐队主唱Gary Cherone被宣布为乐队的新主唱。尽管最终的《Best Of, Vol. 1》取得了成功,但一切结束后,Eddie也名声扫地。Cherone担任主唱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Van Halen III》于1998年3月发布。尽管专辑首周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但很快下滑,因为粉丝、评论家和电台的反响褒贬不一。《Van Halen III》证明是Van Halen长久辉煌职业生涯中销量最差的专辑(随之而来的全球巡演也表现不佳),Cherone在1999年被Van Halen解雇。
2007年,Van Halen入选摇滚名人堂,关于与Roth重聚巡演的传闻再次开始流传。这些传闻在8月17日得到证实,并由Eddie的儿子Wolfgang)取代Michael Anthony担任贝斯手。巡演于9月开始,最终收入超过9300万美元,成为乐队历史上最成功的巡演。2020年,Eddie最终因癌症去世,标志着乐队的终结。
专辑: Van Halen(1978) Van Halen II(1984)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1980) Fair Warning(1981) Diver Down(1982) 1984(1984) 5150(1986) OU812(1988) For Unlawful Carnal Knowledge(1991) Balance(1995) Van Halen(1998) A Different Kind of Truth(2012)
Rainbow [1975-]
Rainbow出现的直接原因来自Deep Purple。在74、75年左右,深紫开始改变音乐风格的时候,Richie Blackmore作为始终践行自己信念的人,感到很不满意。他当机立断地离开了那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找到了Ronnie James Dio作为主唱。Dio的声音很有力量和穿透力,非常适合做硬摇和金属主唱,事实上他还曾以Black Sabbath的主唱闻名。后来因为Dio得知Blackmore想要将乐队转向商业化时离开乐队,又有3位主唱先后来到彩虹。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Blackmore在1997年的时候突然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感兴趣,和老婆一起组了Blackmore's Night,不亦乐乎。Dio在2010年因胃癌去世,彩虹重组的希望灰飞烟灭。
专辑: Ritchie Blackmore's Rainbow (1975) Rising (1976) Long Live Rock 'n' Roll (1978) Down to Earth (1979) Difficult to Cure (1981) Straight Between the Eyes (1982) Bent Out of Shape (1983) Stranger in Us All (1995)
大概来说,在Down to Earth之后,Blackmore向Dio表明了决心,想要让乐队更加商业化。Dio当然也是纯粹的人,二话没说直接离开乐队,去了Black Sabbath。后来的三人继任主唱,Graham Bonnet、Joe Lynn Turner和Doogie White表现也都差强人意,Turner时期曾打败了Ian Gilan离开深紫后自己的乐队和其他成员加入的Whitesnake。而1979到1984年Deep Purple的前贝斯手Glover也曾加入彩虹助阵。不过论经典还是Dio在的时候最佳。
Boston [1975-]
波士顿的乐队配置很奇怪,乐队的创作核心 Tom Scholz 是一位来自MIT的机械工程学霸,家庭条件优越的他在21岁那年突然迷上摇滚,自己租了个地下室自己搭了个录音棚,并且在那个年代,1976年,用计算机写歌。他们是典型的一专成名的乐队,他们的同名出道专辑Boston至今销量至少超过2700万张,并且已经发布就横扫所有电台。他们直接以城市命名乐队,影响了后来很多乐队,因此出现了“American乐队”"Chicago乐队""Kansas乐队"甚至"Asia乐队",虽然反向并不好。
专辑: Boston (1976) Don't Look Back (1978) Third Stage (1986) Walk On (1994) Corporate America (2002) Life, Love & Hope (2013)
Scholz是个完美主义者,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乐队40多年才发布了6张专辑,当然这其中不乏由于法律纠纷而导致的专辑录制发布搁浅期。乐队的第一张专辑达到的成就太高,一直后来虽然几张专辑的销量都是百万级别,但再也没有当初已经面世,满大街都在放More Than a Feeling、Peace of Mind的局面了,Tom Scholz用他透亮的声线和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营造了富有层次的吉他走出的干净金属气质的乐声,这也对后来的金属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Whitesnake [1978-]
Whitesnake由前Deep Purple主唱David Coverdale于1970年代末创立,最初采用受Thin Lizzy和Led Zeppelin等乐队影响的蓝调摇滚风格。他们随后调整了风格,适应了80年代的发型金属和流行金属潮流,1984年的《Slide It In》取得了商业成功,1987年自名专辑更是让他们成为主流乐坛的超级明星,专辑包含了如”Is This Love”和”Here I Go Again”这样的热门歌曲。尽管他们在90年代初期经历了垃圾摇滚和另类摇滚的冲击,最终还是解散,但在2002年重组,并发布了包括2008年的《Good to Be Bad》和2011年的《Forevermore》在内的成功专辑。
Coverdale的音乐之旅始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他在约克郡担任当地某乐队主唱,之后于1973年加入Deep Purple,并录制了三张专辑,随后开启了个人生涯,发行了1977年的《White Snake》和1978年的《Northwinds》。他与White Snake Band合作,最终将其改名为Whitesnake,并在1978年的EP《Snakebite》中凭借”Ain’t No Love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获得了首个热门歌曲。此后,他们陆续发布了《Trouble》(1978)、《Lovehunter》(1979)和《Ready an’ Willing》(1980)等专辑,其中《Ready an’ Willing》在英国和美国都取得了突破。
Whitesnake的音乐风格在80年代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吉他手John Sykes加入后,1984年的《Slide It In》成为他们的重要专辑。1987年,他们发布的同名专辑《Whitesnake》成为了商业上的巅峰之作,在美国获得了八倍白金认证,并产生了”Here I Go Again”和”Still of the Night”等标志性歌曲。乐队经历了多次成员更替,最终于1989年发布了《Slip of the Tongue》,该专辑达到了白金销量,收录了”The Deeper the Love”和新版本的”Fool for Your Loving”。90年代乐队暂时休整,并于2003年为庆祝25周年重组并继续继续巡演并发布音乐。
专辑: Trouble (1978) Lovehunter (1979) Ready an' Willing (1980) Come an' Get It (1981) Saints & Sinners (1982) Slide It In (1984) Whitesnake (1987) Slip of the Tongue (1989) Restless Heart (1997) Good to Be Bad (2008) Forevermore (2011) The Purple Album (2015) Flesh & Blood (2019)
Guns N' Roses [1985-]
枪花是属于成军较晚,现在仍然会被喜欢硬摇的人津津乐道的乐队。他甚至被很多不听摇滚的人经常提起。在油管上单个MV播放量能用10亿来衡量的摇滚乐队毕竟是不多的。当一支乐队从只有少数人珍爱变为世界范围内众人皆知时,它未免会受到更多的评价和批评。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GNR正是这样一支乐队。不过他们从80年代传承过来的那股Glam风和明快爽朗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的音乐给他们的形象加了不少分。而吉他手Slash的炫酷打扮,主唱Axl Rose的独特嗓音,吉他贝斯鼓键盘和人声配合协调,让他们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他们的销量更是轻轻松松达到千万级别。
专辑: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1987) G N' R Lies (1988) Use Your Illusion I (1991) Use Your Illusion II (1991) "The Spaghetti Incident?" (1993) Chinese Dem1ocracy (2008)
乐队的出道砖一下子把他们推上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队”宝座,这一下子让他们有一点懵,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迷茫和心理问题,酗酒嗑药也不能解决。Use Your Illusion的两张时乐队同时推出的,大获成功,并让GNR成功扛过了来自91年来自垃圾摇浪潮的冲击。93年推出了垃圾专辑"The Spaghetti Incident?",很快乐队的核心成员全部走完,只剩下Rose一人。08年的Chinese Democracy也因为歌曲前后不一致性遭到冷落。总体来说,简单来说,GNR就听一听出道砖和Use Your Illusion I&II便足够。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行,毕竟这三张砖就够他们牛逼一辈子了,里面的歌也不乏精品。
三层阁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unedin Sound(但尼丁之声)- 一种真实诚恳的声音 (5人喜欢)
- Women in Rock 摇滚乐中的女性 (22人喜欢)
- 前卫摇滚的隐秘宝藏 - Gentle Giants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