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谈香港电影
消息来源: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fef/8cc1ca.html
嘉宾简介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香港著名导演,资深电影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陈嘉上拍摄了大量卖座的商业片,为当时最具票房价值的电影导演之一,主要作品有《逃学威龙》、《武状元苏乞儿》《中南海保镖》《霹雳火》《画皮》等。
香港电影发展的奇迹
香港电影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在香港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电影工业?这是有背景的,香港电影并不是代表强文化的产品,我觉得香港电影是延续解放前上海商业电影的血脉而已。上海一些电影制片厂的老板,在解放后来到香港想继续赚一些钱,然后就继续在香港生产电影,他们没有想文化,他们是想赚钱,他们想拍一些让观众愿意付钱买票去看的电影。当时港英政府不太管,因为他们认为,香港人拍电影不可能有多厉害,所以也没有多少人管。我翻看过1950年的一些报纸,发现其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全部不是谈香港电影,而是好莱坞电影,50年代香港一般人不看报纸的,因为很少人识字,看报的都是知识分子,所以这个现象说明了50年代的知识分子是不看港片的,知识分子看的是好莱坞的电影。香港电影在当时是什么局面呢?每部港片只能上映三天,上映三天就要下线。谁会去看电影呢?平民、大众、工人,他们看不懂文字,只懂得看戏的,他们下班后去戏院付很少的钱看一部戏,买一个梦。娱乐大众,这是港片的开始。
港片从来不是文化,从前有人跟我说,香港电影曾经非常强,后来走下坡路了,甚至说港片没落了。还有人说港片的投资不够,拍了很多烂片,在与好莱坞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可是我要说,港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超过好莱坞电影,因为无论是从制作条件还是其他方面,香港电影没办法胜过好莱坞,但为什么港片有一阵子强盛过,至少在本土这么强呢?这跟文化有一点关系。香港电影代表了平民文化,香港电影从来不高级,不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它在最强的时候,是知识分子在拍,可是它的受众是谁呢?是平民。港片从来就不是能够走向最高殿堂的艺术产品,在香港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在港片最强盛的时候,在整个亚洲被香港电影影响的时候,香港出品的电影全都不是所谓最强的文化产品,它只代表了平民文化。
为什么香港电影当时会有这样强势呢?港片最强盛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那时亚洲电影拍摄最成熟的并不是香港,亚洲电影工业最发达的是日本。但为什么港片很强大呢?因为在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侵略了韩国、菲律宾、印尼以及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七十年代禁止日本产品进入。日本片拍得很好,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看不到,韩国更甚之,似乎是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才让日本片登陆,台湾也是这样。
亚洲电影工业最强盛的国家日本,它的影片不能出口,只能去哪里呢?香港。香港什么影片都可以进来,香港的电影人在那个时候看了很多日本片。大家曾经认为香港功夫电影很厉害,其实香港功夫电影的祖宗是日本功夫电影。香港的电影人觉得日本的功夫片很好看,就开始向它学习,亚洲的其他地方没有机会看到日本电影,于是港片捷足先登去抄袭。请留意———是抄袭了。其实不单是日本电影,当时的香港电影还抄袭了好莱坞,很多港片的故事都来自好莱坞的电影,香港的平民百姓不懂英语,不会看字幕,那时也还没出现配音版的电影,老百姓只能看港片改编的好莱坞的故事,平民百姓看到了之后觉得确实好看。香港电影工业正是这样起飞的,它并没有考虑过去传承什么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本土的、香港人的、中国人的思考就融进了电影里。虽然港片当时是在抄袭日本的电影,但那是一种批判性的抄袭,因为香港电影人不可能说日本很强大,不可能称赞日本的故事好。相反,我们会拍抗日题材的电影,拍打日本的《精武门》等等。这是我们作为香港人、中国人的立场,虽然我们学了很多日本的东西,可是我们按照自己的立场来说话。
香港电影当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敢骂警察。香港电影里大部分警察都不是好人,香港警察的形象都是贪污的、很糟糕的,很多人对香港黑社会题材电影的强盛感到奇怪,那是因为当时香港警察的风气非常坏,在平民百姓看来,有些黑社会比警察还好。当时的港英政府的老外不看港片,所以不管电影人拍什么,警匪题材电影的出现反而让平民百姓觉得多了一个出气口。电影中小偷打警察,小偷变成了侠盗神偷,黑社会成了英雄。港片是这样出来的。你理解了当时港片的局面,就会理解为什么当时港片在亚洲这么强,就是因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把电影管得死死的,当时印尼、韩国、台湾都是军管,香港就利用了这段大家都不敢拍电影的时期拍电影,日本电影不能去的地方,香港电影进入。
香港电影文化与票房共存
当时华人在整个亚洲很强势,很多在海外的华侨都有消费能力,香港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成整个亚洲都需要的产品。当时亚洲各地的华人不是需要最优质的中华文化,他们只不过是需要老乡的文化而已,觉得这是自己人在说话,看自己人拍的电影,他们觉得很亲切。这说明了我们从来不是因为有优质的文化,所以能够输出,我们能够输出是因为我们照顾了观众,我们让观众娱乐,然后他们消费。通过消费,他们被我们影响了。同样的,我们今天都在说好莱坞多厉害,可是不等于说好莱坞的电影就是最优质的电影,我不能同意这个说法。
香港电影一度也曾经走下坡路,因为香港除了商业电影,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在拍艺术电影。但我一直认为,港片之所以撑到现在,就是因为还有王家卫,还有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香港如果真的没有我和王晶这些商业电影导演,香港电影也会走下坡路。电影工业是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工业,我们的影片要普及,要跟群众打交道,可是非得要有文化在前面带领,非得要有一个高度,让我们有方向,我们这些电影人要分工。香港电影有一部分文化含量,是因为杜琪峰、因为王家卫、因为许鞍华,而不是因为王晶、因为我。没有他们,王晶的电影不会改善,我的电影也不能进步。我是看着他们检讨自己,把他们走的方向平民化后带给观众,这个过程是一个电影文化、电影工业的生存之道,谁都缺不了谁。如果问,今天的华语电影文化能否跟好莱坞电影文化PK,我说我们有机会,因为我们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许鞍华,好莱坞有什么导演呢?我们是比它强的,我们的电影能够进戛纳、柏林电影节,在这些方面我是乐观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导演还在互骂,还在误认为电影市场就是你死我活的话,电影工业恐怕就真的危机重重了。
在我看来,香港的电影工业结构是很好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共存,这跟韩国不一样,韩国电影快速商业化,快速地超前香港,然后也快速地死亡。我常说韩国的电影工业就像是香港电影工业的快速缩影,因为它整个产业完全不理解文化,完全忽略了文化,只考虑了票房。之所以香港电影能够撑到现在,是因为我们很幸运,香港有一群电影人,在香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还在拍一些跟文化沾边的电影,他们就是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以及现在的彭浩翔。他们的大部分电影不能进入内地,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的电影在思考、捕捉香港的文化定位,如果没有他们,港片大概就没有生命力了。可是,事情的另一面是,如果没有合拍片,电影投资人不赚钱,投资人大概不会让许鞍华、王家卫去拍电影,这个就是香港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关系。如果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多部许鞍华的电影是王晶导演来做监制,大家觉得很奇怪,他不是商业电影的佼佼者么,他为什么要去监制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呢?这大概也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一大进步吧。我想,香港电影能够继续发展,正是因为这种进步,因为我们这种互相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争夺电影市场就是争夺话语权
现在,中国内地电影工业的改革刚刚启动,商业电影市场刚刚得到发展,不能忽略关于什么是市场的讨论。曾经有一阵子,“市场”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名词,拍商业电影对一个导演,意味着你是在走一条旁门左道。冯小刚电影曾经在国内备受批评,因为他是一个商业电影导演,当时我在香港非常挺他,我见到冯小刚就说:小刚你很棒,你不要怕,我们都支持你。确实,像冯小刚这样背着这么多年的骂名一直干下去的人,很了不起。
商业电影过去给别人的感觉是光懂得赚钱的电影,可是,商业电影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拍的。你要让大家爱看你的电影,但电影本身又不能太恶搞、太恶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过去香港一直将黑泽明奉为商业电影导演的优秀代表,因为他的戏叫好也叫座,这是所有导演追求的终极目标,可是这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作为一个导演,尤其是作为商业电影导演,他的生存决定于他的电影是否赔本,只有电影不赔本才能拍下一部电影,如果赔本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一群商业电影导演首先要争取的是观众,影评人的赞赏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电影节上拿奖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电影投资人不会再投资让你继续拍电影,除非这个老板目标不是钱而是奖,但这种老板很少,尤其是一些老板拿了几次奖之后,奖对于他就不稀罕了。为了拿奖而去拍戏对导演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除非国家支持能够将电影作为文化项目来进行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从来不反对国家支持艺术导演拍高质量的电影,这是对走艺术路线的电影人的最大支持。一部电影是否重要并不在于平民百姓能否看懂,因为很多的电影普通大众都看不懂,但对我们这些电影人来说却非常重要,例如侯孝贤、陈凯歌、贾樟柯、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很多人骂他们,说他们的戏都是为老外拍的,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是在国际上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奠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为有这样一批导演,中国在国际上是电影强国。好莱坞眼红得不得了,有哪一个好莱坞电影导演在戛纳电影节拿过奖呢?有时候我们误会了,将一些英国导演、欧洲导演误以为是好莱坞的导演,其实他们是欧洲导演,只是美国公司替他们发行而已。好莱坞电影导演的水平跟我和王晶差不多,我可以说,如果给王晶的投资更大一些,他一定拍得比斯皮尔伯格好,我从来不说斯皮尔伯格比王晶好,斯皮尔伯格拍戏、发行的方法跟王晶是完全一样的,我从来不小看王晶,当然我也不会小看斯皮尔伯格。
我们不要抬举好莱坞电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抢占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而且在文化上影响着我们下一代。好莱坞和麦当劳没有区别,麦当劳好吃吗?不好吃。可是它占领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肯德基更厉害了,懂得融合中国文化,这就是美国人的不二法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对美国来说是有钱赚,好莱坞在中东没有市场,所以中东在好莱坞电影中,总是演反派人物。好莱坞很多电影公司90%的股权都在犹太人的手里,所以好莱坞不会批评犹太人,这就是话语权。当中国在谈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竞争的时候,其实就是双方在争夺话语权,我们不是在比较文化高下,东方文化比美国文化优秀,我觉得是不容置疑的,可是东方文化不一定能打赢麦当劳,东方文化如何才能赢过麦当劳?就要懂得产品,要考虑照顾观众,要将优秀的东方文化平民化,要走通俗的路线。我一直认为,香港的文化属于庙街文化,庙街曾经是香港最底层的人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最便宜的商品,有人卖艺、卖唱、表演,港片就是深植于并反映这样的文化,但我并不因此而为香港电影感到惭愧,因为香港电影就来自并服务平民百姓,但是我同时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的是,香港电影中还可以出现许鞍华、王家卫这些让老外眼红的导演,他们拍出来的电影甚至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这就是我理解的香港代表的华语电影能够跟好莱坞文化PK的原因,所以我爱赵本山、郭德纲,我看小沈阳。
嘉宾简介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香港著名导演,资深电影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陈嘉上拍摄了大量卖座的商业片,为当时最具票房价值的电影导演之一,主要作品有《逃学威龙》、《武状元苏乞儿》《中南海保镖》《霹雳火》《画皮》等。
香港电影发展的奇迹
香港电影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在香港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电影工业?这是有背景的,香港电影并不是代表强文化的产品,我觉得香港电影是延续解放前上海商业电影的血脉而已。上海一些电影制片厂的老板,在解放后来到香港想继续赚一些钱,然后就继续在香港生产电影,他们没有想文化,他们是想赚钱,他们想拍一些让观众愿意付钱买票去看的电影。当时港英政府不太管,因为他们认为,香港人拍电影不可能有多厉害,所以也没有多少人管。我翻看过1950年的一些报纸,发现其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全部不是谈香港电影,而是好莱坞电影,50年代香港一般人不看报纸的,因为很少人识字,看报的都是知识分子,所以这个现象说明了50年代的知识分子是不看港片的,知识分子看的是好莱坞的电影。香港电影在当时是什么局面呢?每部港片只能上映三天,上映三天就要下线。谁会去看电影呢?平民、大众、工人,他们看不懂文字,只懂得看戏的,他们下班后去戏院付很少的钱看一部戏,买一个梦。娱乐大众,这是港片的开始。
港片从来不是文化,从前有人跟我说,香港电影曾经非常强,后来走下坡路了,甚至说港片没落了。还有人说港片的投资不够,拍了很多烂片,在与好莱坞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可是我要说,港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超过好莱坞电影,因为无论是从制作条件还是其他方面,香港电影没办法胜过好莱坞,但为什么港片有一阵子强盛过,至少在本土这么强呢?这跟文化有一点关系。香港电影代表了平民文化,香港电影从来不高级,不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它在最强的时候,是知识分子在拍,可是它的受众是谁呢?是平民。港片从来就不是能够走向最高殿堂的艺术产品,在香港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在港片最强盛的时候,在整个亚洲被香港电影影响的时候,香港出品的电影全都不是所谓最强的文化产品,它只代表了平民文化。
为什么香港电影当时会有这样强势呢?港片最强盛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那时亚洲电影拍摄最成熟的并不是香港,亚洲电影工业最发达的是日本。但为什么港片很强大呢?因为在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侵略了韩国、菲律宾、印尼以及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七十年代禁止日本产品进入。日本片拍得很好,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看不到,韩国更甚之,似乎是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才让日本片登陆,台湾也是这样。
亚洲电影工业最强盛的国家日本,它的影片不能出口,只能去哪里呢?香港。香港什么影片都可以进来,香港的电影人在那个时候看了很多日本片。大家曾经认为香港功夫电影很厉害,其实香港功夫电影的祖宗是日本功夫电影。香港的电影人觉得日本的功夫片很好看,就开始向它学习,亚洲的其他地方没有机会看到日本电影,于是港片捷足先登去抄袭。请留意———是抄袭了。其实不单是日本电影,当时的香港电影还抄袭了好莱坞,很多港片的故事都来自好莱坞的电影,香港的平民百姓不懂英语,不会看字幕,那时也还没出现配音版的电影,老百姓只能看港片改编的好莱坞的故事,平民百姓看到了之后觉得确实好看。香港电影工业正是这样起飞的,它并没有考虑过去传承什么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本土的、香港人的、中国人的思考就融进了电影里。虽然港片当时是在抄袭日本的电影,但那是一种批判性的抄袭,因为香港电影人不可能说日本很强大,不可能称赞日本的故事好。相反,我们会拍抗日题材的电影,拍打日本的《精武门》等等。这是我们作为香港人、中国人的立场,虽然我们学了很多日本的东西,可是我们按照自己的立场来说话。
香港电影当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敢骂警察。香港电影里大部分警察都不是好人,香港警察的形象都是贪污的、很糟糕的,很多人对香港黑社会题材电影的强盛感到奇怪,那是因为当时香港警察的风气非常坏,在平民百姓看来,有些黑社会比警察还好。当时的港英政府的老外不看港片,所以不管电影人拍什么,警匪题材电影的出现反而让平民百姓觉得多了一个出气口。电影中小偷打警察,小偷变成了侠盗神偷,黑社会成了英雄。港片是这样出来的。你理解了当时港片的局面,就会理解为什么当时港片在亚洲这么强,就是因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把电影管得死死的,当时印尼、韩国、台湾都是军管,香港就利用了这段大家都不敢拍电影的时期拍电影,日本电影不能去的地方,香港电影进入。
香港电影文化与票房共存
当时华人在整个亚洲很强势,很多在海外的华侨都有消费能力,香港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成整个亚洲都需要的产品。当时亚洲各地的华人不是需要最优质的中华文化,他们只不过是需要老乡的文化而已,觉得这是自己人在说话,看自己人拍的电影,他们觉得很亲切。这说明了我们从来不是因为有优质的文化,所以能够输出,我们能够输出是因为我们照顾了观众,我们让观众娱乐,然后他们消费。通过消费,他们被我们影响了。同样的,我们今天都在说好莱坞多厉害,可是不等于说好莱坞的电影就是最优质的电影,我不能同意这个说法。
香港电影一度也曾经走下坡路,因为香港除了商业电影,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在拍艺术电影。但我一直认为,港片之所以撑到现在,就是因为还有王家卫,还有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香港如果真的没有我和王晶这些商业电影导演,香港电影也会走下坡路。电影工业是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工业,我们的影片要普及,要跟群众打交道,可是非得要有文化在前面带领,非得要有一个高度,让我们有方向,我们这些电影人要分工。香港电影有一部分文化含量,是因为杜琪峰、因为王家卫、因为许鞍华,而不是因为王晶、因为我。没有他们,王晶的电影不会改善,我的电影也不能进步。我是看着他们检讨自己,把他们走的方向平民化后带给观众,这个过程是一个电影文化、电影工业的生存之道,谁都缺不了谁。如果问,今天的华语电影文化能否跟好莱坞电影文化PK,我说我们有机会,因为我们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许鞍华,好莱坞有什么导演呢?我们是比它强的,我们的电影能够进戛纳、柏林电影节,在这些方面我是乐观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导演还在互骂,还在误认为电影市场就是你死我活的话,电影工业恐怕就真的危机重重了。
在我看来,香港的电影工业结构是很好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共存,这跟韩国不一样,韩国电影快速商业化,快速地超前香港,然后也快速地死亡。我常说韩国的电影工业就像是香港电影工业的快速缩影,因为它整个产业完全不理解文化,完全忽略了文化,只考虑了票房。之所以香港电影能够撑到现在,是因为我们很幸运,香港有一群电影人,在香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还在拍一些跟文化沾边的电影,他们就是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以及现在的彭浩翔。他们的大部分电影不能进入内地,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的电影在思考、捕捉香港的文化定位,如果没有他们,港片大概就没有生命力了。可是,事情的另一面是,如果没有合拍片,电影投资人不赚钱,投资人大概不会让许鞍华、王家卫去拍电影,这个就是香港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关系。如果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多部许鞍华的电影是王晶导演来做监制,大家觉得很奇怪,他不是商业电影的佼佼者么,他为什么要去监制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呢?这大概也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一大进步吧。我想,香港电影能够继续发展,正是因为这种进步,因为我们这种互相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争夺电影市场就是争夺话语权
现在,中国内地电影工业的改革刚刚启动,商业电影市场刚刚得到发展,不能忽略关于什么是市场的讨论。曾经有一阵子,“市场”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名词,拍商业电影对一个导演,意味着你是在走一条旁门左道。冯小刚电影曾经在国内备受批评,因为他是一个商业电影导演,当时我在香港非常挺他,我见到冯小刚就说:小刚你很棒,你不要怕,我们都支持你。确实,像冯小刚这样背着这么多年的骂名一直干下去的人,很了不起。
商业电影过去给别人的感觉是光懂得赚钱的电影,可是,商业电影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拍的。你要让大家爱看你的电影,但电影本身又不能太恶搞、太恶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过去香港一直将黑泽明奉为商业电影导演的优秀代表,因为他的戏叫好也叫座,这是所有导演追求的终极目标,可是这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作为一个导演,尤其是作为商业电影导演,他的生存决定于他的电影是否赔本,只有电影不赔本才能拍下一部电影,如果赔本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一群商业电影导演首先要争取的是观众,影评人的赞赏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电影节上拿奖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电影投资人不会再投资让你继续拍电影,除非这个老板目标不是钱而是奖,但这种老板很少,尤其是一些老板拿了几次奖之后,奖对于他就不稀罕了。为了拿奖而去拍戏对导演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除非国家支持能够将电影作为文化项目来进行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从来不反对国家支持艺术导演拍高质量的电影,这是对走艺术路线的电影人的最大支持。一部电影是否重要并不在于平民百姓能否看懂,因为很多的电影普通大众都看不懂,但对我们这些电影人来说却非常重要,例如侯孝贤、陈凯歌、贾樟柯、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很多人骂他们,说他们的戏都是为老外拍的,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是在国际上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奠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为有这样一批导演,中国在国际上是电影强国。好莱坞眼红得不得了,有哪一个好莱坞电影导演在戛纳电影节拿过奖呢?有时候我们误会了,将一些英国导演、欧洲导演误以为是好莱坞的导演,其实他们是欧洲导演,只是美国公司替他们发行而已。好莱坞电影导演的水平跟我和王晶差不多,我可以说,如果给王晶的投资更大一些,他一定拍得比斯皮尔伯格好,我从来不说斯皮尔伯格比王晶好,斯皮尔伯格拍戏、发行的方法跟王晶是完全一样的,我从来不小看王晶,当然我也不会小看斯皮尔伯格。
我们不要抬举好莱坞电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抢占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而且在文化上影响着我们下一代。好莱坞和麦当劳没有区别,麦当劳好吃吗?不好吃。可是它占领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肯德基更厉害了,懂得融合中国文化,这就是美国人的不二法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对美国来说是有钱赚,好莱坞在中东没有市场,所以中东在好莱坞电影中,总是演反派人物。好莱坞很多电影公司90%的股权都在犹太人的手里,所以好莱坞不会批评犹太人,这就是话语权。当中国在谈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竞争的时候,其实就是双方在争夺话语权,我们不是在比较文化高下,东方文化比美国文化优秀,我觉得是不容置疑的,可是东方文化不一定能打赢麦当劳,东方文化如何才能赢过麦当劳?就要懂得产品,要考虑照顾观众,要将优秀的东方文化平民化,要走通俗的路线。我一直认为,香港的文化属于庙街文化,庙街曾经是香港最底层的人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最便宜的商品,有人卖艺、卖唱、表演,港片就是深植于并反映这样的文化,但我并不因此而为香港电影感到惭愧,因为香港电影就来自并服务平民百姓,但是我同时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的是,香港电影中还可以出现许鞍华、王家卫这些让老外眼红的导演,他们拍出来的电影甚至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这就是我理解的香港代表的华语电影能够跟好莱坞文化PK的原因,所以我爱赵本山、郭德纲,我看小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