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步(5)——八卦鲁迅与顾颉刚的纠葛想到的
看完顾颉刚的《古史辨自序》,很想了解顾颉刚其人,求索度娘,不曾想顾颉刚与鲁迅还有过复杂的过节。此二人谈起来大的矛盾大概有二事:鲁迅盐谷抄袭案与顾颉刚引荐门案。鲁迅临死前言:“一个都不饶恕”。是否包含了顾颉刚呢?
此二人皆为大家,世界史课上,我无心听讲,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八卦心态查阅了一整节课有关二人的矛盾冲突。对此,我想下个结论:顾有虚枉而缺常有的疑古考证之精神;周缺包容而过一般横眉冷对千夫之激烈。
在中国历史中,我较钦佩的人有两个:古代为海瑞,近代为鲁迅,有很大原因是我与他们相比有些类似性。腼腆毫不客气地讲,我是一个激进但从不缺包容的人,鲁迅是否能在一些问题上能做到呢?顾在厦大,周往中山大学。顾往中山大学,周甩头即走。尽管这事情其中原因很多,但二者矛盾无疑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
记得在大一时,我曾被抽到回答一位实习学生记者的提问,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我当时讲的是海瑞。而问及古代史丁柏锋老师时,他却讲并无特别喜欢的历史人物。他解释到:“因为是学习研究历史的,所以对一些历史人物本质能够看清了解,即使再完美的历史人物也有缺失,要不就是被严重美化。”,事实确如其是。
我们大多人基本都有自己崇拜或喜欢的人,可当我们对其有了更深或更真实的了解后,我们是否还会对偶像的崇拜那么自信与盲目?个人为例,鲁迅一直是我膜拜的人,似乎除了优点还是优点。但我如今却不再强烈,客观去了解看待,他也有不足之处。为何有如此转变?万历对张居正应该也有这层原因。我们开始是否把偶像的某一面优点渐渐延及到崇拜对象的其他方面呢?再举一例:谈情说爱……开始异性吸引是由于彼此的优点,相处长了,缺点暴露,开始厌烦。如何解决?彼此相爱前提是能够先包容彼此存在的不足。
由八卦顾颉刚与鲁迅矛盾想到对“崇拜”的理解,由对“崇拜”的理解我又联想到“信仰”这个问题。我想谈一谈“信仰”,唯物主义者常大谈马克思主义,而将唯心主义贬低不堪。价值层面讲或如唯物者所讲,但从人的情感角度讲,就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人生在世,大多人总需要一个能够支撑自己前行的信仰,对某一“偶像”的寄托。人无完人,孔子以前被人们坚定不移的奉为圣人,终也遭到“打倒孔家店”的后果,更何况现今时代人们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更有主见?由此我想,空套的理论而无一个长久的支撑,信神总归比信人好,神是人们唯心造的,但事实并不妨碍我们去信仰,根据时代去应变解释,且这也难击溃这个虚假的“偶像”,毕竟作为精神领袖的耶稣与释迦牟尼比空泛的理论而无统一“偶像”要好的多(即使是正确的),因为这更有凝聚力。从这个角度讲,唯心也不是那么不堪。
以上谈及“信仰”,并不代表我个人信神。一般对事物的判断我大多依据直觉,我的信仰即自信,但并不反对他者信神或其他。如唐德刚所说“我们可以确定百分之九十九信仰唯物主义,也要把百分之一的机会留给唯心主义者”。
201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