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性的伦理》
2020.5.27 大夏书院讲座
分辨自主与任性——泰勒《本真性的伦理》导读
《本真性的伦理》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刘擎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Narrative identity 认同、身份--最早的意思:同一性,保持连续的自我认同,不断地整合自己-put yourself together;需要讲故事,讲通自我的来龙去脉,建立关于自我的叙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意义的选择;但根本没有办法独立讲述,不能只依据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 唯我论的任性的个人主义:选择变得任意,感到迷茫,孤独无助,精神危机;爱情歌曲80%苦情歌,亲密关系的选择;唯我论的自己容易陷入困境,会发现我的意愿是不牢靠的、脆弱的;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人飘起来了,结果不堪承受。
- 逃避自由:责任重大;自由恋爱&包办婚姻;学校的自由教育;不读经典,相对主义,不分对错,心灵虚无主义,现代文化堕落,享乐主义,自由滥用;
- 民主是很难的,有条件的,要有好的公共领域进行对话;医疗、教育免费,减税和提高福利是矛盾的,考虑诉求是否有逻辑;
- 现代民主:每个人退回到自我狭隘的认同中,不顾公共生活,私人领地也是靠不住的。
- 保守派:文化悲观主义,世风日下,今不如昔,限制自由,文化精英政治领袖引领;两次大战后,对权威天生抱有戒心
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
- 社群:自我是在社群构成的;社群是构造内部的元素之一:促进相互合作,建立情感;根本上定义了你,身份认同,归属感,理想;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纽带;
泰勒《本真性的伦理》authenticity
- 不能放弃个人主义;也不能放任自由主义:Self indulgence
- 本真性:表里如一,忠实于自己内心;注重内心感受: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主观化的意愿使我们陷入孤独:本真性理想的变态,低级版本:任性、扭曲;责任感,生活的多样性、创造性;拯救:认知盲区,只有自己能最清醒的认识自己?并不总是如此;存在某种评价,比你对自己的评价还要重要,“独白式的幻觉”;我们的道德标准:来自对话;由于存在共同背景,这样的独特性才有价值,背景在广泛意义上构成了什么是有价值的,塑造了我们对意义的直觉,是给定的,无法选择,it's given,深度依赖;忠于自己:暗示独特性只能从自我内部产生,是我赋予了它的价值,没有单独的自我,是在关系中形成的,故事一定是与他人有关的;autonomy自治自主,享有共同意义;人性的自我主义会使人越来越狭隘: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格局越来越小,陷入事与愿违的生活;低级版本并不是我们放弃他的理由;积极介入公共生活,把我们和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自己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 《自我的根源》
- 伪善:很累;不做伪君子,要做真小人;最好真君子。
information
会导致well informed,会使我们更明白吗?未必;一、四面八方的信息,不知道是真是假,后真相时代,fake news,信噪比: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中占据的比例;二、慢慢失去了理解,快短浅的阅读,被驱动着-底层逻辑依然是启蒙时代的,如果要长慢有深度long slow deep的阅读,要从经典读物中获得;变成文化的被动的消费者,不是明白的存在;阅读广度和深度构成了精神品质的要素:you are what you read;智识上的精英,生活上的平民。
佛系
高度竞争的生活,追求功名利禄,保持疏离;现在,带有丧,感到疲惫,理想受挫;阶层流动性;自己的迷茫困境;所谓的佛系青年其实跟佛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冠以佛系之名只是来源于对于佛学的刻板印象:不追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