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管其他人怎么想”,真的吗?
《谁是被害者》最后一个观点,我理解为:那些特立独行、强调个性和自我、无法适配大多数人建立的社会规则的人,其实并不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我发现,有一些无法放下的执念,看似在说“我就是我,我不管其他人怎么想”,但其实是说:“这才是我,你不要认为我跟其他人一样。”后者其实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表现。
杰克逊·波洛克说:“绘画即探索自我。每个优秀的艺术家都会画出他自己。”
——《天才与算法》
艺术家看似很自我为中心,但他们其实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至少会对某一些评价很敏感。比如,如果有人评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垃圾,这个艺术家或许真的不会在意。但如果你说,你这作品跟那谁谁的差不多啊,ta估计就怒了。
“祝您的作品成为畅销书”,说这种话要慎重,对有些作者来说,呵呵,畅销书?你骂谁呢?月薪1000块的6亿人也配看我写的书?
我自己身上的例子是,有一天说起共享单车的月卡,刚好赶上我滴滴的月卡到期,我换成了美团。于是我说:为了便宜几块钱,我抛弃滴滴叛逃到美团了,就是这么没有品牌忠诚度,几块钱就能收买我。
相比于告诉别人我是哪个产品的用户,我表达的重点其实是:我跟你们不一样,我可不会蠢到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忠诚度。我对钱才有忠诚度。
这其实是在意别人看法的表现。如果不在意,平静地表达出自己在用美团月卡就够了。
回想这些年自己对待一些状况的反应的改变,从愤怒变成平静甚至自如接受,其实是从“你不要认为我跟其他人一样”变成了“我不管其他人怎么想”。我是真的不在乎了。我觉得这样很好,这样能让我更快乐,但我需要做的是,让这种事全方位地发生,而不是发生在某几个特定的问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愤怒对于感知的影响是对源自不确定性的恐惧的治疗。愤怒往往使我们感到我们所感知到的事实完全是合理的,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确定性感知幻觉。
——《错觉心理学》
当时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特别在意,其实这段话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理解。如果把“自我”和“别人的看法”跟这段话联系在一起,我的想法是,当别人的看法跟我所期待的别人的看法不一样时,“你怎么能这样认为”会制造一种不确定性,然后引发愤怒。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没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都是没有意义的,也就不会愤怒。
© 本文版权归 27608899664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