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s Must Be Miraculous 绘画当为奇迹
《绘画当为奇迹》是一本书,一本小册子,收录了女作家李树波的八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八位著名的画家。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普及书,不仅仅是鉴赏一幅幅画,更是窥探一位位艺术家。同时参考了读库对李树波的采访。

前阵子和多年失联的好朋友重新取得了联系(毕业之后一直异地),谈心、回忆、分享、吃饭、探店、看展、拍照、手工;一起睡觉、一起上班、一起哭、一起笑,周末一起开车回老家,美好如初。这本书就是我们一起去探店,在一家超级超级美好的书店看的书。

它真的是一本很小很薄的小册子,但我还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发现了它,现在觉得:我好幸运!虽然很小很薄,但是字字珠玑,值得细细品读,我一边读一边在网上查阅资料,所以读它并不轻松,需要思考,需要理解,深入推敲,我前后去了几次书店都只是读这一本书。
不管我们是鉴赏一篇文章、一本著作还是一幅艺术作品,都需要先清楚作者创作当下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灵感,就如同李树波在这本书的探讨的一样,我也了解了一下李树波本人。她是一位女作家,难怪文字细腻,她自由写作之前是一位记者,读的时候总觉得他的文字很包容(当时读的时候还不知道作者是女作家),看了一些访谈,她本人非常优雅、知性。我还关注了她的个人公众号,产量很高,而且跨度非常大,有的贴近实时,有的谈历史,她自己也说,她是个话痨。
我并没有系统学过美术,更不用说学艺术史了,仅限于听讲座看视频,无法对文章进行专业的探讨,对于我来说,学到一点算一点,知识储备够了才有资格批判。看了李树波的推荐书单,接下来打算读一读《加德纳艺术通史》和纪录片三色艺术史 A History of Art in Three Colours。

艺术和艺术史绝不是隔绝在殿堂里的阳春白雪,而是从社会中产生,又归于社会的一种媒介形态和大众传播叙事。
这本书是八篇李树波曾经发表在《读库》的文章,一篇一位画家,八位画家分别是:弗朗切斯卡、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蒙克、科柯施卡、罗斯科与奇塔伊。专业生对这些人名并不陌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惊喜的是,我读着读着,发现我竟然曾经下载保存过某些画家的画,原来这张画是他画的!
人们很容易被八卦或者传奇故事吸引,李树波在书里也写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将创作者背后的故事和作品本身一起描述,其实能更好的体现作品的意义。故事让作品重新活起来。同时观赏作品的人,可能也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在画展一边看着画一边泪流满面,它和读一本书的同样的道理。
李树波说, 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学符号,和其他符号相比最大的不同,乃是其多义性和可解读性。然而为什么现在它变得阳春白雪,让人或望而却步,或盲目追捧呢? 我也有这样的疑惑。在找到答案之前,先了解艺术。

李树波:“在勃鲁盖尔的画中,没有神迹,没有彼岸,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
如果没有经历过双抢农忙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是我的童年噩梦。父辈在烈日当头做苦力流着汗笑,我辈在空调格子间比脑力笑着抑郁。
看到画,第一眼觉得好丑啊,第二眼这个手臂的姿势怎么这么奇怪,多看几眼,我就被画吸引了,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高高的谷堆,炙热的空气,说变就变的天气,吸血的水蛭,冰凉的井水,扬尘的风车,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幸福却越来越薄。

勃鲁盖尔被称为农名的画家,他画了很多农村的故事。有一张图你不可能没看过。经常被拿来做表情包的。他的每张画都超级丰富,细节控,此处需要放大镜。这张就是我曾经保存在相册里的图,没有记住它的作者哈哈。

李树波:“卡拉瓦乔最懂得肉体可能有的享受,暴怒以及毁灭的冲动。”
可巧了,当时我正在看讲David vs Goliath(大卫和歌利亚)的文章,然后同时还在看以色列和犹太人的纪录片,原来这个牧羊人就是著名的大卫王,再看到这张画,很熟悉的感觉。
来,小板凳坐好,开始讲故事了。 大卫和歌利亚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歌利亚是腓力士将军,是一个巨人,拥有无穷的力量。 大卫是以色列(扫罗为王)的一个牧羊人,擅长弹弓。两方对战,腓力士提出一对一battle,对方歌利亚一出,以色列军队胆战心惊,无人敢应战。最后大卫用弹弓远远的射中歌利亚的额头,歌利亚倒地身亡,大卫跑过去拔出歌利亚的刀,砍下了歌利亚的头颅。后常用David vs Goliath形容以弱胜强。这个故事里的大卫后来统一了以色列,成为著名的大卫王。这里的扫罗王和大卫王都是有功有过的人,王非圣贤。扫罗王后来因为嫉妒大卫的呼声多次想杀害曾经救过他性命的大卫,大卫则因为色欲熏心,杀人夺妻,自导自演了一部剧。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讲完了吗?并没有!现代有学者又研究了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发现这并不是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歌利亚是一个巨人没错,但他有巨人症,眼盲看不清(圣经里记录是有专门的人带领他到战场的),又穿了重盔甲行动特别缓慢,所以他的英勇只是在近身搏斗战场里。另外一方面,牧羊人大卫从小就使用弹弓保护他的羊群免受野兽的攻击,技巧非常娴熟,而且射击准确,学者们研究了这种弹弓,它的速度可以与子弹媲美,而且,当时战场所在地的石头也不同于一般的石头,攻击性很强,这简直就是“又快有准又狠”的代名词了,所以大卫怎么可能不赢。(写完发现这个故事和画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都会有新的解读。)
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是,画里的歌利亚是作者本人卡拉瓦乔的自画像。 他是一个性格暴躁、有暴力倾向的人,非常难以相处,经常因斗殴受到法庭审判,参与多起谋杀案,他的一生就是:打架坐牢,逃跑流浪,社会底层穷画家。绘画技巧上,功力非常扎实,擅长于运用灯光和表现光影,作品都富有戏剧性,专注于描绘宗教人物。他的画作里大多以年轻男性为主,他本人也终身未娶,所以也有传言。在这创作幅画之前,他曾被暴击过,也被判处过死刑。有人解读说这是卡拉瓦乔去世前的自画像。你又从这幅画中读到了什么? 对困难、对痛苦和对胜利。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在家里,一边陪家人,一边听了一些讲座,具体内容已经全忘记了,根本没有认真仔细听,只记得这幅画,特别应景,很有意思。你细品。


以马忤斯的晚餐这个名字的名画特别多,都是取材于基督故事,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后不久又复活,傍晚时分,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叫以马忤斯的小村庄的一个小餐馆里发生的故事。卡拉瓦乔前后创作了两幅,两幅画都非常的写实,好像一个戏剧作品中的一帧, 不管是从表现手法还是寓意都很前沿,耶稣不再是一个衣衫华丽的端庄形象,而是与普通市井百姓无异。与作者当时的生活也非常贴近,第二幅画是逃亡过程中创作的,明显多了很多无力感,人物憔悴,画风萧条,色彩压抑。

李树波:“委拉斯开兹的画布是那个时代里一块平等的空间。”
画面左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把自己画进画里,是不是很有趣?委拉斯开兹是一位宫廷画师,被称为 “肖像画之王” 。据说 他为教皇英诺森十世画了一幅肖像,一位主教从悬挂这幅画的门旁走过,回头小声对同伴说:“讲话声音小点,教皇在这儿了。”其逼真程度受到普遍赞扬。

你可以不知道蒙克,但你一定看过这幅画。他的画基本都是这个风格,比较阴暗、扭曲,初看有点怪异和惊悚,看完他的话会不自主的感受到悲伤和压抑。 他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他所表达的只是有关他自己的忧郁和不安。他表达死亡、疾病、负面情绪,都只是他情绪的发泄口。这些都是源于他的悲惨童年和家庭悲剧:5 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14 岁时,亲爱的姐姐以同样的病因离世;26 岁时,精神有问题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妹妹抑郁终生…… 当时看这幅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画的背后竟是这样一个可怜人,现代人常常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抱头喊痛,真正苦难的人反而是安静寡言的。

《生命之舞》这幅油画以舞蹈的瞬息来比喻女性生命中的三个阶段。左侧穿白裙的是一位处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和她面前那枝盛开着的花儿,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其呈现对比的是右侧的中年妇女,她双手交叠,面露忧郁神色,陷入忧伤和失落。这两个女性形象,一白一黑,一明一暗形成强烈反差。画面中央的那对沉醉在舞乐中的男女,旁若无人地扭动着身体、迈着舞步,女子红色的衣裙在衬托下显得更加夺目,妖娆且充满诱惑,象征着燃烧的爱情。背景中,还有不同的舞者都被欲望所驱使,陷入疯狂和激动。 预示着从少女的懵懂憧憬,到成熟期的热烈奔放,再到青春逝去后理想破灭的人生路。这该死的爱情啊!


又是一个细节控。 杨·凡·艾克被称为 “油画之父” ,因为他创新了颜料的调和剂。颜料对画家来说太重要了。油画它妙就妙在可以无限的重复叠加涂,甚至可以完全重新画一幅新的。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据说是当时的结婚证,镜子上方有画家的签名(见证?),镜子里的细节着实让人赞叹,不管是未婚先孕的禁忌还是忠贞不渝的宣誓,这家人都是真的富有。
摘取《读库》的访谈 https://mp.weixin.qq.com/s/9f9d8AjYQx3LHFtsd2kD8Q
我们欣赏艺术,不仅仅是凝视一幅画、贴近一位艺术家、获得一次审美体验,更是揭开一段历史、分享一种情。怀、剖析一个时代。艺术避免不了被观看、阐释、转译和符号化,但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够于片刻的驻足里,与奇迹相逢。
艺术生产终结于艺术家停笔的那一刻,还是艺术家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艺术生产是一种情绪的生产吗?我们在若干年后面对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体验,算不算是“艺术生产”的一部分?
艺术生产终结于哪里?这是一个绝妙的问题。我们固然可以把艺术生产分解成对“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的建构,但是Art 一词能通指所有艺术门类。人类在长期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集体无意识地创造出了一个新范畴,指的就是这种能够被循环生产,无限消费的媒介。举个例子,《蒙娜丽萨》可以被达芬奇画完抹掉再画,可以画好几个版本,回头再被复制,被杜尚加胡子写猥亵标题,被波特罗吹气……这些基于某一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现象又被解读,启发后来人的灵感,这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
艺术生产是一种情绪的生产吗?可以用“感受”换掉“情绪”。但是感受绝对不是凭空产生。康德认为人不是白板。某些先验的范畴划好了道,这是感受产生的先决条件,也是我们会在很多艺术品面前,和时隔千百年、地跨万里外的人类产生某些共鸣的基础。当然,共鸣只是感受里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感受都会以“审美体验”的形式出现。比如看某人的画,我们的反应可能首先是功利的(“哇,值三千万美金!”),认知的(努力找表现主义和自动书写痕迹),娱乐的(“他二婚娶了电影明星啊?”),这些都是意识不可避免的阶段。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围绕“艺术”产生出的海量数据碎片,当然也是“艺术生产”里的一部分。
前阵子看了一个画本,漫画卢浮宫,特别风趣。里面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不止一幅蒙娜丽莎,画了很多个角度,每次展出的都是不同的,所以让观看者觉得很微妙,直到相机发明了,就只能展出一幅蒙娜丽莎了。

艺术品、艺术史和社会史之间,是一个巨大的阐释学循环。艺术史在这一连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艺术史做的就是整理碎片的工作,一方面告诉同代人过去艺术的意义,另一方面把当代社会对过去艺术的立场写进历史。
人类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把握有没有理性基础,还是单纯凭靠感性的经验?阅读艺术史方面的文章、书籍会对此有所帮助吗?
两者都有,问题是“五五开”还是“三七开”或“二八开”? ——也就是孰多孰少。我觉得对所谓“理性基础”的了解越多,越倾向于人是机器。如果了解一些视觉心理学和心理学,就能知道很多感性的反应是身心同构被激发出来的;而了解一些人类学和社会学,就知道人是文化的动物,在不同文化里嵌套着不同人群作出某些感性反应的程序。艺术着落在观看,延伸到感官,作用在大脑。这个过程有一定的内在机制,但是科学(艺术史作为一种系统的认知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破译出这个机制后、我们对这个机制产生觉知后,这个机制对感官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像还在蒙昧时那样强烈了。这是知识的力量,也是成熟的乏味。
比如说以前艺术家喜欢搞错觉游戏,但是透视法被创造出来,这个把戏便不值钱了;雕塑家曾经致力于把大理石雕刻出丝绒和薄纱的质感,但如果你通过艺术史了解到这个手法,那么当看到类似雕像时你就会一目了然,你会惊叹技艺的高超,但不会像没有知识储备的观众那样被迷得神魂颠倒。艺术史也会帮助许多艺术家观照过去、寻找灵感的来源。很多艺术家的优秀就在于他们改写观看方式的强悍能力。所以知识储备越多,眼界就越高,这个是肯定的。
但是艺术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肯定有无法描述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永远在和人类的理性分析能力捉迷藏的。比如说将事物一分为二,可能就会有一部分是不属于这一半,也不属于那一半的,那就是只能用感性和悟性去捕捉的那一小块。
说到最后,都归结为喜欢和不喜欢。这很重要,但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看弗朗西斯·培根的画,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喜欢。很多人感受到邪恶,但是它有种原始的张力,让人又厌恶又想多看一眼。等你看出那种孤绝里的运动感,看出真实,看出单纯,就会喜欢。而有些容易入眼欣赏的东西,看多了也就腻味了。
艺术总是勾画出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轮廓。如何看待艺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艺术能否承担起文化建构的功能?
社会对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短期的,而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长期的。艺术是不好被委任以什么使命的。人有七窍,艺术就是社会的七窍。这是庄子的想法。用现在的话语来说,艺术也是公共空间的一种。这应该是一个门槛最低、控制最少的空间。现当代艺术折腾一百多年,也就是挣出了这个地盘。指望艺术去建构就不必了,能留下这些进出气的口,让一切建构、解构、错构、虚构能安全发生就是文明的进步。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近年来在形式、材料和手段上的突破?有种说法是我们很难去看懂一幅画,更难去看懂一件装置、看懂一个概念。
近年来突破很多,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某一件作品也可以是真突破和假突破的共存体。具体还是要多看,多看了才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针对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没有一件作品是不能解读的”。艺术品以物质为依托,就算是小野洋子让人剪衣服,也需要场地、她本人的艺术家身份、她的身体、衣服、剪刀和路人。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是一个文本,都提供了一个进入理解的途径。
另一方面,艺术本来就是玩弄感官的学问,趣味越高的艺术品越是排斥直白的解读。它会设置障碍,会打哑谜,会颠覆游戏规则。这就类似“最低消费”的门槛,但它背后肯定有一个清晰的意图,有一个完整的构成逻辑,否则作品是无法成立的。至于能不能被观众抓到,要看我们的本事。“秒懂” 既是可能的,也或许是观者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过,艺术家也未必能完全说清楚一件作品,对于观众兼评论员的我们,不断深入的认知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谈论艺术就必须谈论艺术家。贡布里希说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是什么成就了艺术家?您如何看待艺术家的“技艺”?他们是寄身俗世的审视者,还是脱于庸常的梦想家?
和其它行业一样,艺术家一词的内涵外延也经历了长期变迁。艺术作为“东西”不存在,但是艺术这个范畴还是存在的,而艺术家就是让这个范畴得以延续下去的主体。如果艺术家这个职业消亡,艺术也就失去了前进和开疆辟土的能力,可以被归到文博和装饰设计领域里去了。
艺术家之所以创作艺术,首先必须有通过作品与外界沟通的欲望,而成就艺术家的即是他们在表达上的创造力和突破边界的能力。思辨能力、技艺、机缘都是为这个结果服务的。与其分辨他们是审视者还是梦想家,不如说合格的艺术家都是探险家,不但需要超越功利目的的梦想,更需要调动后勤保障的操作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执行力,以及最重要的,面对大众的表达能力。
这篇访谈真的值得反复阅读并背诵全文。
是知识的力量,也是成熟的乏味。 很多艺术家的优秀就在于他们改写观看方式的强悍能力。 人有七窍,艺术就是社会的七窍。 多看了才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艺术本来就是玩弄感官的学问,趣味越高的艺术品越是排斥直白的解读。 成就艺术家的即是他们在表达上的创造力和突破边界的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