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蕉 与 他的俳句集《奥之细道》 之一》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6、16
俳句、短歌,就是日本的诗、词,是日本文学的奇葩,也是日本民族″真、善、美″的最高表现。如果说,杜甫是″诗圣″,那么,松尾芭蕉就是″俳圣″。他所写的俳句,名闻千古,常为现代日本人所传颂,虽然这些″名俳″都是写在十七世纪。
俳句是什么?是日本独特的诗体。就像中国的″五言体诗″或″七言体诗″一样,俳句是″五、七、五言诗体″,也就是一共17字的短句。但没有诗题或词牌,而且也不讲究平平仄仄的押韵。重在意在言外、情在言中(或景在言中),是意味深长、含意蕴藉的诗体。我觉得俳句,最能代表日本人的国民性,表达的意思婉转,绝不唐突直言。日本国内做俳句的习尚很风行,动不动就说:″我们来句俳句吧!″,大家都会脫口而出″五、七、五″字作底的俳句来。好像我国国内最近也在流行俳句,首倡其风者,温家宝前总理是也。
芭蕉,姓松尾(1644一1694),德川时代,江户(今东京)的俳人。生在伊贺国的上野地方。原名宗房,叫松尾宗房,字芭蕉,号行脚庵主。提倡″流行不易″学说,确立″蕉风俳谐″理论。是公认的″日本俳圣″。主要著作,除这本俳句集《奥之细路》之外,尚有《野晒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及《幻住庵记》等俳句集。
《奥之细道》,是一本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俳句古典。书中所咏之句,并非坐而闲吟的游兴之作,而是行而苦吟的修行结晶;亦非俳谐的旅行曰记,却是″俳圣″芭蕉俳魂的轨迹。他的俳句,富有地方风土的特色,是一种艺术的、凝缩的文字表现。由于芭蕉的俳句,他能驱使高度的表现技法,是现代俳人很难达到的俳句意境。
第一篇 人生之旅
芭蕉″俳句之旅″的开章明义,是这样说的:″时间是永远的旅客,日复一日不停地旅行。人生之旅,便是时间刻在步伐上的旅行,终其一生亦即时间之旅。″这样的说法,大有″诗仙″李白,″夫天地乃万物之旅,光阴乃百代之过客″的″浮生若梦″的说法。
元祿二年(1689)三月二十七日,芭蕉出发到奥羽(东北地方),作了一次远行旅游。过年之前,先把草房修楫一番。因此,赋出的第一首俳句:
″茅草盖吾庵 草房修楫变新貌 旧符换新桃″
第二篇 草加之宿
农历三月二十七日(阳历五月十六日)动身。出门时,江户(东京)的樱花盛开。西望遥远的富士山,山顶还是白雪皑皑。迳往千住船埠码头上船,开始这次老迈的旅行。赋出的第二首俳句:
″惜春欲将逝 鸟啼鱼哭来相送 我将动身去″
第三篇 日光之宿
第一站,在草加宿一晚。翌日,到抵栃木县栃木市,参拜了宝之八岛神社。据同行的小使曾良说,神社祭祀的是木之花咲耶姬神。二十九日,到抵日光,夜宿佛五左卫门旅馆。四月一日参拜日光山。赋得一首俳句云:
″尊严兮神山 山上青叶相辉映 日光真灿烂″
第四篇 黑发山
残雪犹存的黑发山(今日光男体山),小使曾良曾作俳句云:″黑发已剃光 到抵黑发山之前 已把寒衣换″。曾良,原名河合惣五郎,住在芭蕉庵,替芭蕉打柴作饭。听芭蕉说要作长期旅游,就把头发全部剃光,化装小僧模样,随芭蕉同行。晚宿华严瀑布附近的旅舍,赋得一首俳句云:
″暂栖华严笼 清洌瀑布眼前落 初夏脚步近″
第五篇 那须野
栃木县那须黑羽,住有熟人,往访。从日光到那须野,途中遇一牧童,寻其熟人住处。牧童以马相借,带我到熟人家,見其村中人情之厚。黑羽乃″源平会战″古战场,有八幡宫供人参拜。附近有光明寺,乃佛教修道场。遂登黑羽山,赋得一俳句云:
″初夏登夏山 高脚木屐逞健脚 踏破金峰山″
第六篇 云岩寺
栃木县下野云岩寺,乃佛教临济宗禅师佛顶和尚之庵迹。寺内庭院松杉茂繁,绿草菌菌。初夏,长空下云岩寺山门口,山气袭人,沁人心肺。看有一只啄木鸟在啄树,赋得一俳句云:
″啄木啄树木 啄不破佛顶僧庵 金顶巍然立″
第七篇 那须温泉
那须湯本温泉,泉水从杀生石周边泳出,喷出毒气,于今不减。蜂、蝶多被毒气熏死,朱砂色的尸体,堆集如山。听着杜鹃声,策马前行,有感而赋得一俳句云:
″野道路边横 马首引向背石走 杜鹃啼不住″
第八篇 芦野之柳
那须郡芦野之杨柳,负有盛名。因有西行和尚″杨柳树下清水流″俳句而著名,故称此柳为″西行柳″。赋得一俳句云:
″田畔植杨柳 植完杨柳要离去 此柳名西行″
第九篇 须贺川
越过古歌的景点白河关,来到阿武隈川。左望会津盘梯山独立,右看岩城、相马、三春三山相连。已过茨城县常陆和栃木县下野,到达须贺川川干,夜宿于此。赋得一俳句云:
″初闻风流歌 奥羽地方风情多 齐唱植田歌″
笫十篇 栗之花
驿站附近,有一所用栗木构建的″栗庵″,住人乃著名俳人栗斋,遁居于此。見此庵赋得一俳句云:
″世人观栗庵 庵内不見栗花开 庵柱皆栗木″
第十一篇 浅香山
《万叶集》里,有一首古歌,咏浅香山的一句云:″浅香山影映清水″。浅香山一名安积山,位于桧皮地方(今福岛县郡山市安积町)。白天看插秧,夜宿于信夫之里小客栈。因赋出一俳句云:
″插秧女插秧 一巴一巴把苗插 有如擢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