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西方哲学简史》作者:伯兰特.罗素
>> 俄耳甫斯的崇拜者相信轮回,认为人的灵魂会因在世的表现受到祝福或者遭受痛苦,人应该依靠自己和宗教礼仪净化自己,人归天地共有。最虔诚的教徒除了圣餐之外不吃肉。
>> 数学代表永恒,代表严谨,这是我们追求的信仰和真理的特点。数学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理论上的圆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存在的,无论你的圆规多么标准。我们在数学中谈论的圆,都是理论上的圆。数学中的理论高于现实造成了人们对理论的崇拜,理论上有但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被归于上帝所造。这样,无论是宗教性偏浓,还是科学性偏浓的宗教都深受数学影响。
>> 还有物理方面,人们发现了原子是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后来又发现它们并不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因为电子与质子遇合爆炸后能产生一种能,但是这种能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物,打比方它就是燃烧的过程,而不是燃烧的东西。
>> “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这篇对话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他提到一个理想国,这也是最早的乌托邦。第二部分是讨论哲学家的定义,因为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第三部分中主要讨论各种体制的利弊。
>> 柏拉图说过,撒谎是政府的特权
>> 首先,什么是哲学家?哲学家是喜欢智慧,但不同于仅仅是有好奇心的那种人。也就是说,哲学家是喜欢探究真理的人。如何探究呢?他们并不是沉浸在新事物中的那种人,而是清醒地去认识新事物背后的道理。沉浸在其中的人的认识只是一些看法、意见,而后者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 能产生理智的事物都是永恒的,能产生意见的事物都是可变的。世界是可以被肉体感觉到的,从中得到的是意见,因此世界不是永恒的,而是为神所造的。神是善的,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创造世界,使得世界充满善和秩序。神将理智寄托于灵魂,将灵魂寄托于肉体,造出了人。世界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世界是一个旋转的球,因为圆形是最美好的形状。
>> 拥有善最多的人,就是价值最高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中非常少见。之所以少见并不是拥有德行太困难,而是拥有德行靠的是权势和特殊身份。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伦理学从来都是和政治学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其次是贵族制。他认为君主和贵族是价值最高的,拥有德行最多的,但这也是普通老百姓学不来的。
>> 正文之前亚里士多德说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最佳的受孕时间应该是冬天刮北风的时候;下流的话会引导人做下流的事情,因此不能说下流的话;太早结婚的话,容易生下体弱多病的女儿,妻子变得淫荡,自己停止发育;最佳结婚年龄应该是女子十八岁,男子三十七岁。
>>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很糟糕。他反对柏拉图将家庭取消,大家一起过集体主义生活。柏拉图觉得让孩子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便会像对待父母般对待任何人。反之父母也一样。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共同的爱便是共同的忽视,对每一个人都好,其实便是对每一个人都不好。他还反对集体主义,我也赞成这一点,我在一篇文章中就指出,消除家庭,过集体主义生活使得整个国家看上去更像是僧院,只不过不用单身。
>> 富人间的差距。德勒斯曾经说:“富人施之于我,我取之于富人,天经地义,我不会卑躬屈膝,也不会感激。”犬儒学派并不禁欲,只是让人们不要去在意那些有诱惑力的东西。
>> 快乐被快乐主义者分为两类,即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快乐是解除痛苦的过程,静态快乐则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平衡状态。例如,很饿的时候吃东西的过程便是动态快乐,吃饱了之后的状态便是静态快乐。静态快乐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因此伊壁鸠鲁选择这种快乐作为追求。这也是为什么他只选择面包和水作为食物的原因。
>> 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了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尽管如此,人们也很难描述出这些学者们对教会的态度,一些公开的“自由思想家”在感到死亡将近时便与教会和解,一些深知教皇的罪恶的学者依然乐于被教皇任用。在正统信仰和自由思想之间,他们找不到中间道路,因此也就没有像马丁·路德那样的立场。综合来说,这一时期的异端只是精神层面的,教会没有因此分裂,也没有发起任何脱离教会的民众运动。教会的腐败有目共睹,但人们却毫无办法。
>> 马基雅维利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大多数的文明人是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他说,如果有人打算建立一个共和国,那么,他会发现,把共和国建立在农民中间,要比建立在城市容易得多,因为城市可能已经变质了。即使是利己主义者,他的最明智的方针也要随他统治的民众来决定。因此,相比于依靠没有道德观念的民众,政治家在依靠有道德的民众时,行为要好得多。尽管伪善之心总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适当的制度可以缩小这种成功的程度。
>> 与大多数专政拥护者不同的是,霍布斯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在没有诞生任何政治制度之时,人们都希望自身自由,同时又希望能控制他人。这两种期望都源自保持自身自由的冲动,一切人类之间的战争也都是因此而发生的。
>> 霍布斯也说,人类约束自己,是为了在因希望自身自由和控制别人而引起的战争中保护自己。
>> 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在多大程度上,我们遇到的事由外因决定,相应地,我们受到的奴役就有多大。而我们的自由取决于我们有多少自决权。
>> 1742年,他公开宣称说他在1730年住的房子因为某主教的祈祷而躲过了一场火灾。因为这件事,他被赶出了公教要理受讲所,当时的他只有20法郎的财产。后来,卢梭做了德·韦塞利夫人的男仆,三个月后,德·韦塞利夫人逝世了。之后,她的家人发现卢梭有一个原本是夫人的饰扣。那是他偷来的,但他拒不承认,只是说是某个他喜欢的女仆送给他的。大家听信他的话,处罚了他所说的那个女仆。
>> 卢梭不反对自然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智力等方面的不平等。他反对的是传统的、人为的特权造成的不平等。私有制中能找到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后来,卢梭与伏尔泰终于闹翻了,这并不出人意料,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怎么拖到今天才闹翻。
>> 在英国生活的最初阶段,卢梭非常得志,甚至还得到了乔治三世赐予的年金。当时他整日与柏克见面,还有休谟,他是对卢梭保持忠诚最长时间的人。但是卢梭最终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他把休谟当成了要害他的人,这种精神病最终将他逼疯。他的晚年是在巴黎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度过的,有人认为他是死于自杀。
>> 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理论的第二个部分。达尔文认为,如果动植物都以很快的速度繁殖,那么自然界最后就可能无力供养它们了。因此,不论是什么动植物,在理论上,在达到生殖年龄之前都有可能死去。那么,该由谁来决定谁死去呢?除了几分运气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适者生存,能适应这种环境的动物就能生存下来,适应不了的只能死去,给其他动物腾出生存空间。
>> 。这个所谓的第三个派别的哲学继承自卢梭、费希特和尼采,特点是反理性和反科学。他们特别强调权力意识,认为权力意识主要集中在某些民族和个人身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认为,这些集中了权利意识的民族和个人就应该统治其他民族和个人。在卢梭时代之前,哲学界有一种统一。卢梭之后的一段时间,这种统一又消失了,但这种消失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要恢复这种统一,只有从理性层面重新战胜人心,除此之外的其他方法都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幻想通过对支配权的要求恢复这种统一,那只会带来战争。
>> 善良的行为是最重要的。
>> 凡存在这种习惯的领域,狂热就会少一点,而相应的同情和相互理解就会多一点。哲学在放弃了武断和浮躁之后,继续坚持启发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