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孤独猎手和共同体
5月底6月初为学年论文收尾急得焦头烂额,摸鱼的时候看了《悲伤逆流成河》、《心是孤独的猎手》、《想象的共同体》还有一部剧《三人沉浮》。读时有些模糊零碎的思考,觉得这3本书和现在铺天盖地的种族和歧视问题都多少有些关系,记录如下。
1 建议18岁以下不允许读郭敬明:关于刻板印象 第一次读《悲逆》在初中,大概也是我读的第一本郭敬明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现在读来也很有意思,但故事越推进越觉得毛骨悚然。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将人物塑造成一种精细的非黑即白的形象——不是简单的正义/邪恶二分,而是把某一群体身上的典型的好或不好夸张化——让人觉得好像是那么一回事。是父母辈和小孩、欺负人的女生和被欺负的女生、女生和男生之间的冲突、仇恨和暧昧不清,而不是发生在具体人物身上的事。作者在塑造刻板印象而不是人物。
一旦接受了刻板印象即对某一群体先入为主的看法,生活中不带预设地去与来自这一群体的个体交往将变得困难。中年妇女是市井可鄙的、家长是假惺惺的、漂亮女同学是邪恶的,我认为故事整体还是挺动人的,使读者更易接受作者创造的虚假形象。于是重读之后我建议心智还没有太成熟的读者不要读郭敬明。初中的我暴戾、偏激,也许很大程度上和我很用心地读了这些小说(并且有些当真)有关。哎呀。
2 全世界被压迫者联合起来 《心是孤独的猎手》12年就标注了,看豆瓣的简介以为是一个男男忧伤恋爱故事,读完之后真想质问写简介的人怎么搞的、哪里读到恋爱了??当然也可能是我没发现。
结尾处白人醉鬼和黑人医生在病床前辩论,一个要解放工人,一个要解放黑人。两人用同一套理论(马克思)讨论同一个议题但在实现方式上意见不合。真的可以废除种族而只以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进行区分吗?写到这里我也有些疑惑。
3 indigenous, inlander, native 早上看了一个义愤填膺的游行中的演讲: 'We learnt your French, we learnt your Spanish, we learnt your English, but you learnt us nothing and call us stupid.' 然而“原住民族”是在French, Spanish和English等殖民语言和本地语言的融合中诞生的社会情感和连带。当然没有为殖民辩解的意思,但站在今人的角度批评这样的历史事件在我看来仅是情绪发泄。具体讨论请看《想象的共同体》(无数老师推荐了无数遍,真的不错)。
经济学原理课上讲到市场在某些领域多少能够消除歧视:要么引进黑人球员,要么狂输。歧视是有成本的,但多少人能够意识到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如果更多人意识到刻板印象的本质这个世界会不会稍微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