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社区·审美——乡村简史写作营讨论笔记
和佳沛作为古伦村部楼改造建筑师受邀为乡村简史写作营做了小的直播分享,从建筑师的角度聊了聊关于乡村和乡村建设的一些看法,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的项目。参与者皆为建筑行业外对乡村感兴趣的朋友,结束后的讨论环节就着几个问题做了思考,在此记录一下。
【问题1】如果不是在当地文化里浸染出来的建筑师,特别是当建筑师成长的文化环境和项目所在环境差异特别大时,一般要怎么去克服一些文化符号、意象上理解的障碍?在设计和修复过程里会去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科的解读和介入吗?
业千:
(1)对于文化的话题我是很谨慎的,尽量避免对文化的误读,因此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会更关注人的行为、视线,当地的气候、风光等,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这些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去获得的信息,比如在设计时我们会观察村民日常生活的状态,村中民居相对其他地域民居的特点……这些也是建筑最基本的问题。建筑文化也属于文化吧,符号的文化是下一级的事情,更依托于使用者去赋予。
(2)建筑学是一个复合性的学科,不同设计师有自己设计方式的思考,我个人的话比较认可法国年鉴派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时段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发展是有着结构性的作用。反应这个在房屋建造上也是一样,首先要处理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功能上为可能发生的事情留有更多可能性。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介入比较少,大多基于对差异的观察和对共性的理解。
佳沛:
第一个问题上我基本认同千千的观点,对于在一个与我自己成长的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乡村环境里做实践,对这里自然地理和气候的关注是最直接和首要的,这些在帮助我们理解当地建筑的建造逻辑,以及在长久营造历程里形成的他们回应自然的建筑哲学。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们对乡土环境、人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共性的关注。对于人文层面的东西,我们在这次实践当中虽然没有去过多参考相关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内容,但是跟当地村民有很多直接的接触和交流,以及房子的建造过程中和他们的协作,我觉得这可能是更直接和生动的社会学介入吧
【问题2】目前很多古村镇已经面临着原来产业的凋敝、年轻人的外流,势必走向以旅游业作为新的产业支柱,也必然面临着商业化和被商业化改造生活方式的居民。这种情况怎么去做乡建的可持续性设计?如何介入?对于那些已经走向完全的商业化回不了头的古村镇,除了记录一些逝去的内容,写作是否会很难延伸出更多力量?
业千:
(1+2)商业化永远是少数的,中国乡村那么多被商业开发的只是九牛一毛,我们看到的都是经过一定商业开发的。但是乡村建设不是仅仅服从于商业逻辑,更要关注所有居民的生活环境,具体采用什么方式不是建筑师说的算的,建筑师也是服务于政策、商人、用户。只能说在满足出资人的需求同时愿意更多地关注使用者,建筑可持续就是村民生活的可持续吧。
(3)商业化的古村是个挺现实的问题,挺遗憾的我走了半个中国的村子没有发现几个商业冲击下还能保持好原有生活状态的,开发的越严重村子风貌的破坏越严重,去年去了绍兴发现推倒重建仿古的很多。写作的话建议除了乡愁的怀念也可以关注一下变化下发生的事情,至于变化是好是坏可能记录者也很难评判。(昨天直播结束我们也反思说的太多可能大家不在乎的事情,反而和写作相关比较少。可能很多朋友不是很了解乡村,我们也是想通过建筑跟大家聊聊我们对乡村的理解,提供一个物质层面的视点。愿意交流这个话题的话可以再多讨论。)
【问题3】最近连读了三本日本社区营造师山崎亮的书,两位建筑师直播里阐述的旧村部楼改造理念和社区营造概念很多一致的地方,把建筑当成增强人与人的关系、创造人沟通交际机会、留白社交潜能的载体,甚至乡村要振兴,必要同步考虑社区复苏,增强软性建设,激发居民自己去保留、开发他们从传统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社交活动。
像古伦村这样考虑到“社区营造”的项目在国内乡建中仍是实验性的吗?
如果所在的古村镇想做这样的尝试,应该建议他们寻求什么样的资源和帮助?感觉这样的村镇发展记录下来会很有意义
梓琳:
社区营造的概念不新了,当然在国内也不是很久哈哈。我理解,所谓社区营造,即是挖掘、凝聚社区内部的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建设的维度是多样的:生态、经济、治理,等等。
有一些机构在做这样的尝试。比如说中国乡建院,通过内置金融去搭建社区的自组织;云山保护、美境自然等一些自然保护机构在做和社区相关的项目时也带有这样的视角,尝试让村民由环境的“破坏者”,转为环境的“保护者”(当然用的词可能不是社区营造,而是社区教育之类的);教育在我看来也是社区营造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引导孩子认识和亲近自己的家乡和土地的教育,为村庄培养内生的建设者,我觉得榕树根就是一个例子~
而因为社区营造是细水长流式的,很多项目都还在探索中,所以说是“实验性的”也没有错~(古伦村的项目刚刚起步,还不敢说进入“社区营造”的阶段了,不过很快也会启动!
古村镇想做这样的尝试,我觉得首先得评估这里的基础条件是否还凝聚得起来,其次就是找到一件能让社区参与的事情,以及能够动员社区的关键力量(有可能是行政力量,也有可能是其他)。不过现在也有一些村庄在提“新村民”的模式,比如杭州青山村,引入新的人,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李艺泓:
很好的分析和思考总结,社区营造,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找到核心启动点(文化历史、生态、产业等等),核心中的核心又是如何找到对的人(干部、村民、社工、学者、艺术家、企业家)推动对的事(研学、艺术共建、民宿、农产品、内置金融、慈善事业),组织、动员、参与、协作,处理好权责利益,形成持续地建设之力。
【问题4】审美缺失。浙江农村很普遍,广东也是,广东农村的建材大量使用不锈钢、磁砖、大理石。新建的房屋大多很丑。这个不是村庄商业化,而是整个中国,农耕文明正向工商文明迈进。
业千:
我是认可用新材料盖房子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说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做法就是好的。问题是很多新材料的应用不讲究,从外部看和村子风貌不协调,从内部看又没有特别契合原有的生活习惯。采用新材料做的好的还是有的。
举个例子,窗户最早是用草席,后来是用油纸,玻璃的普及是很晚的。因为有了玻璃房屋的窗户有可能开的更大让更多光线进来,又能保证保温和通风。房屋一直都在变化的。
刚才说审美我刚想到一点,建筑是空间的不是视觉的,跟人的各个感官都有关系。媒体传播方式限制了绑架了乡村美丑的评判方式。只在乎人视觉美丑的房子一定是不美的。推荐一本小书叫《肌肤之目》,触觉、声音、气味、阴影都是重要的。这些应该能解答关于建筑审美这个问题。




-
S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1 04:52:08
-
雁南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2 09:13:46
-
豆友1881907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6 19:31:36
-
长望笛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8 13:09:18
-
凸凸凸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4 23:32:09
-
哭泣的骆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4 23:19:57
-
UUU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30 12:53:00
-
想好再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9 17:34:11
-
Mephist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23:52:12
-
奉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5 20:51:05
-
四三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5 11:12:55
-
抽象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2 10:47:47
-
JANe_Le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1 18: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