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事件引发的睡前聊天
今天孩子美术课闹了些不愉快。晚上小朋友在床上翻来覆去,我过去问他想不想聊一聊美术课的事,他很开心,让我躺下。两人聊了不少,更觉得做父母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太大,想做个好父母太难了。记录下吧。
1、委屈和预期
小朋友说上课时很委屈,现在好很多了,还纠正了我“英国老师从来不严格”的说法。为什么学校老师严格,自己还不适应严格的美术老师呢?孩子说因为之前三个美术老师都不严格,他以为这个也一样,实际情况和想象太不同了,觉得很委屈。
我问他:“如果你预期老师严格0分,实际30分,会不会委屈。”他说会。再问:“如果预期老师严格100分,实际80分呢。”他说不会。说到这,孩子自己就明白了。进一步反过来说,老师不了解达达,同样预期不合理。以为达达画画能力80分,实际只有70分,导致老师上课时也更着急。所以,下节课双方试试都改变预期,看看会怎么样吧。
2、严格,努力和普通人
小孩说出“不想被严格对待,想做普通人”,我和家属觉得挺神奇。因为平时教孩子我们除了“善良友爱”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很少涉及“要不要成功”。他是怎么想的呢?
孩子说了两个原因,第一,最近看乔丹纪录片,看到一个“不普通”人需要极大天赋和巨大代价,他不觉得自己有天赋,也不想牺牲太多。第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爸爸轻轻松松,妈妈赚钱只比爸爸多一点点,孩子眼里,爸爸是幸福的普通人,妈妈是辛苦的“普通人多一点点”。觉得努力没有意义。
这些想法完全出乎意料。我们聊到,世俗意义确实对于“不普通”有些共性定义,比如:有名有钱有天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做普通人没什么不好。同时每个人也可以自己定义“不普通”,在妈妈看来,爸爸和其他爸爸选择不同,开心在家照顾达达做家务,就是一种不普通。另外,小朋友对于爸妈收入的误解太大。努力有时没有回报,但妈妈努力工作是得到了回报的。
说到这,我也反思,工作中的坏情绪跟家属吐槽太多,没想到对孩子造成这种影响。
3、“轻轻松松做个普通人”是特权。
孩子觉得爸爸不用努力工作,轻松就能做个开心的普通人,很羡慕。首先爸爸并不轻松,只是内心强大,很多压力没表现出来。其次,就算爸爸是轻松的,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轻松做普通人。比如很多外公一样的人,出生在很穷的农村,如果不努力,可能饭都吃不饱。爸妈现在努力,也是希望给达达一个可以“轻松做普通人”的选项,但达达长大后怎么选,是自己的事。同时要明白,世界上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特权,要试着去理解不同人的选择。
4、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爸妈对孩子的期待,社会对每个人的期待,是跟那个人能力相关。达达从小比同龄人成熟,所以爸妈期待也会更高。达达长大后,如果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更大。当然这些期望是外人给的,最终选择还是在自己。另外人的想法是会随着环境和境遇变化的,达达不用太着急定义自己,慢慢发掘兴趣,长大后尽量做自己喜欢又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5、爸妈也会犯错
爸妈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事情也没想明白,很多话不一定全对。达达慢慢长大自己判断吧。
6、goodnight ,I l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