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被驯化
我曾经一直是很乖很懂事的那种小孩,没什么脾气,也没有过什么过分的要求。比起小时候带着一帮同龄小孩一起玩的那些有点野的孩子王,我一直是默默跟随的那种小跟班,甚至有时会有些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被找麻烦,或者只是一时兴起要故意搞些事情让我难堪。所以可以说我天性就是那种规规矩矩,个性比较弱的小孩,甚至在“遇上事儿”的情况下会十分软弱,不敢承担责任。
这样的性格,再加上初中时被鄙薄被排挤的不愉快经历,导致我之后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非常想要证明自己。而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过往的经历所教给我的,是丛林法则——你必须十分强大,别人才有可能尊重你,你也才有可能赢。
所以当我意识到好好读书有可能会为我赢得好的未来时,我选择埋头苦读,心无旁骛;当我意识到只有简历过硬我才有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时,我选择疯狂地参加比赛、社团、找实习,拼命提升自己简历的含金量;当我意识到出国读书刷一个更好的学历我才有更大的选择权时,我选择日以继夜地备考出国考试,不惜把自己的身体累坏。
我好像总是很想赢,不惜一条道走到黑也要闯出一片天。我好像总是把世俗的认可、外界的肯定当做是自己做选择的标准,却从来没有质疑过其中的合理性,只知道一个猛子扎进去,其他的事情仿佛都不重要。
可是,当我拿到录取offer,真正要开始留学生活时,我才渐渐发现,世界仿佛并不是以我想象的方式在运转。
临行前,我在上海约了一位我崇拜了整个大学时光的学长聊聊天。我听他分享自己的生活,说自己每天就是疯狂地工作,剩余的时间也在考虑怎么提升自己,严格地执行着健身和读书的计划,甚至觉得女朋友每天聊天的诉求都占用了自己的太多时间。我在那一刹那突然觉得乏味:呵,原来这就是按照计划我即将通往的生活,每日无比正确地做着每一件正确的事。
我开始疑惑:这样“正确”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就要这样度过一生吗?
我带着这样的困惑踏上了留学之路,一边忙于学业,一边也开始探索自己真正享受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开始在傍晚去酒吧喝喝小酒;我开始追星,经常熬夜在B站刷杨超越的视频(注:过度吸花有害健康!);我开始拿起手机随手去拍我喜欢的街景并细细修图,只想调出自己想要的感觉,以产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我甚至开始使用dating app,去认识去接触我觉得不错的小哥哥。
我开始渐渐理解了很久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回答,一个在法国留过学的男生描述自己的留学生活,几乎就是对着房间落地窗外美丽的风景,给自己煮一大锅能吃很久很久的咖喱,然后开心地打游戏,让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知道自己或许应该去做更“对”的事情,可是他更对这份自由和惬意甘之如饴——生活或许并不是一定要努力奋斗才有意义。
最近我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意是为什么东亚社会下人们都如此努力工作,而西方人却那么懒散自由。里面有一个回答我觉得很在理:东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系统,就像蜜蜂社会那样,蜂后、雄蜂、工蜂都各司其职,日复一日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仿佛只是一个个没有思想的工具,所有行为只为了整个蜜蜂群体的有序运转。这样的社会系统无疑是更高效的,但同时也是压抑人的天性的。我们被驯化成了一个个社会动物,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家庭,总是永远在做牺牲,永远可以为了更高的利益去妥协内心的好恶。
到这里,我才有些明白了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也开始理解了我不愿离开美国的原因。我不愿被驯化,变成一个社会角色,一个社会符号。我只想做我自己,去遵循自己内心的好恶,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写于06/1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