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婚俗较简介绍
有朋友问凉山彝族婚俗。这个比较复杂,我挑重点的说。(本来想广播里说,但是有点多)
凉山彝族完整婚俗包括:相亲、说媒、议婚、订婚、接亲、回门、往来、落住,这一系列的程序,即便现代比较简化,也只是接亲之前的程序合并简化,接亲后的往来简化,整体上程序结构是一致的。我逐个说啊。
【1】相亲,当地汉语也叫“看人户”,就是未婚男子由长辈带领到未婚女子家名义上是作客,实际是去相面一下该女子的容貌举止,观察女方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父母待人接物。相亲时,因为还没有到谈婚论嫁,就不那么正式。但是这其中,女生往往故意躲避在厨房,一是表示害羞,二是表示勤劳。男生则要开动脑筋找各种借口见上一面,有趣的故事很多。不过,如果是政治婚姻或者娃娃亲,则无须相亲这个步骤。
【2】说媒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媒人一般要请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男性,说话有份量的人。被人请来做媒人,是一个荣誉。电影《阿诗玛》 里即有中老年男性媒人的场景。媒人的任务主要是替男方向女方说明男方的家庭条件和诚意,说服女方父母叔伯同意婚事。
【3】议婚主要内容是讨论女子的聘金,当地汉语也叫“身价钱”,另外就是商讨一下后续的日程。凉山各县在议聘金上的习俗也不相同。大致上,上凉山地区议聘金可以讨价还价,议的聘金必须如数支付;下凉山地区一般不讨价还价,但实际支付的时候女方父母一般不会要求全额支付。有时候双方都意愿比较强的情况下,说媒和议婚可以合并进行。
【4】订婚理论上不是必须的步骤,但是一般都多少会表示一下,宴请一下四邻等,主要目的是对外公开婚事已定,也是女方家表示该女子不再接受媒人上门。
【5】接亲,也就是结婚仪式。凉山彝族结婚仪式一般在冬天农闲时举行,分为女方男方两处举行,各有重点。第一天是在女方家庭举行,主要目的等男方迎新队伍,并宴请女方亲属和四邻。男生迎亲队伍都是新郎家属,新郎本人和新郎父亲不得参加。迎亲队伍来了之后,往往要经受种种考验,女方家族的年轻女子会用棍棒击打男方迎亲队伍(有些是真得打得很厉害),给男方队员脸上抹锅底灰,泼冰水等。男方不得反抗,可以逃散,但是最终目的是要把新娘揹出闺房。女方妇女的活动包括梳洗新娘,唱哭嫁歌,当然还包括“殴打”男方队伍。第二天在男方家,迎亲队伍把新娘接到,女方再派出送亲队伍,一同将新娘护送到男方家。送到男方家时,新娘一般不会立刻进男方家,而是在男方家门外搭一个草棚或帐篷,新娘一直盖着盖头坐在里面。男方则要现场给新娘家的送亲人员种种礼金,包括舅舅钱、叔伯钱、姑娘钱等等,总之意思是慰劳女方送亲队伍。然后就是通宵达旦的各种娱乐活动和宴饮。新娘一般要到深夜才从帐篷中起身,由姑娘们护送到卧室休息。有些地区,连卧室都不能进,只能在指定房间坐一晚。这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一定不能同房。传统上,婚礼全程新娘都不能离开指定位置,所以不能上厕所,因而形成了新婚要断食的习俗。现代彝族婚礼中,新娘也会象征性地断食,或者在婚礼过程中偷偷吃一些巧克力等高能量食物。
【6】回门,这个和我们一般内地的回门不一样。凉山彝族婚礼在男方举行完的次日,送亲队伍回娘家的时候,就必须要把新娘带回娘家,新郎不得跟随。注意,到这里新郎新娘是还没有接触过的。不仅没说上话,有时连面都没见上。因此,婚礼结束后,男女双方家庭形成了姻亲关系,但是夫妻双方还是各自居家,没有共同生活。
【7】往来。女方回娘家之后,新郎和家人(比如叔叔、舅舅)要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特别是火把节、彝族新年这些时候,到女方家中请新娘到男方家小住一段。有些时候,特别农忙的时候也可以请新娘来帮忙。这个时候男女双方才有接触,开始同房。但是一般住上一周或者10天,新娘就又回娘家了。这种一请一回的过程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特别是传统的贵族女性,为表示身份高贵,在请到夫家时,会刻意减少居住时间甚至减少同房,并把一请一回的过程延续好几年。现代城市居住的彝族,往来只是走一个过场,一般不会长期持续。农村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往来也逐渐减少次数或时间。
【8】落住。一般来说,在往来的过程中,如果女方怀孕了,在月份比较大的时候就长期落住夫家了。或者是虽未怀孕,但往来时间已经很长了,又或者男方特别缺乏劳动力等情况,可以协商让女方落住夫家。到此为止,算是完成了缔结夫妻的全过程。
这里面有几点要提一下。
一是聘金。凉山地区聘金,明面上代表了女方的“面子”,暗地里其实一个劳动力转移的价格。因此,聘金的金额往往出奇的高。在实物收入占比比较大的贫困地区,年现金收入几千块钱的地方,聘金可达几万块钱。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聘金十几万,几十万的情况并不罕见。近年来,聘金要价上百万的情况也有出现,即便不全额支付,实际支付的金额也是好几十万。一些男女双方都在内地工作,女方父母经济条件比较好或者比较开通的情况下,女方父母会把聘金中拿出相当的部分支持小夫妻在内地购房或者生活。因聘金而借债在凉山并不罕见。
二是女方地位。在婚俗全程,特别是婚礼仪式中,女方享有尊荣和一些特权。但是这种特殊待遇是给女方家族的,并不是给新娘本人的。因此,由婚仪的形式推导彝族女性地位高,是不正确的。
三是婚配原则。凉山彝族盛行姑舅优先婚,姨表禁婚,同姓禁婚。同一姓氏的男女是本家,不论宗亲关系有多疏远,一律禁婚。姑母和舅舅家的表兄妹是优先选择的婚配对象。当然,这里的姑舅未必是亲姑母或亲舅舅,比如妈妈的叔伯或者同宗兄弟都是舅舅,其子女也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不过,彝族传统也要求姻亲的多样化。所谓“三代同氏母,生子若猿类”,字面意思是如果一家三代人都娶的是同一个姓氏的妇女,后代会有遗传退化或者遗传疾病。因此,选择更广的开亲范围是被推崇的。从政治上讲,也是希望通过婚姻缔结更广的同盟关系。
四是收继婚。凉山地区有收继婚的习俗,但也同时允许寡妇改嫁外姓。收继婚一般是兄死嫂嫁小叔,在没有小叔或者小叔尚小的情况下,转嫁原夫哥哥,或者叔伯兄弟,如果都不合适也可以转嫁年龄相当的原夫同姓叔伯或者侄辈。仅有少量特殊情况是转嫁给公公或者继子。但是寡妇改嫁给夫家以外的姓氏也是允许的,主要是原夫家可能要收取一定的身价钱,还须讨论子女抚养的安排。
五是入赘。入赘的习俗也存在于凉山地区,但是入赘主要是解决女方父母无子时的赡养问题。子女依然是随父姓。这种情况下,聘金一般很少。过去主要是出现在儿子多又比较贫困的家庭。
六是父母赡养。凉山地区年老父母的赡养一般是由幼子完成。因此兄弟分家时,一般会给幼弟分配较多的财产和居所,方便老人生活。兄长们一般是年节的时候给父母提供礼物和部分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