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
识别同类,辨别差异,对我来说,你太健康,没什么经历和暴露;对你太说,我ne不够高,输出情感比较多。 你追求闲适自得,我内在其实偏严肃。
我又会陷入人为什么需要寻求同类的困惑中,这大概又源于不管我没有满足别人还是别人没有满足我,我的本能倾向是向内反思审视这个需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不是直接向外探寻来满足需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来很正常正当的事。
脑子里又想到木南以前对我说找同类朋友找共鸣其实只是在找虚无缥缈的自己,还有blueshaow的话:
更多时候,和所谓朋友对话,实则为自言自语. 并非对话,更像是自我拷问和自我矫正。选择朋友,实则挑选同病相怜的另一个自我。欣喜来自于回声的确切性,愤怒则源自缺陷的不可解脱。 与其说讨好别人,不如说喂饱自己灵魂的饕餮一餐 。远方的回音是虚幻的 。但人性的可笑在于,迫切期待虚幻的回音。
当我意识到自己在寻求共感时,会有自我厌恶的作呕感,不过嘛,寻求共感也是人的本能?需要接受自己。
其实现在看到blueshaow这段话倒不是那么被击中般感同身受,其实也是有人比自己程度更深而安心?转而开始好奇程度更深的本人的经历和渴求。对铅灰可能也是这样。
所以需求同类
1.寻求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
2.寻求享受同样事物的同伴(同好)深入交流共同享受促进hhh
3.避免麻烦.(理解力相当可交流)
心理学家Kohut在孪生体验方面研究颇深,随其研究的深入对孪生体验的重要性愈加明确,并将其命名为“孪生(Twinship)自体客体需要”(以下简称“孪生需要”)。 Kohu强调说,在个人核心自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孪生需要”有着与“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同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它稍晚于后两者出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Kohut提出的三极自体的概念)
Kohut也强调,“在他人中发现自我”是孪生体验的标志之一。 孪生需要会让我们在没有语言或认知确认的情况下,就可以感受到彼此的相似之处(也可能是不同之处),感觉到彼此正在进行着情感连接 。
White和Weiner认为“孪生移情的本质是兴趣和才能的相似性,以及自己发自内心觉得被这样的人理解的感觉”。 Basch则将孪生需要定义为:“一种归属感,能感觉到自己在群体中”,他明确了两种内在需要——需要感到和团体成员是一样的,以及需要觉得是团体中的一员。
在自体心理学中,孪生需要也被称作“密友需要”,这也意味着孪生需要是一个变化谱系,从更具融合特性的孪生体验,发展到能够容忍差异和个体化的密友体验。 而当下更需要一致性,还是可以容纳差异,是与自体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是十分相关的。但是无论如何,某方面的一致性永远是差异容纳的前提。
自体心理学家认为,早年父母镜映和理想化的失败及心理创伤(早年的养育失败也正是一种关系创伤)会放大一个人对孪生需要的渴求。
Stolorow认为,对孪生或情感连接的渴望就是对情感创伤的反应,当一个人经历自体被创伤粉碎或摧毁时,对友谊的渴望就会出现。他说:“当我受到创伤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和一个知道这样至暗时刻的兄弟或姐妹建立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