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破纪录138分、总分413、交互学霸颜值担当?

高莹婷 毕业于中南大学
水木寄语
本科冶金,跨专业考取清华美院交叉学科交互设计,信息艺术交叉学科堪称清华美院最神秘最难考的专业之一,神仙打架,复试线要求390分、两门专业课单科线120、英语单科线60分,她豪取413分,创造交互设计考研总分新历史,而她,政治英语双70+、专业二取得138分的好成绩,是跨考大军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来自中南大学,和同样出身985厦大的鄢.学长一样,选择跨考交互设计的经历及其相似,在这一年的学习中,他们交流颇多,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战友。备考期间的她极其自律、刻苦,具有众所周知的学霸气质,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追光的人,本身也是万丈光芒。
——水木致尚
PREFACE 为什么选择考研?
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画画和设计,高考由于一些决策上的原因,没有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此之后也没有过多想象能有机会再次走上这条道路。大三下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去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期间结识了一位在交叉学科学习的学姐,在交流的过程中突然觉得这个专业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迷之自信),学姐也为我分析了我考研的优势,综合考量自己的能力之后,我决定尝试考研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
我认为选择考研是一个感性+理性的过程,要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愿意在这个领域学习,同时也要结合职业规划和自身因素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Part One 考研历程
第一年政治64,英语60,上机117,手绘111,只能说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当时迷茫了挺长时间大概一个月,不停地问自己去工作还是再考一次?可能还是不甘心一年的付出没有结果吧,我决定再试一次。
基于第一年的成绩,我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把重心放在手绘上,同时也调整了作息和心态。其实第一年考研,我把学习计划安排的太满,每天逼着自己完成很多内容,完成不了就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也影响休息,这样很容易陷入死循环,不断否定自己。所以在第二年,我更多的关注练习完成的质量,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想清楚为什么,一开始可能会花很多的时间,但是这也是我进步最快的方式,完成的不错或者是遇到瓶颈了就和朋友吃吃喝喝放松一下,很容易就可以进入下一轮的学习。希望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生活和学习的平衡,不要因为考研而将自己限制住(我第一年吃的亏,让自己身心都很累),或许在你出门走一走的瞬间就能收获到灵感。
备考后间我参加了水木的国庆班和冲刺班,有了第一次考试的基础,这段时间的学习相对来说轻松了很多,鄢学长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发散思维,积累更多的idea,对作业的点评也很清晰有针对性。后期我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最终专业课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Part Two 备考经验
政治(第一年64,第二年70)
推荐老师:考研政治徐涛,徐涛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有逻辑且简单易懂,能够快速记忆,我前期听他的强化班把所有知识点和概念了解清楚,之后自己整理了笔记,尤其像近代史纲要部分的时间线建议大家按自己的理解整理更有效。
推荐书籍:徐涛老师的全套书籍(涵盖了真题册,习题册,大题背诵手册),肖秀荣1000题(基础题较多,方便巩固基础查缺补漏),肖四肖八,后期市面上各大老师的预测卷。
选择题:肖秀荣1000题和徐涛的习题册一起使用,第一遍检验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遍进行巩固,分析每个选项的命题点;第三遍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再把错题过一遍。后期各种预测卷的选择题有时间都刷一刷
切记要重视真题,每一道题的对与错不是关键,四个选项都透露着出题人的意图,而且选项的对错都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规律后再做题就能很比较容易地排除干扰选项。
大题:两年的主观题分数差不多,在这里就建议大家熟背肖四每道题,肖八和徐涛的小黄书读看几遍,增加自己的一些说辞。考场上遇到没背过的题,试着提取材料的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做过很多的题考场上无论如何也能编出来。
英语(第一年60,第二年76)
单词:第一年开始准备的比较早,4-5月把红宝书背完了,推荐大家使用一个背单词的方法(百度搜索17天搞定gre单词),可以规划出每天要背和要复习的内容。
阅读:从8月份开始基本上每天做1-2篇,用的是97-19年的真题,做完之后看新东方唐迟老师的讲解,会发现阅读中的句子不仅仅是表面上翻译过来的意思,掌握其中包含的转折逻辑关系会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其次是阅读中不会的单词以及一词多义的单词要单独进行记忆,因为这类词会有重复出现的概率。最后建议大家预留出1套真题最后阶段模拟。
翻译:第一年没有很重视,第二年听了新东方唐静老师的翻译课程,掌握长难句划分的方法,对阅读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文我其实下的功夫不多,背了几篇王江涛的大小作文,后期自己尝试用真题写作熟悉一下,大概形成一个模版可以用在实际考试中。
上机(第一年117,第二年129)
第一年分数117,虽然没过线但也算是一种鼓励,至少我理解的方向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第二年在上机的准备上相对于手绘减少了一些用时,基本上是每天临摹界面+每两周以考试的要求完成一份完整的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
界面临摹:前期尽量选择市面上交互流程比较成熟的APP进行临摹,从架构、字体字号、图标、控件等方面进行把控,因为这些因素是任何界面上都存在的,不要拖到后期还在纠结这个问题。
多运用Pinterest、Behance、Dribble、花瓣、UI中国等设计网站,可以搜集到各种类型的界面设计,并且有利于提高审美水平。
上机练习:每次选定一个题目,比如老年人社交、儿童学习、安全出行等,分析各类用户的需求进行具体功能的设计,每完成一份上机,我都会给学长学姐评估,界面设计及交互上的不合理之处都能得到及时的改善。对于PPT版式风格的选择,可以多尝试不必过早地决定,我大概到12月初才确定最终的配色和模版,相关的参数背下来在考场上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最终采用的PPT风格)
手绘(第一年111,第二年138)
手绘是我花费时间最多也是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门专业课,我的马克笔手绘基础不是很好,第二年4-5月我都在进行一些基础学习,主要是利用b站学习一些透视原理,马克笔技巧,工业设计手绘,保证自己画的图不会太奇怪。之后每天都保持练习手绘大概2-3小时,内容不定,可以是人物,动作,手势等,多积累一些素材上考场就不会没有可画的。
下面为大家强烈推荐这几个网站,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Pinterest:搜索visual note/graphic note等关键词,会有很多优秀的视觉表达方式,很值得借鉴,我最终手绘的风格和配色就是在临摹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的。
kickstarter/indiegogo:定期浏览,会有一些不错的创意点子可以帮助思维发散
https://sigchi.org/ ACM人机交互顶会论文查询网站:这个网站可以看到目前人机交互最前沿的一些科技,包括最新的交互方式,交互装置,AR/VR的应用等等。交叉学科的一些老师也有很多论文发表在这个会议中,我会去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项目,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手绘设计里并在平时的手绘练习中尽量将这些技术表现出来,我想老师也比较希望看到我们对交互前沿领域是有所了解的。
同样地,我会在每周根据一个题目按考试要求完成一次手绘练习进行方案积累,今年考试比较特殊,在考前不久临时改变了考试用纸要求,画纸变小而内容不变,更加考验对于手绘细节的表达,不能画的太过粗糙。临考前收到这个通知很着急,水木的老师、学长为我们重新制定了可能性较大的考试方向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今年的题目是为校园安全设计,在考场上想了半小时也没动笔,最后我修改了之前自己准备过的一个方案就赶紧开始画了,可能是加入了一些新颖的交互方式,最后成绩138分还挺意外的。学弟学妹们要注重平时对方案、交互方式和素材的积累,在考场上遇到没想法的题目不要太慌张,你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思考,可以多从自己准备过的方案中发散。

(这是第一年的考题,整体看上去都很平淡,方案也不够吸引人)

(第二年的平时练习,参考了Pinterest的手绘风格,
学姐也表扬视觉上有了进步)
Part Three 复试备考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复试的准备周期长达近三个月,分数刚出来强哥就马上为我们安排了复试答疑直播课,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复试的流程,学长也为我们讲解笔试和面试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还邀请了视传专业的学长为我们讲解作品集的排版,收获满满。
No.1 作品集
作品集的准备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快,备考期间可以积累一些想法创意,在初试后再进行完善。
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在作品集设计方面是零基础,一开始走了很多弯路,经常陷入一个点就停滞不前浪费了很多时间,建议大家在准备作品集时有想法就及时行动。作品集的项目内容要丰富,充分展现自己的本科背景与交叉学科能够如何更好地结合,各种技能爱好,让老师发现你的可塑性。
今年的作品集美院提出了统一的规范要求,作品集要求在30页内,对质量和创意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我的作品集预览)

(作品集部分页面)

(结合实事,设计了一组新冠肺炎感染趋势信息图)
复试笔试
今年的考察形式比较简单,要求在十分钟之内将作品集的某个项目复画出来,应该是检验快速手绘能力和作品集项目的真实性,只要大家熟悉自己作品集的构思和内容就不用担心。我当时重新绘制了我作品集中的一个手绘产品图,对着摄像头展示后老师说没问题差不多,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复试面试
今年的面试采用的是网络面试,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临近复试,强哥又为我们组织了两场模拟面试,当时模拟完我很不自信,感谢两位学长学姐不抛弃不放弃的鼓励。准备过程中,大家可以和相邻专业的同学互相面试,这样既可以消除一些紧张感也可以互相进步,在此感谢信息专业徐同学,向你学到了很多面试的要点。
正式面试时,老师主要是针对作品集项目和个人经历进行提问,对兴趣爱好的展示可以放在ppt里介绍,老师还是很重视这一点的。


(放在PPT中展示的其他作品)
In the End 最后的话
最后感谢室友两年来的陪伴和照顾愿你们今年成功上岸再做校友
感谢强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时时刻刻的叮嘱有你这样的学长做我们的后盾很安心也希望水木这个大家庭能够不断壮大

(清华官微记录下在考场外等候我的室友,谢谢你们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