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电影·建筑
小柚子翻到五年前的照片,当时我俩都很瘦。看我自己,简直如行走的骨架。
索性测了一下体重,186了。想起我妈的话:“你个子高,这个重量没事”,但看看自己鼓起的肚子,不能再盲目乐观了…… 恋爱使人长胖,我从常年保持的140,将近增了50斤,恋爱也把我一脸的痘痘消了下去,恋爱真好。
和我体质相同的好友,当时忍受着我找到对象的得意,很不解:“他妈的,就你这样的,咋也找到对象了?”他之后也找到了对象,现在也胖了不少。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长胖,所以不担心瘦不下去。实际长胖也是好事,身板直接厚实了一倍,走起路来底力十足。再去打球,身体对抗也不弱了。锻炼肌肉首先得有肉,现在有肉了,就差锻炼了。
当时后悔的事,和她上自习,讲题交流总要说话,后座考研的两个同学一定早有怨言。还有件有趣的事,一个教室的她的学长,晚上下自习过来送了她个橘子,我心里火大:“丫的,光送她,你咋不送我呢?”
小柚子说如果能回到大一,她一定来我们院辅修计算机。我想了半天:“如果回到大一,我从当时就开始每天写文章。”她经常遐想,回到过去,想要弥补,或者做的更好。我没有这种后悔感,自己挺踏实,不想回到过去,也不想改变什么。当然,自己年少时候做过不少难以启齿的的蠢事,但这些青春的印记,改变了,就没意思了。
王小波这么说文艺片:“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就比如国人浮躁,不爱看书,人均阅读三四本,那就证明好书没价值了?实际上地头上的杂志小说都是翻炒经典作品出来的。之前看到一个人,言辞慷慨:“我不喜欢现在的电影,他们拍摄的手法,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我心目中的佳片当属……”这种言论很让人恼火,大家安安静静看电影,看到好的片段,手法,激动喜悦,相互分享。这时候突然跳出一个人煞风景,说这些电影都是谁谁谁玩剩下的,没劲儿,搞得大家无话可说。生活中这样的人,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不了解谈话的有趣之处,跑进来终结话题,还很自豪。要说所谓的开山鼻祖,黑泽明还都是玩莎士比亚的东西呢,哪有什么真正的开山鼻祖……
自己看建筑看魔怔了。谷歌就打建筑两个字,图片一张一张看,能看半个小时。不自觉带入了游戏感:“这个地方这么乱,怎么记住位置啊?大室小室这么多,要一个个去搜寻物品,那不得晕了?这门后面埋伏一个敌人,这得怎么打?”苦思了半天,一拍脑门:“现实生活哪有怪埋伏你啊!”
之前看建筑,看城市规划,总把重心放在经济角度,工业区,高速带,公路,市政建设。现在想来,重心应该放到人身上,居民区身上。看了好多我们城市规划的书,什么都规划得好,就是看不到人的影子。人不重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本好书,作者文笔不错,一查拿过诺贝尔奖,里面的图片更好看。纯真的居民,乱哄哄的街景,海边,居民区,公共设施,满是成长的痕迹。想到《三峡好人》里面的一些镜头,建筑工地,三峡遗迹,也十分细腻,感伤。有本书介绍优雅的房屋设计,人文理念,花园树木什么的,看着很舒服。但一看房屋来源——XX星级酒店。真正以人为本设计的房子,我们却住不起。居民区之外还有贫民区,这应该是一个城市真正的灵魂所在,但大众目光却很少企及,哎。
